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Yifan。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源自一本书叫《无声告白》。它讲述了一个花季少女自杀的悲剧,关乎伤痛,也关乎成长,值得我们受用一生
-01-
故事的开端是一个十六岁高中女孩的离奇死亡。
一个普通的星期二早晨,莉迪亚没有像往常一样下楼吃早餐,起初大家不以为意。
在她的母亲玛丽琳仔仔细细检查完家里所有角落仍不见女孩踪迹后,紧张和恐惧开始弥漫这一家人。
父亲詹姆斯打遍了女孩所有朋友的电话,无一不说与此人不熟。
第二天,警察抽干湖水,在湖底里发现了女孩的尸体。
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
小镇上的人议论纷纷,女孩的家人悲痛欲绝,一心想报复却毫无头绪。
就在作者过去与现在的双重视角中,真相被一点点撕开。
-02-
詹姆斯的血统之殇
这一切要从女孩的父亲母亲说起。
莉迪亚出生在一个中美混血家庭。
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母亲玛丽琳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20世纪30年代正是“美国热”的时期。
一个机缘巧合下,詹姆斯的父母也走上了移民之路,在美国爱荷华的一所学校谋生。
只不过他们不是老师,而是维修工和厨娘。
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土生美国人的排外情绪空前高涨,从中国偷渡过来的“苦力”更是处处受到歧视。
詹姆斯跟随父母,在爱荷华这所学校接受了免费教育。
作为学校里唯一的东方学生,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接收到异样的眼光和无情的嘲笑。
再加上父母在社会底层的原因,詹姆斯更觉低人一等。
他只好通过读书寻求出路,积极学习美国文化,想象着有一天可以融入人群。
然而事与愿违——
整个读书生涯包括哈佛的三年研究生学习,他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朋友。
这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极度敏感自卑的性格。
即使后来当上了美国历史教授,也时常觉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或许是上天垂怜,命运给他安排了一个美国女孩。
她有着一双漂亮的蓝眼睛和一头蜜黄色头发。
当时还在上大三的玛丽琳在一次历史课堂上对他一见钟情,两人相爱并结了婚。
这对一直以来因受排挤而饱尝孤独的詹姆斯来说,宛如奇迹。
玛丽琳的陪伴,让他第一次有了融入美国社会的感觉。
书中这样写道:
“每次玛丽琳向他张开怀抱,他都恍然觉得是美利坚这个国家对他敞开了怀抱,感觉到前所未有的从容自信。”
只不过詹姆斯的这份自信背后,为血统而生出的自卑一直如影随形。
-03-
玛丽琳的梦想陨落
和詹姆斯不同的是,玛丽琳出生在一个纯正白种人的家庭。
母亲是学校里的家政老师,专门教授女孩们学习做家务,坚信“男人、孩子、房子”是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可即使这样,玛丽琳的父亲还是抛下母亲离家出走了。
玛丽琳恨极了母亲这种依附男人的姿态,暗暗发誓一定不要过这样的人生。
所以她早早地就有了女性独立的意识和觉知,认为女人的价值不仅仅是做家务。
她强烈地渴望当一名医生,因为这是能想到的最具光环的职业,救死扶伤,万人景仰。
这个念想支撑着玛丽琳一路高歌猛进,一直读到了哈佛大学三年级。
认识詹姆斯的时候,她正在攻读物理专业,准备向医学院进军。
然而,遇到詹姆斯之后,一切计划都改变了。
他们相爱、结婚,很快有了孩子。
一切都太快了,玛丽琳只好被迫中断学业。
几年时间她接连有了两个孩子——内斯和莉迪亚,照顾孩子和家庭成了生活的全部。
以前,她在大大的教室里做实验,写论文,比那些男孩们还优秀,成为医生指日可待。
但现在,柴米油盐已经覆盖她的梦想。
心高气傲的玛丽琳无可奈何地成了一名家庭主妇。
直到有一天,一生都在追求家庭美满的母亲孤独离世,她忧心忡忡地想起了自己的人生:
曾发誓永远不要过母亲那样的人生,但现在看来,她和母亲有何分别?
