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9月改(不为教化,仅列举一些想法,对以前写过的文章稍加整理重写了一些内容)。
近期搜集了关于沟通、写作、思考方面的一些书,三刷了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重读圈外孙圈圈的《请停止无效努力》、重读许荣哲的《故事课》1-2、重读脱不花的《沟通的方法》、黄漫宇的《结构化表达》。前4本以前都读过,其中《金字塔原理》以前啃过两次都没读下来,把这些书聚在一起重刷的时候金字塔读起来就顺畅多了。再额外补充两本,刘润的《底层逻辑》和《穷查理宝典》。
金字塔原理顶着麦肯锡的光环,被很多作者作为理论骨架引用(孙圈圈和黄漫宇的理论完全是依托金字塔原理)。几乎市面上能看到的沟通、管理、计划类非心理学的书籍,大多都能看到金字塔的影子。金字塔原理就像是一个操作系统,自带的软件有的确实不好用,但是你能在操作系统上加载更多更好用的软件,甚至还能根据这个原理,研发出自己的软件。
本文同样是依托金字塔原理为基础输出,但这里不讲金字塔理论,也不拆解分析具体案例,结合上面讲到一串书的启发,重新盘一盘“如何讲明白一件事”这个事,下面进入正题。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沟通起来非常费劲的人,让我们感到困惑和不安。有些人提交的报告或方案洋洋洒洒好几页,让人感到无从下手,3秒就想打回。反之,思路清晰的人讲或写出的内容也许并没有深度洞见,至少让人愿意听或看完,退而求其次也可能会部分采纳。如此,时间长了会被误解为主观双标。。
(不赘述场景)一件事情从不同人口中讲出来,受众接收效果完全不一样。受众本身就需要剥离表达者的情绪和事实进行判断,如果表述再没有逻辑性,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把自己讲得急赤白脸的,听众不知所云一脸懵,沟通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要把一件简单的事情讲明白,看似这么简单普遍的事情,真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到,更遑论复杂的工作和商业洽谈了。说不明白、说不利索、不会说,并不是小众的个例现象,简单搜了一下,有很多口才、沟通类的课程讲到这个话题,他们是作为一门生意来做的。结合上面讲到的这些书中的理论框架,总结出来下面几个表达/输出模型,对照到工作生活中,选择合适的模型融会贯通穿插使用,可能会解决大多实际问题。
以下是极简概括,基于金字塔为基础搭建的模型变种很多,重在选择合适的灵活变通,建议自己读上面提到的几本书详细了解。
5W1H:经典的记叙文框架
5W1H字面意思很简单,从小学时代开始写日记的格式要求(不展开赘述),适用于描述某一具体事实,用文字/语言复现事件过程原貌。
在现实中who、why、how可能经常会被追问。who:常会忽略掉主角以外的其他关键人物,造成完整性缺失。why:常会代入讲述者的个人情绪,需要听众自行剥离情绪分析事实。how:受限于立场和认知的不同,受众需要辩证参考,应用中得多方求证和自行思考总结。
生活工作中的大多数事情,只要能够熟练客观地应用5W1H基本上就能讲清楚。5W1H多用于即时表述,如果有准备的时间或机会,可以润物无声地夹入自己的思想。
五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五感写作/描述是一种描写具体物品的方法,用于丰富输出内容,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拯救语言苍白匮乏。比如要给朋友推荐某一家店的肉夹馍,除了“这家的肉夹馍好吃到没谁了,一定要去尝尝”…“这家肉夹馍肉很多,还贼好吃”……额,让我们换一种表述:“作为一个西北人,第一次在北京看到被肉撑开夹角接近45度的肉夹馍【视觉】,需要撑开手掌的虎口才能握得住【触觉】,每次路过他家店门口都会被飘出来的香味拖进去【嗅觉】,老汤煮的美味腊汁肉,肥瘦比例适中吃起来不腻不柴【味觉】,现烤的脆饼咬下去还能听到酥脆的响声【听觉】,每次去买都得排队,有机会你去尝一下哦”。舌尖上的中国就是用这种模型介绍美食的,不过人家的文案很高大上。
当然了,实际应用中可以灵活拆出来。比如描述风景可以用视觉(广角/微焦/特写镜头/光线明暗)、听觉(鸟叫/虫鸣/流水/风声/任何声音)、嗅觉(花香/青草味/任何气味)、触觉(手感/脚感/微风拂面/阳光倾泻/冷暖)等,同样可以用来描述动物、城市、机械等一切实物。不一定必须要五感俱全,但确实可以扩充描述思路,摆脱“牛批”俩字之后语言的极度匮乏。强推小阿七的一首歌《如果你要写风,你就不能只写风》,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五感写作范文,以下引用部分歌词自行感受一下。
如果你要写风 就不能只写风
你要写柳条轻轻柔柔飘入你心中
