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学校里走的时候,忽然发现好久都没有看到之前一个瘦瘦的男老师了,然后就问同事,同事说“早走了。”不禁感叹这几年离职的同事越来越多,很多人也就是几面之缘,然后就消失了。回想自己的入职经历,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四年前,刚来单位的时候,那会儿激情充沛,每天上好多课,不知疲惫,甚至奋战到晚上十一二点,第二天仍旧精神饱满。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大概一年半,已经感觉到自己上课没有之前的那股子劲儿了。因为上课毕竟是一个脑力劳动,一天十个小时下来,整个人会极度疲惫,不想说话。每当看到课表连续一个月都是十几个小时的课时,整个人是崩溃的。特别盼望某个孩子可以临时有事取消了一节,那样自己也很开心。工作已经没有任何兴趣,只是为了挣钱。
后来,我发现自己需要调整,然后就刻意地少上一些,而利用业余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让自己进步。从去年开始,自己利用不忙的时候读了一些书,写了一些笔记,然后上课会比较有精神,心情很好,不过钱包就不如从前那样了。但是一个人的时候,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感觉。
我以为自己会一直这样下去,读书上课,优哉游哉。不过,还是低估了生活的压力。变化是从结婚开始的,有了另一半之后,最明显的感觉是钱会比较紧张。主要来自于买房的压力,作为一个男人,不想让岳母大人担心自己的宝贝女儿不幸福,更不想让我的媳妇跟着我受苦,所以从前能拒则拒,如今能接就接;从前担心课多,现在担心课少。
更新的变化是因为疫情影响,今年单位的工资经常有扣减,和从前一样的工作量,但是工资却少了很多。记得最初来单位的时候,领导曾自豪的说“我们的工资是拿得出手的。”那会儿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的确很兴奋。只是,四年过去了,工资标准基本上还是原来的样子,每当有同事和领导反映工资问题,领导总会回一句“今年疫情,能发工资就不错了。比起那些拖欠工资的单位,知足吧。”“说的也对啊,也是。”我只能苦笑。
以前的领导害怕员工离职,据说一个部门一下子走了十多个老员工,当时的部门经理请剩余的老师吃饭,意在稳定人心。如今领导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公司那么高级别的领导离职都没有关系,何况咱们这些基层工作者呢?地球离开谁都可以转的。”
话难听,道理没错!世事如此,对于一个在公司工作几年的老员工来说,早已看透了各种冷清人暖,人走茶凉。
曾经有个从国营单位转来我们单位的同事和我说,国营单位人情味重,竞争压力没有咱们公司这么明显,所以领导和下属之间相对人情味重。咱们单位其实就是利益聚合,一盘散沙。
尽管如此,局势艰难,生活不易。吐槽之后,还是要工作。毕竟谁又不是呢?
PS. 凭良心讲,其实领导人挺好,也给了自己很多机会,是自己深知自己不擅长走管理之路,所以拒绝了一些机会。所以与其吐槽待遇不公,不如反思自己努力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