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习惯决定你的一生》这本书我从张德芬空间收获而来,也译作《情绪控制力》,作者朴用喆是韩国一位精神科医生。这本书简单易读,可操作性很强,对于改变情绪习惯有很大的裨益。
本书共五章。前三章说明情绪习惯是如何影响人心、以何种面貌出现,以及对人限关系造成的影响。最后两章则具体说明改变负面情绪习惯的实际方法,以及延续下面情绪习惯的好作法。在我关于此书的读书笔记与心得的第一篇和第二篇中,已经分别介绍了情绪习惯的影响力和情绪习惯的运作方式,下面这一个部分,重点讲述情绪习惯对人际关系造成的影响,这就是第三章,为什么总是反复遇见相同类型的人?
这一章不同于前面的两章的心理生理学的理论基础和讲解说明,这一章更多从具体案例出发,先讲述了人际关系也会习惯性、三种扭曲的亲密关系以及如何脱离的方法;其次讲明“自己”如何用“投射”伤害关系;第三方面讲告别习惯却伤害你的人以及如何面对生临死别的情绪伤痛。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每个人和他人缔结关系的原因都不相同,大多数人都在寻找意气相投的人,而且标准人人不同。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熟悉的人。人际关系充分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喜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交友风格,而这种特性不容易改变,人际关系的模式也会成为一种习惯。觉得和对方合得来是因为熟悉,熟悉则是因为人际关系中习惯和那样的人相处,因此会在不知不觉中根据习惯化的标准结交朋友(或找寻另一半)。但是,正如我们前面反复提到过的,习惯通常存有陷阱。
作者讲到这里,列举了三个病例,其中第一位女主总觉得身边的人不了解她,每当结交一位朋友,彼此关系越来越近,她会对对方产生许多期许,但是当对方不符合期待,她就会感到受伤和难过,并一而再,再而三重复这种模式;第二位女主则总是有遇到“坏男人”的感情习惯,并且老被劈腿,虽然她觉得是自己运气不好才常遇到同一类人。但被那样的人吸引、选择那种男生的人,正是她自己,是她去找寻了符合自己感觉习惯的人;第三位则常常担心被抛弃,也确实总遇到离她而去的情况。她自己小时候遭遇到过母亲被父亲抛弃的伤痛,之后发生过好几次挚友和男友离开的她的情况。于是她就不断地重复这种人际关系模式。这样的故事我们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听说过,但我们并不了解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作者运用这三个例子除了告诉我们人际关系模式同样具有习惯性的特点,更深入地引出下面要讲的扭曲的人际关系惯性。
人类光是满足生理需求是无法生存的,还需要有亲密感,这种需要叫做“亲密需求”。人天生就有亲密需求,而想要满足这份需求的欲望,成为建立人际关系的主要动力,只是每个人采取的方法不尽相同。在幼年无法充分取得“亲密感”的人,对于亲密感的取得方式会产生扭曲,人际关系也会反复出现问题。
这里作者介绍了三种不同情况下产生的人际关系惯性:一,亲密感渴求型:一有机会就会扑向对方,确认再确认,同时不断要求对方表现出关怀和爱意,从来不懂得从容不迫地获得并享受亲密感。其行为包括过度渴求对方关注;担心被抛弃;无条件盲从对方;没有定见,愿意成为对方附属品。二,亲密感放弃型:这种类型的人了解自己的亲密需求,想要认识别人、与人交往,也希望参加聚会,却裹足不前。也就是所谓的“社交恐惧症”,极度缺乏安全感,处在众人当中会紧张,也不敢与人有视线上的交集。有些情况下更突然表现在找寻另一半的交往需求中的止步不前。他们内心有强烈的欲望,希望亲近别人,只不过最后选择放弃。亲密感放弃型的另一种表现形态,就是一旦察觉彼此关系变得亲密,就会心生畏惧而逃离。这样的人虽然强烈希望获得亲密感,却会在即将如愿时选择放弃。这种人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惯性有:认为无论到哪里都无法融入群体;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经常出现疏离感;觉得别人如果真正了解自己,就会离开自己;自认为有很多缺陷。