竹筏轻轻飘荡 湖面在泛粼光
船上悬挂的铃儿响呀响呀响叮当
炊烟朝着你的方向飘散
旅人般自由不定越过山峦
抓不住的气球会飞向哪
环游世界之后藏进云端
写散了的大雾 写倾斜的雨竹
写迎着大雨慢慢走出艰难每一步
What-why-how(黄金三问)
黄金三问是经典的灵魂拷问式思考和输出模型,是快速透析问题根源的一把利器,实际中可以从现象到本质的自下而上,或者从本质到现象的自上而下的方法灵活应用。
思考层面:自上而下思考模式,比如想涉足火爆的直播带货,先从Why出发,探究为什么火爆的本质,这个现象满足或者解决了什么需求;再进一步思考大家怎么做的How,设定符合自己的目标一步步拆解;最后做出来的结果就是应该要做的What,更加贴合最初的理念。自下而上思考模式,比如从领导安排的具体what开始,想想他这样思考和安排的原因way,再拆解为完成目标应该怎么做的how。
输出层面:自下而上输出模式,比如要讲自己的工作,从what开头,界定描述具体在做什么事情;再讲how,自己在具体工作中是如何一步步达成目标的;(选择性)解释why,为什么会这么做及其背后的深层思考,循序渐进地传递信息。自上而下的输出模式,比如卖直播创业课程,从行业环境、需求体验、平台模式等角度概述直播带货火爆的原因why;再讲入局直播带货应该怎么去做的how;前面看的热血沸腾但又云里雾里的似是而非,那么就来买这个课程,这个what给你答案。
一言蔽之,做事前一定要想明白为什么而战,再慎重思考怎么做。
刘润在《底层逻辑》中讲到,黄金三问密不可分,没有Why,就没有动力,What和How也就没有意义。没有How,就只是鸡汤,再多道理也只是体现在纸面上。
是什么(结论)为什么(判断依据)凭什么(结论依据)
这是我自己基于黄金三问,延伸出用于书面方案/报告类的一个极简模型。可在目标明确的大框架中作为拆解子项的思路,或用来拆解简易的棘手事件(要围绕目标切忌跑偏)。
可以描述一个想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凭什么认为这个想法靠谱;可以用来写一个产品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产品,凭什么这个产品能解决问题/比别的好;可以讲一个什么样的解决方案,为什么方案是这样的,凭什么这个方案可行。
这是我自己做事的兜底模型,实在没有想法/办法的时候,套着这个模型往里面填信息。先依据前置目标把能填的干条条先填进去,不一定能够想全面,一点点往外扩充完善,剩下的就是想方设法编了(大量查阅资料,看竞品怎么做,看别人怎么说,结合自己的场景融入进来)。
SCQA(背景situation/冲突conflict/问题question/答案Answer)
常见的商业写作结构,商业咨询公司价值六七位数的报告文书大多是用这样的结构书写的,这把牛刀同样可以用于日常写作、表达。
金字塔原理中用很大的篇幅列举了诸多SCQA的应用场景。简而言之,就是列举要达成某个目标,现在面临什么阻碍,这些困难面临什么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例如:为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制定了周密的阅读(学习/健身/减肥)计划【S】,但总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定力无法坚持,没过几天就松懈或放弃了【C】,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Q】?大家可以加入这个共读团(21天学习训练营/健身俱乐部/减肥餐),每天坚持30分钟,和一群爱学习、优秀的人相互监督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A】。
发现了吗,从用户痛点【C】击穿心理防线,每天轰炸我们的广告文案就是这个套路。具体的实践应用中,有ASC开门见山、CSA强调冲突、QSCA逻辑加强等多种灵活组合应用方式,这里不展开多说了,有兴趣可以读金字塔自行挖掘。
人事物理
这是得到学习训练营中的一个用来学习、研究、输出的基础框架,小到一件事情,大到一个行业甚至学科都适用。抓关键人,列关键事,看关键物,想关键理。写了四个“关键”,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字面意思剔除零散信息,二是提取与当下目标、话题强相关的信息。
比如,准备去面试,除准备漂亮的简历和了解岗位需求外,可以先行查一下这家目标公司的班底规模、出身【人】,看看是不是草台班子或者江湖骗子;翻一翻公司年鉴事项【事】,了解业务状态和口碑;如果可以的话,提前试用一下服务或者产品【物】(可再融入五感写作法),想想自己是否愿意成为背后的螺丝钉;看看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理念【理】,是不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综合一轮下来,在面试环节如果面试官要是问道“对我们公司/行业有过了解吗”这样的问题,把上面这一串讲出来,简直不要太爽。这些信息获取很简单,只要有名称百度一下满大街都是。
