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莱坞的动作电影中,每次看到男主角在最终的打斗之前都会喝上几杯,或者日常生活中,酒不离身,一手拿烟,一手喝酒,总感觉很酷,其实在现实中一点也不酷。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数据显示,美国有多达3700万人(约为6成人)可能经常酗酒,其中在2006年至2010年间每年就有88,000人由于酒精摄入过量引起的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心脏病、肝癌、中风、心肌梗死、心衰、致命性高血压、致命性主动脉瘤等)导致死亡,
WHO,Global status reporton alcohol and health 2018
同时,因为公众对于喝酒的态度十分宽松,使酗酒成为了美国第三大可预防的死因,截至2010年,美国每年需要花费近2500亿美元的医疗保健费用于弥补民众对于酒的“宽松态度”造成的后果。所以,那些酒不离身的“英雄”的另一面可能是个酒鬼。
但这个问题不仅仅止于美国,在全世界,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2018年酒精与健康全球状况报告》可以了解到,全球每年约有300万(每分钟都有6个)人死于饮酒,其中在中国,仅仅在北京一家医院每年有超过4万名患有肝病的病人接受治疗,在2002到2013年期间,酒精性肝病在肝病的类型的比例中增加一倍以上——“患有ALD(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的患者数量在中国以惊人的速度上升“(Huanget al。,2017),而且在西太平洋区域,中国是的酒精消费量增幅是最大,所以酒精对部分中国人(大部分是男人)的健康影响仍然十分严重。
WHO,Global status reporton alcohol and health 2018
酒,偶尔斟酌几杯,或者在一年中难得的节日上、跟朋友在聚会上、喜事上小醉一场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适量地喝甚至是有利于健康的,但是凡事都有度,喝酒过度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一:要如何避免过度饮酒?
1.理性劝酒,学会拒绝
“来来,是兄弟就干了这杯”“把这瓶给吹了”“今天就要跟你干完这一打”……喝酒自古以来在就跟情谊和传统联系在一起——劝酒、敬酒、罚酒,在讲究社会关系的中国,甚至逐渐发展成了酒桌文化——“无酒不成宴”
传统文化虽然是好的,但是也很容易变成“道德绑架”“劝酒文化”“强迫性劝酒”——“你不喝?!这是不给面子啊”“是男人就喝完它”“今天作为你的兄弟,是不是喝一杯这个情谊都不给?!”“不要扫兴嘛,快喝完”…..于是就有了很多由劝酒变成酒精过度、中毒死亡、酒后驾驶引发交通事故等等案例,为了遏制这种不良的劝酒风气,所以现在才有了相关法律,被劝酒的人导致的事故,劝酒人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拒绝劝酒,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不管是中国传统中的“子敬父,弟敬兄,下级敬上级,晚辈敬长辈”,还是当下的朋友之间的相互劝酒,拒绝劝酒都是一件十分扫兴、影响气氛的事,或者你的朋友叫你出来聚一聚,你的其他朋友都在喝酒,而你却不喝,这不是很“另类”吗,拒绝喝酒有时候就有着拒绝情谊的危险,这种情况下,如果真的不能喝的、喝不下了,就要如实说出为什么,或者提前说好喝多少或者不喝,因为酒不是维持情谊的唯一东西,为了身体健康,要学会拒绝。
2.避免过度饮酒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要超过25克——酒精摄入量(克)=酒精量(毫升)X酒精度数(%)X0.8(酒精比重),但这个只是建议,因为是否会导致酒精中毒和过度饮酒取决于个人体质以及对个人的身体影响程度,不仅仅只有经常性喝大、喝多、喝醉了才算过度饮酒,如果你酒精耐受性不怎么样,一次性大量饮酒就很容易导致酒精中毒,如果你酒精过敏,那么你喝一滴也可能是过度的。所以,喝酒要量力而行。
但有些人平时就是混迹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或者年轻人好玩,酒与派对、狂欢联系了在一起;或每天就习惯性喝上几杯的…——酒成为了生活习惯,把酒当做快乐的源泉,酒成为了应酬…..其实这些类型的是很难戒酒或者少喝的,除非身体真的出现什么问题或者看到关于饮酒过度带来的严重后果后,他们才会感到害怕,主动去戒酒和少喝酒。
二:从酒精依赖到酒精滥用——正确认识酒瘾
