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德元年(1149), 海陵王弑杀熙宗执政后, 更加全面地接受中原文化, 加
快了改革科举的步伐。 二年, 始增殿试之制。 三年, 宣布合南北选为一, 停止用经义策试两科, 科举考试内容改为词赋。 至贞元二年(1154), 南北选才正式改为南北通选。 章宗时期, 恢复经义科, 设立宏词科, 完善科举制度等, 使金朝科举步入鼎盛时期。 至哀宗正大七年(1230)“收世科” 后, 再未开科取士, 直至金朝被蒙古和南宋夹击而灭亡。
金代科举沿袭辽代旧制的同时, 兼采唐宋之制, 多科目设置是其表现之一,词赋、 经义、 策论中式者称进士, 律科、 经童、 经童、 武举中式者称举人。
随着金代统治版图的扩展, 越来越多的女真人与汉族杂居, 他们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 其汉文化水平明显提高, 女真族知识分子队伍已经明显壮大,需要有相应的选拔机制为其提供出路。 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正式设立女真进士科。 辽和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实行的科举制度, 都只是面向汉族士人的, 契丹和党项族人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而金代在建立面向汉人的完备的科举制度同时, 专门设立了面向女真子弟的女真进士科。
自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开科, 至哀宗正大七年(1230) 停止, 女真进士科共实行 20 科。 由于应试的人数有限, 有学者估计每科的录取人数在 30-40 名,最多不会超过 50 名, 其实际的录取比例还是远远高于汉人进士科。 不仅如此,女真进士科及第者的升迁速度远远快于汉人进士, 有的女真进士及第不到 20 年就可以升迁到位高权重的宰相, 而汉进士则需 3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这均为女真人在科举取士上特权的表现。
然而, 不能否认的是, 创置女真进士科不仅在中国科举史上第一次为少数民族开辟了通过科举入仕的制度化渠道, 使女真进士及第者成为金代官僚阶层的重要力量, 而且通过开设女真进士科, 使女真人更为广泛、 深入地了解、 掌握了儒家文化。 此后, 同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元朝和清朝效仿女真进士科, 分别实行左右榜和满汉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