比如,突然接到领导通知准备一下要去拜访XX企业。新手小社畜接到这个任务一脸懵逼,除了行程和行政安排外,还要准备啥?给领导拎包还是买咖啡?搞明白或问清楚领导此行的目的和身份后,那么就可以带着你的目的和问题,按照这个模型进行有针对性调研收集资料。【人】:公司创始人、核心团队成员背景以及行事风格,重点要搞清楚即将能够见到的是谁,以此来对应准备合适的资料和必要见面礼物;【事】:公司的发展历程,近些年发生过什么大事,社会舆论如何,是否需要强调或者规避某些话题;【物】:公司的主要产品/服务线是什么,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卖点,能够解决自己或者自己能够给对方解决什么问题;【理】:这个公司的经营理念是什么,有没有社会责任感,团队风格是什么样,属于短期利益就能撬动还是需要长期价值才能驱动的类型。以上这些信息都是从公开渠道就能直接copy的,经过调研筛选后结合自己的目标剔除领导已熟知的细节,汇总出来一份备忘录,这才是真正的有准备。
比如,要从0开始学习一门学科,也可以用这个模型。【人】抓住学科奠基人、各学派代表人、近期活跃度高的一些人,梳理这些人的基本资料、学术背景;【事】:梳理这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大事脉络、里程碑事件/实验,和前面的人物进行对应;【物】:重要的书籍、学术论文、实体产物(艺术品、建筑物、工业产物、数据资产);【理】重要的学术理念,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价值。如此进行一轮梳理之后,基本上就能算是对一门学科具备了入门的理论基础。实践中可以借助类似以下的表格进行梳理。
人物 事件 产物 理念(表格)
这里仅随手列举几个场景,其他任何需可以提前准备的场景,都可以尝试用这个模型。
结构化框架
结构化是金字塔原理中一种非常实用的框架,可以用于撰写报告文书或者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即兴发言。在确定演讲或写作的主题之后,可以按照逻辑递进的思路将素材进行归类分组,以支撑主题的表达。根据麦肯锡理论,每个子项建议包含3-7条素材,过少会显得不够充分,过多则会让人难以记忆。此外,金字塔原理中的MECE原则也非常重要,它要求每个子项都要独立不重叠且穷尽无遗漏。本文不展开讲MECE原则,仅提取几个结构框架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拯救大脑日常性一片空白。。
时间/顺序/逻辑架构:按照事件发生先后顺序、时间线来叙述,比如过去-现在-未来、前期-中期-后期、开始前-进行中-结束后、第一步-第二步……第N步、听说-看到-接触-感觉等。在描述过程中,应该选择和当前话题强相关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平铺叙述即可,不要过度深挖老坟或者展望未来太没边即可,不多做赘述,有兴趣的自行探索。
空间/结构/要素架构:从事件相关的范围、组成部分、模块属性等轮流叙述。比如华南、华北、东北……等物理区域,技术部、运营部、客服部……等概念形式,外包装、内包装、外壳、内部构造……等结构要素,电子产品的系统流畅度、电池续航、拍照性能、生产力性能……等模块化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分析,比如做市场营销方案时,可以分别分析各大区(城市/渠道/团队)的状况,进行资源和预算的分配,并分别核算预期目标;某个产品要上线时,可以分别梳理各部门需要做哪些工作以及对应的时间截点和交付标准,整理出来就是一份优秀的sop;学生教育问题也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的角度分别讲需要做些什么以及怎么落实,同样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分别分析问题出在了哪儿,分别如何应对。
程度/重点架构:一次发言如果需要讲述多个事情,挑选重要的内容进行讲述,或者按照合适的顺序进行讲述。如果时间或篇幅有限,选择最重要的内容,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如果时间充足但涉及到重大的事情,我们需要注意信息的输出顺序,这直接影响到目标是否能够达成。我们可以借鉴(有点不确定是不是)卡内基讲过的一个案例,项目收益不达预期,后续可分给合作伙伴的收益得减半。以对合作伙伴的了解如果直接告诉结果,很可能会当场翻脸。组织语言后这么说“我要告诉你一个很不好的消息,XX项目执行过程很不顺畅,多项目标很难达成预期目标,接下来不排除项目流产的可能性。这么长时间大家共同为这个项目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心血,对此我深表遗憾。经过多番推演测算,如果项目继续推进下去,最终收益最多只能达到原有的一半,我们正在挣扎是现在就停掉还是继续下去……”将重点放在合作伙伴最关心的收益上,同时表达我们对项目不顺利的遗憾和努力。最终,最终的结果是合作伙伴求着自己,可以接受更少的利润,但一定不要取消项目。
