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但不管天南海北的中国人,都把过年看得很重。
老家长安一带的过年,实际上从进入腊月就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底才结束,热热闹闹近两个月才算过完了年。
纵观这些传统节日,唯有过年的喜庆氛围最浓,持续时间最长,把古老的节日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凡所有的中国人,可能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过年真好。再问年节里哪天最好,大家也会一致认同,过年最美的时光是除夕了。因为,它是一年里的重要时间节点,是年节文化的精华体现,是聚集了一年的乡情、家情、亲情总爆发的一天。
老家一带过除夕的礼数规矩多年没变。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这么过,随后跟着父亲母亲这么过,现在呢,孩子、孙儿又跟着我们这么过,而且相信会代代相传,永远都这么过。
除夕这天午饭过后,家里的男性老小,会在长辈们的带领下,去祖坟烧纸磕头,请已故的亲人们回家过年。每次来到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坟头时,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亲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往事,回想起和他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也总会在心里把自己一年来的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向亲人们倾诉。弟弟每次磕头烧纸时都会说同样的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年了,孩子们都回来了,咱们回家过年吧”。弟弟的话,也发自我们的内心,代表了我们的心声。从祖坟回到家里,得径直到供奉已故老人们的供桌前叩拜之后,再在供桌上点蜡上香,才算把先人们安顿完毕,预示着已故亲人们回家过团圆年了。
按讲究,上坟的事女性是不能去的,刚好她们会在这段时间里准备年夜饭了。记得多年来,家里除夕的年夜饭都是由我来操办的,从食材到调料,我都会在西安准备好带回家,一来做着习惯顺手,二来保证质量。往往一下午三桌饭做下来累得腰疼腿酸,当看到一家老小吃年夜饭的高兴劲,以及这难得的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觉得一切付出与辛苦都是值得的。直到这几年,几个侄女长大了,而且都练就了做菜的好手艺,因此,我便从做年夜饭的辛苦中解放出来,再也不用操心这档事了,享受起了天伦之乐。
我的家是一个大家,六间大院房,平日里大都锁着门,显得有些冷清。只有在年三十前,大大小小几十口人,才会托家带口大包小包的从西安赶回来,掐指一算,年夜饭准备三桌还有点紧紧吧吧。整个除夕下午,男人们爬高上低的贴对联,挂灯笼,忙个不停;女人们在厨房里炒菜做饭,忙活着锅灶上的事。屋里屋外,男的女的,共同演奏着春节的序曲。夜幕降临,天色近晚,大门口和院落里的大红灯笼亮了起来,也就到了吃年夜饭的时间了。开饭前,家里的长者,会恭敬的先给供桌上先人们上好饭菜后,大家方可动筷。这些年日子好了,整天大鱼大肉,吃着没感觉了,但年夜饭却不同,一年里,全家老小虽有见面,但集中在一起吃饭,也只有除夕夜了。你看弟兄姊妹们相互敬酒,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晚辈们给长辈们敬酒时,有道不完的甜言蜜语;年轻的同辈在一起相互碰杯,倍感亲切,拼起酒来,又豪不含糊。饭天天在吃,只有年夜饭的味道最香,酒时常在喝,只有除夕夜的酒味最浓。真是一桌年夜饭,满满皆亲情呀!
吃罢年夜饭,便到了长辈们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的环节了。其实,年夜饭还在进行时,这些晚辈们就开始蠢蠢欲动了,在他们眼里,不管压岁钱有何意义,接钱才是硬道理,才是最激动的时刻。发压岁钱时,晚辈们会按大小排好队,给长辈们磕头,一声接一声的叫着爷爷奶奶好。长辈们高兴地依次发着压岁钱,晚辈们接钱后稚嫩的脸庞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发钱的长辈们,喜笑颜开,高兴得合不拢嘴,在他们的心里,压岁钱能发出去,就昭示着家族人丁兴旺,薪火相传啊!
除夕夜里最热闹的环节,便是走出家门,在街道上燃放烟花鞭炮了。大家知道,放鞭炮,过大年,从古到今一直流传。这几年,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城里是不允许放炮了,但在老家一带,过年还是允许放炮的。记得小时候,没有烟花之类的花炮,只有小鞭炮,而且只有很短的一节,大人们放过鞭炮后,小孩们争着在冰天雪地里,争抢着捡没响的哑炮第二天再放。现在烟花爆竹花样繁多,除夕的乡村里,再不是过去的短短的几声鞭炮声,而是被璀璨斑斓,火树银花的烟花所替代。改革开放后,日子好了起来,每年的烟花爆竹都是我在西安买的上乘货,也算得上村里放烟花爆竹较好的家庭之一。记得毎年除夕夜放烟花爆竹时,都是由几个胆大的侄儿来点火放炮。每当此时,全家老小以及街道上乡党邻居们都到门前观看,拍手叫好,分享喜悦。我哥曾经劝我,不要买这么多烟花爆竹了,少花点钱。但我在想,钱是小事,这烟花爆竹年年都放,已形成了惯例,一旦一年不放,就会冷清很多,给除夕夜的热烈氛围减分的。
家乡的除夕夜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满街隆隆的炮声,满天飞舞的烟花,不仅给一年一度的除夕夜划上了句号,也给过去的一年划上了句号,更是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新一年,开启了下一年五彩斑斓的新生活!
沿续了三十多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可以说是海内外中国人除夕之夜的文化视角大餐了。可惜开始的几年里,农村的电视不够普及,有电视的人家寥寥无几,我家算是村里较早有电视的家庭之一。记得放完鞭炮后,时间刚到春晚开始之时,侄儿们早早就把电视机支在院中间,村里的孩子们挤满了我家的院子看春晚,大人们只好站在旁边观看了。后来,农村普及电视,黑白电视被彩电取而代之,乡党们再不用串门看电视了,放完鞭炮,便各自回家看春晚了。多少年来,从王景愚的《吃鸡》到陈佩斯的《吃面》;从赵本山的《不差钱》到郭冬临的《真实的谎言》;从李谷一的《乡恋》到陈红的《常回家看看》,从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到蔡国庆的《三百六十五个祝福》,央视春晚,不但成了乡村除夕夜的压轴大戏,而且也成了第二天乡亲们热议的主要话题。
除夕的深夜,我习惯了一个人在乡村的街道上走走看看,仔细领略家乡的年味。故乡的夜晚,满天繁星闪烁,户戶红灯高挂,满街飘浮着香味,家家传出着笑声,大街小巷里,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此时此刻,一种奇幻美妙,幸福无比的感觉在血液里升腾,这种感觉,只有在老家的除夕夜里,只有在故乡的怀抱中,才能体会得到。这就是故乡浓浓的年味,这就是人间最美的除夕夜,也是我虽然进城多年,但年年都要赶回故乡过除夕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