酒精滥用(心理学术语,alcohol abuse,也称酗酒)简单来说是指无节制地过度饮酒,无法控制和影响个人的正常生活是酗酒的最明显特点,因为酗酒的人很多时候会喝到喝不下或者没酒为止,所以酒精滥用必定会造成过度饮酒,酒精滥用的成因不同于上面说到的劝酒和朋友之间的社会规范、文化因素造成的过度饮酒,酒精滥用是一个渐进的依赖过程,
最初,酒精似乎是应对生活压力、焦虑、悲伤痛苦的有效支持,尤其是这些消极心境影响非常大的时候,如果缺少社会支持,例如家人朋友的支持和理解,那么酒精就成为了某些人眼中的“快乐水”,帮助他们暂时逃避那些不可接受和无法改变的现实,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
当摄入量较高时酒精会减缓大脑功能的运作,抑制脑内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盐的释放,从而减缓部分脑区的活动(Dodd, Beckman, et al, 2002; Koob, Mason, et al, 2002)。大脑抑制谷氨酸盐的分泌会损害大脑器官的学习能力,影响脑部高级中枢,损害判断力及其他推理能力,同时也会使人的自控力下降。
James N.、Susan、Jill M.等人在《AbnormalPsychokogy》一书提到,由于喝酒使个体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下降,因酒精的作用下个体可能会突破平日的克制而尽情放纵自己。在这种心境下,现实的不愉快会一扫而光——饮酒后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饮酒者感到温暖、心境舒适且自我感觉良好,饮酒者进入了一个不真实的完美世界,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因为因此获得了放松、满足和发泄,那么就可能形成一种不正确的观念——酒精可以减轻自己的焦虑、压力、紧张感,带来愉悦感和解脱,下次感到焦虑、压力、紧张感时可以通过喝酒来解决。
在生理上,这个过程就是酒精通过刺激大脑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通路(MCLP)、伏隔核、前额叶皮质等一系列神经系统产生愉悦感,长时间不断体验愉悦感会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并逐渐改变其神经的化学结构,从而使喝酒行为得到强化,即形成酒瘾,以及对酒精形成耐受性。
这是一种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对酒的依赖状况,只有当个人的情绪问题和对酒错误认知无法解决且无法控制自己的喝酒行为时时候,酒精才能得以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东西,才会形成酒精滥用。
但成为酗酒的心理原因不仅仅只有一种,例如家庭成长环境,父母也是酗酒的人,从父母那里学会了酒精滥用习惯;例如受过心理创伤,酒精成为他们减轻痛苦的“药品”之一;例如某种心理疾病、人格障碍,如抑郁症。
不管哪一种原因,长时间地过度摄入酒精,不仅仅不会成为解决他们内心中的问题的“良药”,相反会让他们的自我能力与价值感渐渐淡去,“推理与判断能力愈发受损,原本完善的人格不断衰退、堕落。行为愈加野蛮且不合时宜,责任感消失得无影无踪、缺乏自尊、忽视配偶和家庭,最终变成一个顽固、易怒、不可理喻之人”,本质上,长期的酗酒会对脑组织造成弥散性器质性损害(Sullivan, Deshmukh, et al, 2000),从生理上影响大脑。
酒精、毒品和药物滥用算是三种主要的物质滥用了,但因为酒精比毒品和药物更加“合法合规”,导致酒精滥用比毒品和药物滥用更为普遍,同时酒精也有很强的成瘾性导致它戒断反应跟毒品的戒断反应一样严重——酒精滥用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在中国,一方面酒精滥用这类问题好像的确没有国外那么严重,另一方面,对酒精滥用的危害认识也不够,酗酒问题从来就没有真正得到过重视(例如美国的AA,匿名戒酒会),而且所有关注也是放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上(例如常见的肝硬化),却很少对心理上进行过治疗,进行酒精心理上的戒断同样很重要,因为即使你能治好由酒精带来的身体上的危害,也无法阻止酒瘾的复发。
所以,“酒虽好,不要贪杯;小喝怡情,大喝伤身”
References:
James N. Butcher/Susan Mineka/Jill M.Hooley,Abnormal Psychokogy,13th
WHO,Global status reporton alcohol and health 2018
John F. Kelly,TheForgotten Addiction,Dec 10,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