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读孙犁的《荷花淀》,已然记不起是几十年前的小学还是中学了。然而,她却一直清晰、深刻而又鲜活地留存于记忆之中。岁月虽已久远,却从未淡漠。如今陪同孙子一起再读这部经典,仍觉得仿佛昨日方刚释卷,一切都是那样地清新、亲切和美好,且与童年一样地生发出无限的遐思与向往……
一篇不足5000字的小说,历经八十余载而不衰,并成为一部永恒的经典,实属罕见。
《荷花淀》之经典,在于其美。美的语言、美的画面、美的意境、美的情爱、美的心灵、美的境界,因此而浑成了一部不朽的美的经典。
《荷花淀》,就像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一样,亦是一种散文与诗化的语言。不管是对景物的描写,还是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都是那样地清新与形象,传神而又亲切。每一句,每一字,都宛如缕缕春风,温馨而又有力地拂动着读者的心弦。可谓字字珠玑,沁人心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小说一开篇,便将读者带进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之中:银色的月光,洁白的苇眉子,如雪般编织的苇席,还有那朦胧着的水淀与清新扑鼻的荷花香,用这一连串如诗如画般的美景烘托出这位编席女人的贤淑与美丽。不仅如此,而且,对于女性群体的描写,亦是一种美的赞赏与讴歌:“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即便是遇见敌情,鬼子的大船追来,紧张地划离隐避,依然不失其美:“……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通过这一段段美丽的文字描述,读者的眼前自然而然地便浮现出一个个美丽的画面。不管是静态的碧水绿荷,芦苇小船,还是惊飞的野鸭和鬼子的枪声,都历历在目,真实而又生动得仿佛就在你的眼前与耳边,让你不禁与之一起怡然陶醉,一起心悬紧张、一起庆幸与欣慰……正是这美的语言文字与其幻化出的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面,形成了《荷花淀》通篇深邃而又美丽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不忍释手……
《荷花淀》虽然只是一篇从侧面描写白洋淀民众的抗日斗争生活,但也简洁美好地描写了男女情爱。不管是夫妻话别、一起寻夫,还是遭遇鬼子,目击战斗,虽寥寥几笔,不动声色,不着渲染,却画龙点睛,入木三分,扣人心弦:“……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队伍上去。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他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此时可谓无声胜有声,一切皆在不言中。对主人公水生嫂复杂的心理感受和强烈的情感世界,表现的既形象而又生动。再接下来,便是水生嫂和她的姐妹们以送衣为由到队伍上去寻夫,从一路上对自家男人的变相数落,到遭遇鬼子,目睹男人们消灭了敌人战斗胜利后的俏皮讥讽,都是深情与爱的一种特殊表达。怨艾,蕴含着深深地爱恋;讥讽与讪笑,则洋溢着她们满怀的骄傲与自豪。外表上温柔与贤淑,内心却无比地坚贞与刚强。虽为普通民众村妇,却以一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感动和感染着读者。喜爱与敬意,让人油然而生……
文学之美,不仅在于语言与文字,而且更在于其情思与意境。《荷花淀》虽着墨不多,却用神来之笔,将人情与人性之美,铺展到极致;将原本的乡土,抒写得如诗如画。因此,有许多的评论家将《荷花淀》誉为诗化的现实主义。其实,不仅仅是荷花淀,通读孙犁的整个《白洋淀纪事》,无一不洋溢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清新的荷花荷叶香。如《荷花淀》之外的《芦花荡》、《嘱咐》、《风云初记》和《铁木前传》等等。正是这种诗化的现实主义,引领出了一个当代著名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并极大地影响和成就了当代许多的著名作家。
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一首伟大的诗篇象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 读孙犁的《荷花淀》,便是这般的感觉。
一部《荷花淀》,就是一部美的经典。
2019年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