综合举例:在公司年会上,真实的见过在没准备情况下被cue的小伙伴,站起来后手足无措,嗯~啊~哈~的,半天说不出几个完整的句子,以感谢公司感谢领导感谢同事这种套话,拍几句马屁就结束了。这里给一个参考的模版:【时间架】N年前我加入咱们公司XX部门,见证了XX产品/项目从立项、研发、上线测试、推广、迭代运营的全过程,【结构架】回想起期间和研发、市场、运营……的小伙伴们共同并肩鏖战的那些日子,难掩那份内心深处的激动。【程度架】尤其是在XX阶段面临XX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XX方案/XX资源/XX带领大家的某人,熬过至暗时刻,无法想象能不能做出今天的产品/项目/团队。【时间架】能看到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每一位伙伴的支持,未来更需要大家帮扶,我们才能也一定会走的更远。请忽略我蹩脚的文笔,这里仅给出一个基础框架和思考方式作为参考。
事实—感受—立场/诉求
刘润老师书中重点讲过这个话题,日常表述中我们经常不会在意区分事实、感受的,更别说从立场思考表达诉求了。比如说“今天好热呀”,即便今天真是个不开空调无法忍受的桑拿天,但这却是感受而不是事实。“今天38℃,好热呀”这里的38℃才是事实,热只是个人感受。如果你是物业工作人员,面对用户对空调不凉的投诉,虽然自己感受上也很热,很可能依然会淡然地说“还好呀,空调效果还可以呀,不是很热呀……”,这就是立场。
在日常的沟通中,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目的来选择说话的方式。为了严谨、减少信息差,需要把事实、感受和立场区分开,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就事论事。
比如狗血影视剧中常出现的场景,近期常迟到的一个员工颤颤巍巍的溜进办公室,恰巧被雷厉风行的BOOS抓个正着,劈头盖脸就吼:“你怎么搞得,每天都迟到,慌慌张张的,还怎么工作呀……”。现实中可能达不到这样的程度,但泄愤式的对话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我们完全可以用更好的方法来沟通解决问题。比如先说事实“你上个月总共迟到了12天,其中有3天迟到超过半个小时”,再说感受“我感觉你最近状态不是很好,有点慌慌张张的”,再摆明立场“我作为你的直属主管,得充分了解一下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处,如果必要可以在公司制度允许范围内尝试给你申请弹性考勤”。如此谈话可以精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亲密友情中更需要注重事实和感受的剥离。
“你每天都大半夜回来,把家当酒店呀”
“考这么几分,你的学白上了”
“作为父母你们只顾自己的面子,根本不关心我”
“你这个人好不靠谱,啥也指望不上”
……
眼熟吗?上面的这些对话的问题在于,一件事情都讲不清楚马上会陷入无尽的争执。时刻要牢记你的沟通目的是什么,把讲话变成泄愤,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果有兴趣,可以尝试用下面的格式拆分练习如何有效对话。
【事实】:用数据、名词量化讲述眼前的事情。比如:最近一周有你已经第四天晚上超过11才回家;这次期中考试的成绩数学66分,语文70分,英语56,比去年期末考试普遍有下降。
【感受】:讲出自己对眼前事情的感受或者想法。比如:上一次咱们一起吃饭已经是半个月前你朋友过的的那次聚餐,总是自己一个人吃饭感觉孤零零的;对你的学习成绩我很担心,如果这样持续下去会影响你以后的生活。
【立场/诉求】:摆明自己的立场和希望得到的结果。比如:作为你的妻子我需要的不只是一个称呼,我希望咱们以后能至少每周3天在一起吃晚饭,让我能有家的感觉;作为妈妈我必须要采取一些行动来干预这种情况,你可以想想接下来我能帮你做点什么来呢,如果你没有好的想法那我们就一起商量来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吧。
极简描述(打比方)
典型应用场景,如跨部门会议、给投资人作报告、技术汇报、公开演讲、育儿等场景中,要让外行理解一些陌生的东西,使用打比方的方法更容易做到。
