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2日学习小结。
最近看到了一个话题是关于中学生职业规划的,觉得挺有意思,今天想来聊聊这个话题。
职业规划的概念
在开始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想要定义一下“职业规划”的概念。这里讨论的范畴应该是孩子在中小学阶段有自主意识,知道自己未来打算从事什么职业,并且为之准备。
可能要这样规划
1.大部分的孩子都说不清楚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职业,所以应该让孩子们理解社会分工的意义,让孩子可以早一点了解各个行业都是做什么的。
2.让孩子早点寻找到自己的长处和兴趣,早点规划,找到自己的专业和就业方向。
3.高考的时候,根据规划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
4.进入大学以后,根据接触到的实践内容再做调整。
我的职业
当我是个中学生的时候,我希望自己未来的职业是老师,或者科学家。当我真的开始要工作的时候,其实离我的目标无限接近:博士后出站的时候,我离成为一名光荣的高校教师只差一点点。不过最后,我选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来到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帮助高校里的老师们发表科研论文。
我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有了第一台家用电脑。那个时候,我的写字台是木工手工打造的,上面有一块厚厚的玻璃,玻璃下面压着我激励自己的话语和一些旧照片。我在桌子上面读书,写作业,学习。那个时候,很多在办公室工作的人都是这样工作的。
我绝对不会想到,当我步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时候,社会上很多人的办公桌上已经不会再有那块玻璃,而是离不开一台台电脑了。
我现在的工作,只需要对着一台上网的电脑就可以全部完成,甚至连支付环节都不需要和客户见面。这么普通的事情,在我是中学生的时候,是无法预知的。
“中学生职业规划”是伪命题
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科技的发展会对这些学生的未来造成多么大的改变和影响,又如何去规划。
10年前的会计,和10年后的会计,手里的工具天差地别;10年前的IT行业,和10年后的IT行业,写代码的工具也已经不同;10年前的在线论文编辑行业,可能还不存在;10年前的打工大军主要是从事制造业工作,昨天看新闻年后富士康6500的月薪只能招到之前一半的人,大量的劳动力去送外卖了。
所以,踏踏实实的做好眼前的学习,比较重要。让孩子了解一下各个行业,知道自己的兴趣,考虑一下大学要选择的专业,这些都很好。但是这些不是“职业规划”。
职业是无法在中学阶段就规划的,真正实现目标的人是少数;而且,这些人如果想转行,往往也很容易,因为他们有这样的能力。
10年后的大量工作可能都会被机器人所取代,那个时候会衍生出大量新的职业,这些都是很难预测的。“职业规划”意味着你要去押宝某一类职业。如果,到时候这个职业消失了呢?又或者,大家都觉得机器人时代计算机行业会最好,导致了这个行业的人才过剩,一些岗位的价值贬值了呢?
思考能力,行动能力,交际能力,专业技术,这些都修炼好了,看上哪个工作就可以挑选哪个工作了。所以,职业规划的对策是以不变应万变。
讲个故事
昨天看到一个网上的朋友,他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三本),本科百分制成绩78分,班级51人排名38。父母给了6000元的预算,包括托福考试费,GRE考试费和申请费。
本科毕业半年后,申请到了全美排名58的学校,但是被排名18的学校拒了。成为了城院历史上第一个博士全奖录取。
但是这个同学没有去,他想再努力一下,去更好的学校读博。于是,他选择在中科院计算所以临时派遣的身份工作了4年。4年后,他申请了一所学校就成功了—耶鲁大学。
为什么这个朋友的学历背景这么差,却可以申请到耶鲁大学的博士全奖?
1.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成果由导师在英国的峰会上做了中国大陆人士的第一个主旨报告;
2.主导的第二个项目成果被华为某芯片采用;
3. 第三个项目与华为合作中,也是和芯片相关;
4.出席国际会议做过报告,有投稿中的小论文;
5.国内高校知名教授的多封推荐信。
总结一下,他可以成功的优势在于:
他已经处于行业研究的前沿了,其实读不读这个博士都已经是在给社会做贡献了。所以当他想读的时候,他的学历劣势等等都已经微不足道了。
本科毕业可以申请到全美排名58的学校也已经很厉害了,他为什么可以做到?
这个朋友大二时候写的文献阅读笔记被国内行业顶级的老师看到,老师招募他进入研究小组开始了科研之路。
我想用这个真实的故事说明:
上了大学之后才开始努力,找到自己的兴趣,找到努力的方向,一样是可以找寻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的。甚至,因为大学里可以更近距离的接触到很多领域的前沿,选择的真实感会更加的强烈。
下面总结一下草莓今天的学习情况:
语文方面:复习本周学过的汉字。学习了一些新的汉字。
数学方面:完成了一节练习册上的题目。
英语方面:试听了一节英语外教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