三,亲密感拒绝型:这种类型的人否认内心有亲密需求,甚至认为亲密感会妨碍自己的成功。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为成长过程中,亲密感无法获得满足,导致出现这种“亲密感无感症”。如果说亲密感放弃型是消极被动的放弃自身需求,那么亲密感拒绝型就是积极主动的否定并排斥亲密需求。这一种人际关系惯性有:经常怀疑对方的意图,不相信人;对于别人的想法毫不在意;公事公办,只专注与工作有关的事;出现所谓的王子公主病,不体谅他人,给人自私的感觉。以上三种带有扭曲心态的类型,会衍生出不同的人际关系惯性,而大脑也会想尽办法维持这种习惯。其实大家不难发现,前面作者举出的三个例子都属于这些扭曲的亲密关系类型。
想要脱离对自己造成阻碍并带来伤害的习惯,唯一的方法就是培养新的习惯。我们要先了解本身所拥有的人际关系惯性。请环顾身边的人,想想看,他们是怎样的人?愿意为你付出的人有多少?经常命令你,要求你的人照着他们意思做的人多不多?有过伤害折磨你的人吗?接着回溯过去:你小时候认为重要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朋友、同事、伴侣等多关具备了哪些特质?你发现什么共同点了吗?请想想对你来说印象深刻的人有哪些共同之处,也试着回想年幼时和父母或抚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感受到的情绪。检视当时是否重复出现某种人际关系惯性,同时和现在的人际关系模式做比较。检视之下,了解自己有否反复出现的习惯,其原因有无一致性,或者如果有发现因为害怕受伤而无法敞开心房。那么,这时就应该,全面更新人际关系惯性。
要脱离亲密感渴求型,那些经常习惯性假设别人会离弃自己的人,应该找出与事实相反的证据,以客观角度找出自己错误的观念,是否不是别人远离你,而是你让别人远离你。习惯服从依赖他人的人也是一样,必须退一步思考是否因为自己太过依赖而导致他人的远离。这种渴求与他人一体的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必须保持距离给彼此空间。所以,这种人最重要的是:了解独处的自由自在,找出能够乐在其中获得成就感的事情,分散无法独处的注意力。要想脱离亲密感放弃型,其主要原因在于自卑感作祟,也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认为别人会把自己当作异类。同样的,他们也需要检视自己的观念,有针对性地仔细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或改善自己所认为的不如人之处。一一写下并实践。那些害怕与人攀谈、对视、感到不自在的人,可以尝试用想像的方式,想像场景、正确的行为并重复这种和别人变得亲近的过程,以培养新的习惯。想改变亲密感拒绝型,这一类型的人有必要先检视自己是否因为害怕被别人伤害,而选择优先攻击对方作为防卫。这种人有可能是因为曾经受到过伤害,要试着回想小时候和家人、朋友共处的场景,不要错过涌现的情绪,尽情感受,不要压抑,让它尽量涌现,让自己试着接受那些没有被满足的亲密需求。拒绝型通常有被伤害的经验,或者曾经被漠视,回忆之后,这时就需要脱离过去的记忆,关注对你伸出温暖双手的人,并重视这份关爱。如果仔细寻找,身边总会有,他们就是能够帮助你培养全新的人际关系习惯的养分。习惯这种关系。注意,对于身陷情绪习惯陷阱的人来说,瞬间的感性吸引力,不如理性的判断来得重要。
各位看观读到这里,也许要说,以上讲的都是那些在人际关系中有严重扭曲的类型,与我无关。其实以上是一些代表性的类型。也许我们当中有些人不同程度有部分问题,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参考。更为常见的,还有一种人际关系惯性需要改正,那就是自己对他人无形的伤害。
“投射”伤害别人,伤害自己
为了彻底解决人际关系惯性的问题,不只是被伤害的部分需要治疗,也要审视自己是否在无形中伤害了别人。如果自己本身具有伤害别人的惯性,必须加以改变。
