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江月Jane
一天,在老家的表妹向我求助。她的孩子在当地最好的小学就读。她一句话概括了求助的要点:
看到身边的孩子报了各种班,一想到要给自己孩子选择课外班就焦虑,确切的说,是想到要把孩子培养好我就焦虑。哎,这才到哪儿,真的好累......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同样身处瞬息万变的社会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深表理解:这种焦虑源于价值观的模糊不清,对养育方向的摇摆不定,对养育知识的一知半解。
01
“你昨天上课听了没?听了没?听了没?”
没错,这是爸爸在辅导作业时对孩子振聋发聩的发问。
但是,这个发问并没有一丝“?!”式的恨铁不成钢,而是带着戏谑的口吻。
孩子想了想,说:“嗯,听了呀。”
“真的听了?那为什么都没写呢?”爸爸继续用搞笑的语气问。
“嗯,这个嘛,Let's me see~,哦,这个我好像没听明白。”孩子老实回答。
“哦,原来如此。That's OK!现在由超级爸爸再跟你讲解一遍,保证你明白。下面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宝贝,来吧~”爸爸拿着书,来了一个刘谦的。
孩子还是有些为难的说:“不过,这个太难了.....”
“不用担心,你相信爸爸,我可是'数学大王’哦!”爸爸充满信心。
20分钟以后……
“妈妈,我听懂了,爸爸讲得真有意思。”孩子眼睛放光的兴奋的冲我大喊。
“听懂了吗?”我问。
“听懂了。”孩子自信的回答。
“那为什么昨天没听懂呢?”我又问。
“因为老师有的题目讲得有点儿快,而且我觉得有点儿难,当时我没来的及写完,就进入下一题了。”孩子解释道。
我看了一下题目,对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来说确实有点难了,我印象中我是到小学二、三年级才接触类似的题目。
02
为了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我们参加了一个数学思维班。根据一次综合考试会和老师的评估,孩子进入了一个高于普通班级的“A+”班。
说实话,这个结果让我出乎意料,因为我一直以为孩子智商并不出众。
不过孩子凭自己的能力,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考了这个成绩,还是很让人惊喜的。
进了A+班才发现,那个班里的小朋友确实很牛。这个课要求父母旁听,有一次我看见旁边的爸爸拿着书埋头在研究“数独”,为了给孩子课下辅导。我感叹:为了孩子学习"牛",家长们也是拼了。
我们的孩子只能排在班上的中游水平。
对于高考数学差一分满分,研究生是名校“状元”的爸爸来说,这个水平显然低了一些。但是考虑到数学比较“弱”的妈妈的中和作用,这样的结果他也就接受了。
爸爸认为:“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她自己觉得生活得幸福,我就觉得很好。我不强求她的成绩有多好。”
我很赞同爸爸的观点。于是在老师建议我们为提高孩子数学能力报高阶班,孩子用充分的理由表示暂时不想参加时,我尊重了她的选择。
虽然身边很多人为孩子报了多门课外班,我们却考虑减少一些不必要的。
每个家庭的价值观都不同,没有对错。只是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我们想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做她喜欢的事。
03
爸爸为什么这么开明呢?