经过一番思想挣扎,玛丽琳选择了离家出走,离开丈夫和孩子,重拾医学梦。
然而就在她为考试学习到天昏地暗时,命运又一次开了玩笑——
她怀上了第三个孩子,也就是小女儿汉娜。
玛丽琳再也没了反抗命运的力气,万般无奈下重新回归了家庭。
至此,她仅仅维持九个星期的复学计划化为踪影,毕生的追求彻底消散。
-04-
莉迪亚的许诺
玛丽琳离家出走时,莉迪亚才五岁。
詹姆斯因妻子失踪而痛苦万分,整个家失去了魂魄,沮丧、混乱、潦倒、不安。
一次,莉迪亚因过于思念母亲,翻看起玛丽琳经常阅读的那本家庭烹饪书,发现了书上面的泪痕。
很明显,母亲是在哭着读那本书的。
“一定是我做的不够好,母亲才伤心地离家出走的。
是不是我足够听话懂事,满足母亲的一切期待,她就不会走了呢?”
小小的莉迪亚不由得自责起来,在心里暗暗许诺:
“只要母亲回来,我愿意实现她的每一个愿望,无论她说什么都会照做。”
玛丽琳回归家庭后,莉迪亚履行了自己许下的诺言,变得异常的懂事乖巧,总是面带微笑地答应母亲所有要求。
计划失败的玛丽琳看到女儿的变化后,心中重新燃起希望。
她想让女儿代替自己实现未完成的梦想,成为一名医生。
从这以后,玛丽琳把所有的关注都给了莉迪亚一人,对于儿子内斯则常常视而不见。
在她的敦促下,莉迪亚每天都在做算术题,阅读深奥的书,再长大一点开始参加科学展览,寒暑假辅导班......
各种知识在身边飞舞萦绕,每日只增不减。
不仅如此,莉迪亚还得接受来自父亲的期望。
詹姆斯希望女儿不要像他一样孤独自卑,而是拥有很多朋友,合群且自信。
因此她不得不一边努力学习功课,一边伪装成社交达人,只为了把母亲留在身边,以及换取父亲一个欣慰的笑容。
就这样,莉迪亚成了全家人的宇宙中心。
身上汇集了父母所有爱的目光,也背负了父母所有的梦想。
重压之下,她的生活逐渐喘不过气,失去了朋友,也再没有了快乐。
只有哥哥内斯是她生活的调剂,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和伙伴。
长期以来遭受父母忽视的内斯,有着和妹妹相反的痛苦。
同在一个家中,他可以对妹妹感同身受。
只要莉迪亚和哥哥抱怨上几句,窒息的生活便还能忍受。
-05-
莉迪亚之死
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莉迪亚长成了高中女生。
课业的难度日益加重,她学习的越发吃力,成绩已经到了不及格的地步,离母亲的医生梦似乎越来越远。
而这时候,内斯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这让莉迪亚惊恐万分。
因为哥哥离家读书意味着她即将失去唯一的伙伴,独自一人面对父母。
但内斯太渴望离开家了,忙着憧憬未来,根本没有空理会妹妹的情绪。
所有人都不知道,莉迪亚的精神世界在摇摇欲坠。
带着报复哥哥的心情和无处发泄的压抑,她结识了坏孩子杰克。
一整个春天,她都在跟着杰克“鬼混”,学会了逃课,学会了抽烟,成绩一落千丈....
可这种赌气并没有改变哥哥即将离开家的事实。
莉迪亚越来越心烦意乱,甚至偷偷撕毁哈佛寄给哥哥的访校邀请函。
两兄妹的关系再也不如从前,失去哥哥的陪伴后,她更孤独了。
而此时,詹姆斯和玛丽琳对女儿的逃课和满腹心事一无所知。
多年来,他们的期望没有改变,操控没有停止。
玛丽琳嘴里念叨的永远是医生、医生...而詹姆斯就连送女儿生日礼物,都不忘提醒她要合群,受欢迎,适应环境。
父母的双面夹攻,让她瑟瑟发抖,逃无可逃。
就在内斯临走的前一晚,莉迪亚嗅到了父亲出轨的苗头,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
她想告诉哥哥,但他的心思早已飞向未来,再也听不见自己说话。
怀揣着这个耻辱的惊天秘密,却无人可以倾诉,莉迪亚仿佛身处一座悬崖之上,随时可能坠落。
所有的这一切,都让她感到无比地厌恶和恼怒。
她想起了杰克。
第二天,莉迪亚穿上最美的连衣裙,鼓起勇气向杰克表白。
然而杰克却把她推开,说出了实情。
原来在他“坏孩子”、“花花公子”的外表下,隐藏着对自家哥哥内斯深情的爱。
那一刻莉迪亚的世界天旋地转,这个失败的告白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像一个爆破的气球,彻底崩溃了。
最终,莉迪亚选择走进湖中,结束了16年的生命。
-06-
整本书读下来,心中的悲怆之感久久不能散去。
故事中每个人都带有悲剧色彩, 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一生为血统自卑的詹姆斯,与母亲不和的玛丽琳,遭受忽视的内斯,背负枷锁的莉迪亚,小心翼翼的汉娜......