作者在这里又引入三个案例。案例一,看似待人苛待,其实自卑感很强。这一位男主对待太太以及对待下属都常常苛刻,导致下属不断提出辞职。而他的行为源于害怕比自己优秀的太太离去,也源于害怕下属做得比自己更好的自卑。他责备别人、挑剔别人缺点的背后,其实自卑感很深,往往会贬低和责备自己。只有修复和自己的关系,才能修复和别人的人际关系。案例二,将对自己不满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的母亲;作者对女主的建议是,要停止动不动孩子生气,首先要停止对自己生气,并且原谅自己,因为对自己的态度会延伸成为对待孩子态度。案例三,女主管总觉得上司对自己不满,其实是她把对待自己的方式习惯缩影在自己与上司之间的关系上。她要认识到,她所感受到的被害意识,其实来自她自己的内心。她对待自己的方式以及自己对待下属的方式影响上司与她之间的关系。大脑希望重复自己熟悉的习惯,而她的大脑认为平时自己对自己、对下属的习惯等同于别人对待她的方式。于是自然就认为上司在折磨自己。这在临床上称为“投射”现象。
你对自己的习惯,会形成你对待别人的态度,这种习惯逐渐扩大,最终会全面影响你的人际关系。
和应该告别的人,学会说再见
在心里告别你习惯却伤害你的人,并不容易。作者这时引出的案例中的女主属于亲密感渴求型,因被男友抛弃陷入天天思念、希望对方回心转意而无以自拔的抑郁状态。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心态上从抑郁转化为愤怒的情绪。但是后来这种愤怒让她以泪洗面无以承受。越是重要的人会在心中成为“习惯”。许多人在心中借走大大小小的土地,对你而言越重要的人,划分掉的土地越大,越是让你留恋。这就是别人在你心中成为习惯的意思。和某人分开,就需要把这块土块收回或用其他东西填满。极端的情绪会改变面貌,转变成相反的极端情绪,藉此让习惯延续。“爱”的反义不是“恨”,而是不再关心。时间久了,会不再关心;而另一种快速忘却的方法,是“原谅”。所谓“原谅”,不但是原谅对方,更是原谅自己,这就是收回心中那块被占据土地的捷径。
还有一种告别,是难以承受的生离死别。面临生死离别,几乎是每一个家庭都要面对的话题,迟早而已。这种告别所面对的伤痛,也会形成极端情绪状态。在这里,作者不仅用“土地”打比方,还用了一个相似的词语“房子”。重要的人会在你的内心深处,建造名为关系的房子。越是长久占据你心中广阔土地的人,与之离别带来的愁怅、哀伤越是深刻。对你而言越重要的人,在你心中盖的房子就越大。想要稳固和重要的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建造坚不可催的房子。如婴儿从对母亲一无所知,到对母亲的声音、体温、感受有了全盘的认知。在心中形成对某人的统合形象,在心理学上称作“表象”。真正与重要的人离别仿佛在拆解对方在你心中打造的房子。如果分开之后房子仍在原地,代表对方依然对你有影响力,就像还没有离别之前的习惯受对方影响一样。有一些人没有执行离别的步骤,拒绝接受,在心中原封不动的保留了对方离开之前所使用的土地和房子,仿佛对方仍然存在。外在离开的现实没有发挥影响力,没办法触及他们的内心,这样的人无法与对方告别。把已经失去主人的房子保留在心中,并且让离开的人持续发挥影响力,最后势必引发更严重的问题。所谓真正的离别,就是将内心属于对方的房子拆除,再收回土地,允许别人在未来进驻,或者减少对方在你心中的比重。告别的过程是,既然一开始建造房子的时候,是由种种的回忆、投入的情感和各角度的形象积累而成,那么拆除时也需要一一分解,被分解的记忆再次浮现让大脑反复回想,重新思考和告别。虽然会花费不少时间,但是藉由这种告别回忆的过程,才能真正克服失落感。与重要的人离别,心情重整的过程是无法省略的。即使拆除房子,也不代表彻底遗忘,虽然对方占据的土地变小,但依然在你心中没有被遗忘,在旁边重新建立一个小小的博物馆,用来纪念、回忆和容许自己的悲伤。离别的过程需要时间,不断重复思念,并将种种回忆存放在博物馆里,这个过程是不可省略的。即使缓慢而痛苦,也请记得这是克服失落的方法。没有任何特效药可以帮助人们遗忘,人必须经历离别的过程,才能缔结全新的关系,重新建造稳固的房子。
结语
作者从第一章情绪习惯的影响力讲起,到第二章介绍了情绪习惯的运作方式,这在我的前两篇读书笔记与心得中已详细做了介绍。在本篇读解的第三章里着力于情绪习惯对人际关系造成的影响。至此作者已讲明了情绪习惯的三个重要方面。接下来的两个章节重在改变:修正负面的情绪习惯,养成稳固的正面情绪习惯。
继续加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