因为他是"吃过亏"的过来人。
据说,爸爸小时候很有一些"艺术天赋",从他给孩子津津乐道的几个故事就可见一斑。
一个比较著名的故事是"偷弹钢琴":爸爸小时候的小学比较落后,只有一架钢琴,平时都放在校长办公室里。就在上了一节有钢琴伴奏的音乐课后,爸爸就对钢琴发出的“天籁之音”迷恋上了,于是想各种办法去请教老师,弹一弹钢琴。但是机会有限,很不过瘾,以至于到周末,爸爸就带着几个小朋友偷偷的翻墙爬床进校长办公室去"弹弹琴"享受一番。有一次被校长逮住,恶批了一顿,请了家长,以后就不敢去了。
这个兴趣就这样被压抑在心底。直到女儿出生,他毅然买了一架上好的钢琴,名义上是给孩子买的,实际上也为了满足自己的心愿。现在他看着孩子弹琴非常开心,自己也常常下班回家弹一弹,自娱自乐。
爸爸还说,他小时候还喜欢唱歌、表演,初中时候独唱《小小少年》在校级比赛得一等奖,自编自演过一个话剧,在市里比赛还拿了三等奖。
不过,这些并不被家长欣赏,更别说培养。在"以学习为重"的思想指导下,爸爸被迫"放弃"了这些兴趣,转而全心投入在学习上。
多年以后,爸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理想的学校,有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在大城市成家立业。
但光鲜的表面下藏着一颗有些遗憾的心。爸爸说,如果可以回头去选择,父母能够支持,他宁愿更刻苦一些,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深入发展一两门兴趣爱好。因为没有兴趣支撑的生活,是很枯燥、单调、乏味的。
04
也许你会说:兴趣能当饭吃,不学习能养家糊口吗?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
发展兴趣和学习并不冲突。兴趣能激发人的内驱力,而内驱力是维持积极主动学习的源动力。
再从一个比较功利的角度看,李开复对于教育的看法对我们也很有启发:
“(未来)一个很好的方向,其实就是一定要选机器不能做的事情。对于年轻人,则必须从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做自己最喜爱的事情;做有深度的事情,让机器无法替代。"
而从我自身的经验看,发展兴趣有其更重要的长远意义:
源自兴趣的工作,不会成为一个额外的负担,而是会和我们的生命过程融为一体。它会不断地滋养你,让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强大,最终在愉悦中实现自身价值。
用一件自己感兴趣,又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事情养活自己,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如同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中说:
教育,是要帮助个人去发现真正的价值。
05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孩子有点兴趣就会自发长成。
恰恰相反,我们觉得孩子的兴趣很珍贵,我们应该珍惜,更应该用科学的方式引导。
为了尽量让孩子学得有意思,也由于是心理学专业出身,我研究了很多儿童心理学和教养方法。
爸爸比较幽默,我比较严肃。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我们决定取我俩的长处,综合应用到孩子的教育中,即:
轻松有趣的游戏力+严肃认真的原则性+真诚有力的鼓励。
这个管教思想体系在孩子养育的方方面面,比如情绪管理、时间管理、习惯养成、知识学习等等。
举个栗子:
我们的孩子喜欢阅读。她每天读的书由必读书和选读书组成。
必读书之一是《唐诗三百首》:每天欣赏一首诗,每周至少背会两首。
刚开始孩子觉得枯燥,爸爸就用"表演"(比如《赠汪伦》)或"绘画"(比如杜甫描写春景的《绝句》)的方式解读,孩子慢慢产生了兴趣,并会自我陶醉的反复咀嚼和吟诵。
她每会一首都在我们的家庭“周末演出”像“艺术家”那样表演给家人看。我们的欣赏和鼓励给她带了了极大的动力。
根据规则,必须每天坚持。这样坚持了几个月,孩子喜欢上了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所观所感。
有一天去公园,她看到春景,即兴作诗一首。
花苞
春风暖暖淡香来,
树叶发芽花欲开。
枝头喜鹊初来晒,
世界缤纷太可爱。
虽然是一些大白话,但是已经有诗的外形,也有春的意境,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六岁的孩子发自内心对美的欣赏和表达。
《论语.雍也》中说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想,在学中获得更高层次的再创造的乐趣,也许只有最初的兴趣是不够的。如何帮助孩子在最初的兴趣过后,克服不断的重复坚持中的枯燥乏味和“逃避痛苦”的本能,从螺旋式提升中感到更大的乐趣和动力,是非常值得父母研究的。
06
养育并非易事,也不会轻松,但其实可以不焦虑。
焦虑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思索一些重要的问题:
你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人生?
从长远看,什么是对孩子一生最重要的?
你的孩子现在怎样,有什么特点?他需要什么?
你还要做些什么才能更好的帮助和引导孩子?
做好养育这件事,就像一场成功的演出,需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只有清晰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合适的,最有益的,才不会在养育路上惶惶然不知所措,哪怕充满问题,内心也会有一份笃定;
只有学习和贯通了养育的知识,才不会迷失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理念之争中,而是有符合自身特点的养育思路;
只有真正去自我反思和成长了,就不会把自己的需要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成为她自己;
只有真的了解和理解了孩子,才能看见独一无二的孩子,尊重孩子,有效的引导孩子。
而当我们不断进步,到那个质变的时候,自然就会不那么焦虑了。
结语:
很喜欢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
愿每个家长都能像校长那样懂孩子,从容养育;
愿每个孩子都能如小豆豆般自由的存在和生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