打比方就是要用对方熟悉的概念来形容/解释陌生的概念,两者之间的相似度要直观。这里要重点强调从对方认知、语境出发,切莫用一些偏门甚至更深奥的典故、概念,看起来充满学究气实则达不到解释的目的,反而还显得卖弄学问。比如讲区块链:区块链技术就像量子物理学中的叠加态,既有多种可能性,又具有不确定性。每个区块都包含多个状态的可能性,这些状态在未被观察或验证之前都是叠加在一起的……用更深奥的量子力学解释什么是区块链,就是很失败的打比方例子。换个接地气的说法,比如你在我这里存了100块钱,全家6口人每人都记一笔账,每个人的帐都能对的上,交易才算成功,如果谁私自改了自己的帐,和其他人就的对不上了,这个账是公开透明没法作假的。
更深一层次,可以用一些通俗的概念,来概括抽象陌生的语言。比如“玻璃天花板”,来高度概括职业/人生状态遇到了瓶颈,虽然存在很多理论上的解决方案,但现实中却困难重重无法突破的状态。
曾经看到这么一个故事,在著名的3Q大战之后马化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么讲:当年我们办公司的时候,因为穷需要挣钱,就像一个果农种下一颗种子,期待秋天果子成熟卖掉赚钱。这棵果树幸运地成活了,而且发现这片土地很肥沃,于是又下一颗种子又活了,秋天又可以收获更多的果子卖更多的钱。一棵两棵三棵四棵……企业开始按照这个增长轨迹一路狂奔。当果树变成果园,果园变成了果林之后,我发现我的任务彻底变掉了。原来我只需要关心怎么让这棵树本身结出果子,这棵树本身的生产机能是不是正常,我用什么办法能够栽更多的果树、买更多的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行了。当果树变成果园后,关注果树产果子单一目标的园丁思维就行不通了。这时候决定这个果园产出的,可能一场病虫、可能一场水旱天灾、可能附近的一帮小偷、可能是和邻村果园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有可能给你欣欣向荣的果园带来一场大灾囊,以至于秋天彻底绝收。我必须完成一个思维的切换,从一个果农变成一个园林经营者,更多关注整个果园环境不再只关注单棵果树的产出。
如果马总从企业经营、行业背景、技术参数等一大堆专业概念说起,来讲述腾讯如何从小到大,从传统模式到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过程以及困境,相信没几个人能够听的进去。上面这一段讲的非常直白。只要是思维健全的人,完全能够听得懂腾讯乃至所有互联网大厂的发展历程和社会问题。
《穷查理宝典》中查理·芒格老爷子所讲普世智慧其一,就是用一个极简的表述来讲明白一个复杂的事情/道理。芒格老爷子说:“如果你不能把你所做或者所想用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么你就没有真正地了解它。”他认为,极简描述可以帮助人们提炼核心要点,去除无关细节,以及提高沟通效率和效果。
除一些可用的模型外,结合自己窥探一些优秀的人做法,再给出几点非常非常实用的建议:
·结论先行:(大多时候)讲话要结论先行,日常中别人没有耐性(有的人没有理解能力)听你慢慢推理演绎,把这个过程收到脑子里进行,直接做总结归纳;之后有必要再把脑子里的推理演绎过程选择性复现出来;
·少发/不发大段语音:在线沟通的时候,要么语音电话要么打字,不要连续60s的语音一大串,如非必要(对面是不熟悉电子产品的老者/领导/甲方daddy、舔狗思春等)情况下,大多数人是没有时间和耐性听的;尤其是普通话不咋标准的人,试试发出的大段语音被识别文字之后还是原意么?至少对我个人,必要的语音信息在电脑端自动识别文字简略看一下,否则在我这里肯定沉掉。文字信息不但有利于快速读取、便于检索,而且将信息文字化的过程也会留出思考时间,减少盲目冲动下口无遮拦说出一些不必要的话。
·不要用大长段:一条信息洋洋洒洒好几屏,不赘述,自己品(尤其是工作中用话术的人);
·一定要加标点:不展开,品,细品!!!
·恰当的断句断行:同上!
前文从简单的【说事—写物】到可扩大范围的【思考—讲理】以及商业【方案—文书】层面,列举了一些可拿来即用的表达、输出、思考模型。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要灵活应用,切勿墨守成规。每一种模型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内部顺序、结构完全可以结合现状灵活拆装组合,甚至跨模型拆组,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足够了。当然,还有倾听、追问、思考这些辅助能力也是很必要的,唯有大量阅读、思考、练习才能锤炼出一身技能。
不要受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影响,不要怕是不是这句话说出去会错,成年人的世界很多事情不是对错判断,只有合不合适。合适的场景说合适的话,说的不合适了,想想下次怎么说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