本节摘自原创书籍《初心部落,找回失落的家园!》第二部分:文明2.0--“勇敢者”游戏 (续前节)
3、欲望“药丸”有毒,只能适量服用,过度可能会导致中毒。
前面详细讲述的“糖尿病”现象,只是代表现实情况的冰山一角。
小明A在激素刺激下的欲望本能,天生有着不知控制的特点。在现代社会,其他同类竟然可以真的“满足”小明A的大部分欲望,除了提供美食,还能满足娱乐、游戏、服装、烟酒、精神信仰,甚至改变样貌和基因等等,这是在20万年智人发展史上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新情况。只要你愿意付出金钱、付出时间、付出好评,每个商家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满足你的小明A的巨大“欲望”,而决不理会你的小明B和小明C是否真的需要。
当你无聊时就会给你各式各样体验的虚拟游戏,在你无趣时就给你大量“本故事纯属虚构”的影视节目,当你查找信息时他们就给你经过筛选后的信息,当你饥饿时马上可提供给你几百种合乎你口味的美食,当你希望变美时他们就给你上百种美丽产品和解决方案,当你需要面子时他们就给你上万种装扮外表的商品和服务,当你需要刺激时他们可以随时满足你的任何感官享受,甚至超出你的预期,当你空虚时马上有人给你求签解签、答疑解惑,当你想触摸“神”时就有几款形态各异经历不同的“神”供你选择。看起来能全力满足你的需求就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硬道理,人们的生活看似越来越“快乐”!不过,当你真正需要宁静、祥和、亲情、温暖、惬意、敏锐、洞察、深沉、厚重时,却不知能有几个人满足你、引领你?而这些需求对于人来讲恰恰是多多益善的!
于是,我认识的那位原本活泼乐观的小明,无人限制他,每天几个小时坐在沙发里看各类屏幕,熬夜加班或玩游戏,餐餐狼吞虎咽、大块朵颐,去加更多的班、赚更多的钱,只为更多的花钱“享受生活”满足欲望,事实上作为成功人士的小明日子过得的确很爽。但是,不到50岁的小明C脸上已难得一见灿烂笑容,还有了糖尿病。此时小明B才想起要开始自己限制自己,降低各类需求,也就同步卸下了各类包袱。
你的得与失是辩证的,自然还是公平的,你既然享受了更多美食,也可能要“享受”三高的困扰;你享受了过多香烟,就有可能“享受”肺病的困扰;你享受了更大房子、豪车、更多服装,就会“享受”更大的赚钱压力;你享受更多不计后果的床第之欢,就要“享受”婚姻形同虚设感情一文不值的困扰;你享受空调带来的凉爽,就也要“享受”免疫力耐受力下降的威胁和停电后的困扰;当你享受在虚拟世界里“事业”的巨大成功,就可能要“享受”你在现实世界的默默无为;你享受了每天拆快递的极大乐趣,就可能要“享受”妈妈生病时无钱可寄的困扰;你既然享受了做皇帝的乐趣,就要做好准备“享受”做皇帝的苦恼。需要与付出的天平秤永远背在身上,永远是要左右平衡的。
“小明”带着疲倦回到家,打开家里的衣柜鞋柜,里面琳琅满目,心里想衣服真的是越多越好吗?装修越豪华越好吗?房子多大面积才够住?厨房设备一应俱全,常用的又有几个?家里冰箱越大越好吗?手机里的APP装了几十个,真的都很有用吗?自从有了洗衣机,我忘了如何手洗衣服,自从有了电饭煲我忘了如何煮饭,自从有了扫地机器人我忘了还有拖地这回事。
这几十年来,欲望推着我奋发图强,一次次的被满足,让我好似不断的装备“升级”,但欲望好像没有止境,它比我“升级”得更快。当我的欲望已登上了一座山峰,却发现前面还有更高的山峰,回头一看,我的身体还在后面喘息,而我的心灵却在更后的地方爬行。
欲望就像是药物,在抽屉里放着时本身没有好坏,一旦欲望得到满足,我相当于开始服下药物。假如适量服用,符合身体或者精神的正常需要,那么欲望就有利于我的身心的健康,但一旦过量服用,药物也会变成了“毒药”,欲望就成为毒品。经常过量服用,也许不会马上“毒性发作”,但累积后定会对身心造成伤害。
几百万年来,人们的欲望和身体(小明A、小明C)在本质上变化都不大。大自然给小明A的欲望进行适量的供给约束,让供给量与人体需求量保持微妙的天然平衡,让小明C自然的免去生理上过度承压,也免去心理上复杂焦虑之苦。但自从人类开启了文明之旅后,聪明的人类打破这一平衡,人们以互相满足对方的欲望为乐、以不满足为苦,相互过量喂养,把原本受限的欲望最终放大变成了毒品,让自己的身心在“快乐满足中”不知不觉的中毒。仔细分析糖尿病的来龙去脉,就是从“满足到慢慢中毒”过程的真实写照。
过度满足欲望,已经开始让身体中毒,而精神上的中毒更深。
身体“中毒”的表现在你的体检指标上就能看到,去跑几圈你就感受到。而精神上的“中毒”比较隐秘,你难以及时察觉,中毒症状可能具体表现为:尽管没有缺衣少食、不安全,但还是会焦虑、紧张、压力大、性格孤僻或暴躁、萎靡、无端怨恨,有的会出现思想神游、脱离现实、在虚假中寻找虚拟快乐,面对屏幕时时自我麻醉,而且深陷其中、欲罢不能,失去了人生目标、没了正常的价值观,人生浑浑噩噩。
所以,刚刚好才是真的好,不可控的欲望有毒。糖尿病,其实无处不在!