作为读者,我们应该从这个悲剧里面汲取经验和教训,去反思和内省,对此我想说说最大的三个感悟:
1. 在成为父母之前,请先与自我和解。
纵观整个故事,莉迪亚的父母身上都是带有一定人生缺憾的人。
詹姆斯自幼没有一个朋友,强烈地渴望归属感和认同感;玛丽琳的宏伟梦想被家庭阻碍,多年来始终意难平。
一个自卑,一个好强,两人在成家之后都没有与自我达成和解,以至于对孩子们以及整个家庭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人格健全的爸爸妈妈才能培养出快乐自信的孩子。
不把自身的问题带给儿女,这是做父母的自我修养。
因此,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轻易走进婚姻生儿育女,切莫因一时冲动造成下一代的悲剧。
2. 最成功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可以说,莉迪亚的一生都在满足父母的期待。
她太善良懂事,太爱母亲了,从母亲失踪的那个夏天开始,就已经放弃了自己的人生。
在玛丽琳的控制下,她一直是小女孩的模样,没有正常的社交,没有那个年纪应有的玩乐和青春期悸动,活的像个傀儡。
莉迪亚根本不爱当医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痛苦与日俱增。
她想寻找真正的自己,却不忍心看到父母失望,最后只好选择伤害自己,在死亡中求生。
无论是小说还是现实,这样的家庭悲剧有太多太多。
父母们自私地把孩子打造成自己理想的模样,表面是爱,实则是控制。
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轻则失去自我,抑郁一生,重则付出生命的代价,实在是可悲。
我想起了郑爽,其父母对做明星有很深的执念,于是把梦想寄托在她身上。
从小就被按照艺人模子培养的她,养成了极其拧巴的性格,始终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如今她从高处跌落,虽不致毁灭,也是另一种悲剧。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义务去承载任何人的期望和梦想。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一生所爱。
3. 家庭也是一个小集体,需要用心沟通和经营。
阅读过程中,詹姆斯一家人的习惯性沉默让人窒息,他们的极度缺乏沟通让人觉得遗憾。
从莉迪亚出事后一家人的表现来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家。
在悲伤的洪流中,他们原本可以是彼此的支柱,却活成了同一个屋檐下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样的沉默,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整个家的主旋律。
他们各怀心事,虽然深爱着彼此,却互相不了解。
其结果就是,
詹姆斯不懂玛丽琳的梦想,玛丽琳不懂詹姆斯的自卑,两人婚姻出现了第三者;
内斯和汉娜长期遭受父母忽视,变得沉默寡言小心翼翼;而莉迪亚直到生命即将终结,家人们都毫无知觉。
家庭其实也是一个小集体,即使有血缘纽带,也同样需要智慧地经营。
多一些沟通,便少一些遗憾。
读到最后终于懂了,无声告白原来是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以及那些来不及说出口的话。
好在,作者是仁慈的。
故事的最后,玛丽琳和詹姆斯终于意识到自己对女儿犯下的错,两人的心结在争吵中和解。
书中写道:
在这个夏天剩下的日子里,以及以后的很多年,詹姆斯和玛丽琳说话时会选择真正能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措辞,无论是对内斯,对汉娜,还是互相之间。他们需要说的太多太多。
所有人都会在伤痛中成长。
他们不会再一味沉浸于过去的悲伤而忽略了眼前人,他们将更加珍惜对方,更加懂得表达爱。
而我们每个人,也都要努力找到真正的自己,正确地表达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