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拖拉》的作者尼尔·菲奥里在书中这样写到:“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悔恨。”
这段话说到应该大多数人的心坎上去了吧。我们每天在朋友圈哀嚎无聊,在朋友之间抒发着各自的郁闷,在夜晚独自用眼泪为迷茫买单。以上这些时间为何不用来真正开始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1.
我的一个男同学H,从开学认识他起,就见他不停地四处奔波:大一加了学生会,暑假做了家教;大二做了学校宣传部部长,空闲时间做了兼职;大三与朋友合伙盘下了一个奶茶店,当起了小老板,又去了一家大型网络公司实习;这个暑假还开班了一个补习班,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床骑着自己的小电驴去往50公里外的补习地点张罗着上课,自己还要带两个一对一的学生。因为要解决学生的吃饭问题,加之自身的厨艺也不错,中午要完成18个人的午饭,下午赶回奶茶店换班,一直守到网上10点左右。这两个月的暑假H还没回过家,说打算过几天回去陪陪妈妈,然后这个月月底回来到公司上班。
我们都觉得H太拼了,一身兼顾多方,可能每件事的效果都不会太好。但是结果并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H几乎把每一方都照顾得很好,学习上依然拿奖学金,公司依然催着他回去上班,而且H几乎每个学期都会抽空出去玩儿,走得也不远,都在省内,但比起我们这些整天有大把时间到最后却又不知去向的“闲人”要好到上天了吧。
当然H也有烦恼,比如盘下小店的贷款需要定期补上,马上新学期了,奶茶店要开始新的宣传造势,不然经营堪忧啊!没等我们开口安慰,H倒自我安慰起来:“哎,其实我不着急,慢慢来就好,毕竟这只是一个副业而已。”嗯,我们一样的年龄,主业都还是烦恼,人家都在考虑副业了。
分享H的故事并非显摆我这同学多么牛,只是想说明文章开始的那段话:我们焦虑,我们悔恨,我们有负罪感,就是因为我们太拖拉。
2
其实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其自身的成本,花时间去郁闷和迷茫,这是等待成本;但若是把这些郁闷的时间拿去尝试,这叫做穿越成本。
比如我的一个同学W在父母的再三要求下准备考研。可是自从今年三月开学起,她又在考研与不考研的烦恼中纠结,现在是8月中旬了,W的单词都还没背完一遍。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W每天花在郁闷以及拖拉上的时间是5个小时,到目前为止5个月,一共就是750个小时,而她每天考研学习用3个小时(因为学校还有课,学生会有事),到现在为止一共450个小时,比较如下:
穿越成本:3×5×30=450h
等待成本:5×5×30=750h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1.7倍!
3.
其实跟W一样,我们多数人都会陷入这样一个怪圈:越等待,越没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着手这件事,那么最终我们会放弃计划表上的这件事情,因为等待的焦虑会持续消磨我们原有的信心和能力,一直到完全放弃。由此可以看出当一个人的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的穿越成本时,他就会陷入越等越不行动的怪圈,这就是“等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