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们可能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做“人设崩塌”,比如吴某波、王某宏、郑某、吴某凡等一众大腕红得发热的中青年明星连连暴雷,让喜欢他的粉丝们大失所望,颇有被愚之嫌。让我们回到我们今天讨论的观点——明星该有人设吗?
要讨论这个观点前,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人设是什么意思呢?人设是一种网络语言,这个词最早指的是人物设定,一般特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比如造型、性格、经历等等。但演变到现在,这个词的意思变了,更多的时候提起人设,多专指娱乐圈里明星们。
之后随着人设这个概念的普及变广了,那么按比例人设崩塌的也就多了起来。人设崩塌,网络用语中指某人预设好的,一直经营着的对外形象因为种种原因而被人发现与现实情况不符。通俗的说法,明星褪下明星光环表现,和公众预先标签认知有很大反差,甚至判若两人。比如,以清纯人设出道的郑某本来挺受粉丝们追捧,她没有珍惜,后以“代孕风波”、索要高价演出酬劳等丑闻,被媒体爆料后,如今被娱乐圈“封杀”,消声匿迹了。像这样的例子在娱乐圈不胜枚举。
我一向认为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两面性,不能简单一刀切。我不否认近几年粉丝经济的兴起,之中也有明星人设工作的功劳。经济的发展繁荣,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越来越多的“追星族”粉丝们让这个行业运转中有了明显的“造星”产品包装痕迹,和明星树立了某种标志性人设有着强烈关联。所以,明星的经纪团队把树立人设作为重点工作,打造出较为成功的如范某某,造星人设语“我不嫁豪门,我自己就是豪门”,得到很多女粉丝的认同追捧;张某绮也凭借其敢爱敢恨,美艳泼辣人设,一举成为了新时代女性和大女人的代言人。明星人设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有利有弊的。
在认同明星人设有利有弊论点的前提下,我们回归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明星应该有人设吗?我持反方的观点,认为明星不应该有人设。理由有以下三点:
一是明星是人,不是产品。首先,我们要先对自己发出灵魂拷问:你为什么要追星,你喜欢明星的什么?拿我来说吧,我是70年后生人,我也曾在少女时代起炙热地追过星,当时我最喜欢的女明星是林青霞,男明星是陈道明。这20、30年过去了,我对她俩的喜爱有增无减,我应该算是很长情的粉丝了。我曾经问过我自己,我喜欢她俩什么?这么多年,有了比较成熟的答案,当然外形是少不了的,林青霞是娱乐圈难得的气质与美貌并重的女星,陈道明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身姿挺拔,男人味十足。她俩的演技也是精湛绝伦的,演啥像啥,最欣赏成为她俩铁粉的原因还是他们本身的性格特点和魅力,活出自己的姿态,不媚从,不骄矜,把自己活成娱乐圈的一道清流。他们用自己的演技和为人处世证明了真正的明星都是打破了人设,走进粉丝心里的。她们是娱乐圈最闪亮的星,她们的出场自带光环,让粉丝们发自内心的喜欢爱戴,在粉丝的心里她们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那么生动,如果把人设作为产品来经营,效果定是差强人意,人设产品做不到位效果出不来,人设产品如果用力过猛,太作太假,都遭嫌弃,得不偿失。真正成功的明星人设寥寥无几。
二是人设的设定盲从市场和粉丝喜好。为了运营粉丝经济,不考虑人设是否适合明星本人,人设制定的过程往往草率而且粗糙。不按照本人真实情况制定的人设,等到落差出现,效果会更加事与愿违。而且从艺人本身发展考量,人设的本质就是束缚,是在扼杀一个人的多样性。人本来就是复杂且有多面、感性的,也往往会做出让人出乎意料的举动,这是人的魅力所在,也能让人时常产生新鲜感。但是人设就完全把新鲜感抹除,人设安全、稳妥、符合大众的口味,但是人本性中让他人着迷的“出乎意料”特质就变得少了。明星们在镜头面前照本宣科按照人设剧本演,明星们承受着不能做自己、压抑本性的压力,但是在长久的考验中一定会心理失衡,暴露真实的性格,导致“人设崩塌”。
三是明星人设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现在的明星好像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一样,外形长相穿着如出一辙,帅和美都差不多,女的锥子脸大眼睛小嘴巴,男的小鲜肉中分头有点羞涩腼腆或带几分邪笑大墨镜耍酷总裁,让人看得索然无味。这让人无比怀念90年代的香港娱乐圈那些明星美人,如林青霞、钟楚红、张曼玉、李嘉欣、张柏芝、黎姿、朱茵等,美得天成,魅力独具,百花争艳。这样成批量却没有质感,千篇一律的人设,让观众们感觉到非常审美疲劳,颇有鸡肋之嫌。
综述,我认为明星不该有人设。一方面属于流水线造星的技术手段,然后系统化吸引粉丝,打榜、收费,最终被下一个差不多的人所取代,这样的明星人设运作对娱乐圈的健康多样化发展极为不利;另一方面,明星人设负面影响对青年粉丝群体特别是未成年人三观养成的负面影响危害极大:“人设”过度营销会对粉丝群体形成负面价值观导向,特别是明星人设崩塌,如果不被约束,更容易向粉丝传递“偶像做什么都是对的”的思想,从而扭曲青少年三观,带偏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