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追风筝的人》后就想写点什么,但是思路很乱,而且也很晚很困了就没写。今天又读了《人生》,想写点什么的想法又蹦出来了。
在看《追风筝的人》之前稍稍了解了一下说是关于人性和救赎,刚读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感触,越读越感触,对于有些感性的人读到哭我也可以理解。然而有时候我的看法认知比正常人稍偏。对于哈桑,我有感于他的忠诚但又对他盲目的愚忠感到悲哀,他有他的闪光点他坦诚他心地善良,同样他的缺点就是太善良太忠诚。对于愚忠这个词我总能联想到诸葛亮,我总主观的吧蜀的失败记到诸葛亮是愚忠上。对于阿米尔,刚开始我以为“追风筝的人”是哈桑,读完之后我觉得追风筝的人就是阿米尔本人。风筝就是他而是遗失的善,也是他曾经丢失的本心。对于阿米尔的父亲,他的思想有一定的先进性,又有一定的局限,毕竟生活在一个宗教思想很浓厚的地方。
他开始写阿米尔的弱点,我主观的认为就是因为阿米尔的懦弱造成了哈桑的悲剧。从他眼睁睁看着哈桑遇害到他因为无脸面对哈桑而陷害他,我一直处于气愤的状态,是的,我有时候也是一枚愤青。我为阿米尔感到羞愧,我对他的懦弱感到不齿。我忽然想到那次公交车上遇到的事,大多数人都是不愿出头的,人人都知道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却没有人知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幸好阿米尔又回到阿富汗,他找到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我眼里的《人生》与很久以前读过的《平凡的世界》很相似,大概是因为他们的背景是一样的吧。这里高加林就像孙少安(记不清是少安还是少平了),但二者又不同。高加林更贴近现实,他更多的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农民身份,念了书后的他多了读书人的清高。是的,我觉得读书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小清高,或者因为我有时候就很不喜欢妇女们经常讨论家长里短,所以之前我说“流言蜚语扰人耳”。我理解亚萍我更心疼巧珍但我同时不反感加林(我不认为他很错或者我没觉得他错)。
我总觉得时事造英雄,我喜欢那些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同时我又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说起来有些矛盾,或许人就是这样矛盾的结合体。
喜欢看一些有的没的,其间又会想些有的没的。但想归想,总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我的想法,所以好些所谓“读后感”只在脑海中逛了一圈就没了。幸好今天有时间就乱写了点,这些也不过是我想法的冰山一角,就当消磨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