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应景重读了一遍离骚。
老实说,确实读不太懂。
到底过了两千多年,里面的字陌生得很。虽然原来也勉强看过,似乎通通忘记了,又得翻字典。
下面两句引起了注意:
彼尧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 夫惟捷径以窘步。
先生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正面的,第二个是负面的。
尧舜是明君,走正道;桀纣是昏君,走捷径。
所以这里的意思,似乎是,治国要走正道,不能走捷径。
当然,这是诗,篇幅有限,对正道、捷径都没有系统的定义和解释。
由于这首作品的巨大影响,相信之后很多统治者熟悉它。对这两句包含的告诫意义一定会注意到。
这可以解释统治者的固执。
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长久以来沿袭下来的作法当成正道,而对新事物充满怀疑,因为他们怕走上这里说的“捷径”。
这样一般来说是稳妥的,但遇到生存环境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需要新的措施来应对时,就可能陷入困境。
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清政府对工业文明的反应吗?
中国悄悄滑进马尔萨斯陷井,这个生存环境的变化,清政府可能很晚才感知到,或者根本没有感知到。
而要避免这个危机,必须进入工业文明。这一点清政府更是不会相信的。
因为这个工业文明,被清政府看成了先生诟病的“捷径”。
在今天看来,当时,工业文明就应该被当成正道,而不是当成生产奇技淫巧的“捷径”。
如果是这样,毫无疑问,中国的历史会很不一样。
毕竟,乾隆的爷爷康熙,就已经接触西方科技。
中国当时有充裕的时间避开危机。
所以,正道与捷径的辨别,在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非常重要,关乎国运。
今天的我们可能会困惑于清政府的固执。
我想,这个固执可能部分来源于它对正道与捷径的理解。
毕竟,他们遇到的生存环境变化,是缓慢发生的,开始几乎觉察不出来。
满族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惊艳于农耕文明,就把它当成独一无二的正道,他们想不出更先进的文明了。
这说明一个道理,人类永远不能划地为牢,因为这样可能错过辨别出新的正道的机会,把新的正道当成先生说的捷径。
这样就会一再碰壁而找不出原因。
中国最终也是通过进入工业文明化解的危机。
因为危机积累太久,所以两管齐下:大量引进外资的快速工业化和几十年的严厉计划生育措施。
从两方面掐住马尔萨斯危机的脖子。
前一管对人的印象还好(物资丰富了),但生态环境有点受不了。
后一管,人的感情有点受不了。
但有什么办法呢?
因为认识晚了两百多年,这样的代价,已经够温柔了。
另外,今天对东北近代经济的研究使我们知道,东北的经济走了一条跟关内很不一样的道路。
它曾经的成功,也印证了工业化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