二、物质丰富与幸福感
请问一下曾经买房的朋友,当时住进新房子后第一个月的心情,再想想十几年后这种开心幸福的心情如今还剩多少?请回忆一下当年娶太太时的心情,再请看看太太,到今天这种开心幸福的感受还剩多少?请回忆一下第一次买新车的感受,门漆被小石子划一下要心疼两三天,再看看今天这种幸福和珍惜还剩多少?你的房子还是那套房子,太太还是那位太太,车还是那辆车,为何到如今你的幸福感满足感所剩无几呢?是谁偷悄悄走了你的幸福感?
上面这段话的寓意是:获得持久稳定的幸福感,与目的或目标是否达成与满足无关。因为,假如你的目标没有实现就没有幸福感,假如目标已经实现,那请问目标实现以后的日子又该怎么办?假如这样就会得出一个沮丧的结论,人在多数时间里根本就不可能会幸福。所以幸福感可以与目标无关。
凡是针对物质需求、针对欲望满足都是有阶段性和目的性的,一旦你的目的达到,激情即刻会退却(多巴胺分泌迅速下降),幸福感就会很快减弱,迫使你的大脑再去寻找新的目标目的(这与大脑多巴胺的奖励机制有关,这是生理规律,后面会再探讨)。从而形成一个自我激励震荡上升的循环:我的目标需求--实现目标--多巴胺奖励--得到幸福快乐--多巴胺退却--幸福快乐降低--再次提升或寻找新的目标或需求--再努力实现,如此往复、欲罢不能,最终可能导致身心疲惫不堪重负。
经过几十年的“需求--满足”的循环,慢慢才清楚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我也发现,常常在热闹的步行街逛的人,可能并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而常常沉浸在安静的图书馆的人,更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养老院里有一位白发苍苍的82岁高龄女士,只要她坐在活动室的钢琴前弹起那心爱的钢琴时就会精神焕发,她说现在弹起钢琴时的幸福感,比13岁那年刚学习钢琴时还要强烈。钢琴其实还是那样的钢琴,是谁给老奶奶几十年如一日源源不断的增强幸福感?钢琴奶奶故事的寓意是:想获得持久的稳定的幸福感,就要培育发自内心的爱好、学习如何去发现美好。
又说到那位从四房两厅搬进养老院小单间的老爷爷,当搬来养老院时随身只带了必须的东西,他后来说:学会适当、适时的放下和抛弃,才能给幸福腾出一个宁静的空间,你才容易得到持久稳定的幸福。老爷爷的话的寓意是:要轻装上阵,放下执念才能解脱,才能更容易得到朴素的幸福。太多案例显示,即使人们穷得叮当响,也能无忧无虑幸福如常的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前提是外界不要盘剥压制他、更不要诱惑他、“污染”他,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弹弹钢琴钓钓鱼就能抗拒外界干扰的。这样看来,那些原始部落反感外部“文明人”进来干扰、村里老人为年青一代的我行我素逍遥自在感到忧心,都是很有道理的。
有些事务可能用一生才弄明白,幸福原来可以如此简单:轻装简行、降低需求,才能宁静致远、发现美好。也许有人对此嗤之以鼻,别急,过几十年后请再回味这句话。
(共同“找回失落的家园”也需要您的一份力量! 未完待续、每日更新,先连载后刊发,感谢您的关注和转发!原创艰辛,请尊重创作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