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拍照间隙,高中生妹子问我工作以后有没有觉得读书时候更好?
我匆忙地想了一下说“没有”,又仔细想了一下说:“有些东西还是读书时更好的。比如人际更单纯、交际面也更广。”
工作以后结识了太多点头之交和点赞之交,渐渐对“交朋友”这件事感到麻木,更何况这个世界上乏味的人又那么多,不如独处来得自在。
但是人毕竟是群居动物,离群索居我还做不到,所以还是要时不时出去social,呼吸点新鲜人气,说不定还真能遇到那么一两个有趣又合拍的人。
从小学到大学,我好像都是一个逃跑似毕业的人,离开的时候对身后的那个地方、那里结识的大部分人都没有丝毫不舍与留恋。压抑惯性的生活过腻了,巴不得快点开始未知又自由的新生活。这样一想我好像有点冷漠,但冷漠的外衣下也包裹着逃避。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话,会心一击: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从小我就在人际关系中处处碰壁,小时候不会讨老师欢心,长大了不会拍上司马屁。相比较一群人集体social的大场面,更喜欢三两人聚在一起的小团体。如果大学里有人际关系这门学科,我想我直到现在还没毕业。
因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有很多灰色阴暗的岁月,现在回想起那些偷偷躲在厕所里哭完再洗把脸回到教室继续若无其事上课的日子,好像都变成了无关痛痒的回忆。那时候觉得难过得要死掉的事情,现在也能在聊天时自嘲着说出来。
如果一定要给学生时代打个分的话,大概只有60分吧。那时候我最大的憧憬就是成为大人,自由的大人,住什么房子、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朋友、和什么人谈恋爱都由我自己决定。所以毕业的时候除了敷衍着伤感一下之外,更多时候的我是兴奋的。
又怎么可能会怀恋过去呢?
前阵子,有高中同学建了一个微信群几乎把班里的同学全部拉到了里面去,因为母校的校庆快到了,组织者要求大家把现在的联系方式和工作单位都发到群里,于是得知了很多老同学的近况。这让我想起了很多连名字都记不起的人,也想起一些稀稀拉拉、无关紧要的小事。
今天下午,高中闺蜜发来一张她第一条空间说说的截图,下面居然还有我的评论。然后我们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翻起了自己几百年不用的QQ空间,一边嘲笑自己当年的傻X一边回忆起很多事。
那时候我的留言板主页写着这样一段话:
大家对我的印象标签是这样的:
大概在大家心中高中的我就是一个认真学习、安静听话的乖乖女吧,毫无个性可言。前阵子有高中同学来北京,说我现在怎么变了。我问哪里变了,她说:“高中时你就是一个小清新,现在怎么成段子手了。”我:......
我点开我的空间留言板和说说各看了一圈,结局是惨不忍睹...那时候的我简直就是一个矫情造作。喜欢45度角仰望天空。留下忧伤眼泪的。凉薄女子。
无论怎样,我们终究还是长成了不一样的大人,敢于承认当年的自己是个傻X的大人。
心中涌起一些复杂情绪,虽然万般否认还是不得不承认这种感觉叫“怀恋”。校门外贴满纸条的奶茶店,每次去都会找有没有哪个暗恋我的男生写过我的名字;马路上的路边摊,晚自习前生意最好,有一家店炸土豆片超级好吃;开满香樟的上坡路,许多个阳光充足的午后踩着树影上学;深红色的18号楼,15分钟的课间操,通往宿舍楼的小山包...太多画面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
当年那个站在18号楼窗口畅想未来的小女孩在日记里写下的话成为了现实:
“谁又知道多年以后的哪一天,我会站在哪一栋楼的窗口,怀恋此刻的自己。”
虽然回忆并不美好,虽然我现在过上了高中时曾经憧憬的生活,却因时间的久远对回忆产生了某种特殊的情结。突然很想回去看看,那个承载我三年高中岁月的地方。
回忆再不堪,也有独属于它的神奇力量。更何况我现在都忘了曾经让自己那么难过的事情是什么。
这也充分印证了叔本华爷爷的一段话: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可以忍受的现在,包括最平凡无奇的、我们无动于衷地听任其逝去、甚至迫不及待地要打发掉的日子。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此刻时光匆匆消逝化作神奇的往昔,从此以后,它就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照射出不朽之光芒。在将来,尤其到了糟糕恶劣的日子,我们的记忆就会拉起帷幕:此刻时光已经变成了我们内心眷恋和思念的对象。
无论你现在过着怎样的日子,都好好对待吧。毕竟你无法预料,未来的哪一天,它会成为你怀恋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