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门和朋友聊了聊,谈到曾经高中时的校友,发现仅仅四年大家彼此的差距竟已拉大这种程度。有的人高中毕业就读常春藤名校,此时正在硅谷和同学一起谋划创办公司;有的人考取了普通本一,此时正在被低绩点困扰着无法更进一步求学;还有人毕业沦落三本,用考研往上走了两步到了一本,却发现事实比想象的还要残酷。
后来又聊到了大家的家境,发现那位创办公司的老哥自身家财数以亿计,而他的合伙人,一个是体制内高层的后代,一个是保送至985高校并获得多次竞赛金牌的高材生,当然他的出身也在中产阶级以上。而那名受低绩点困扰的朋友,父母初中毕业,自己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平时生活拮据,希望出国留学但却只希望能够找个允许半工半读,提供一定奖学金的一般学校。那位考研的老哥,彼时已没有了考上的喜悦,取代之的是无限的感慨。
之前有个十分著名的话题,寒门是否还能出贵子。许多人褒贬不一,纷纷以自身或者身边的人举例,倒使这个问题的答案成了个五五开。倒是演员韩雪说了句中肯的话:现有的教育体制是为工业化而准备,而不是精英教育。也就是说,当前绝大多数的中国大学毕业生确实是一毕业就是为了资本家打工的。而这些资本家是谁呢?大概率只会是那些老资本家的后代。
一个人在社会上要想攫取财富,要么靠资本家施舍,要么待蛋糕重新划分时冲上去分一羹。可惜对于普通出身的人来说,不仅很难知道蛋糕是何时被划分的,即便知道也没有资格参与这场瓜分的游戏。因为论财力物力,许多人是压根拼不过那些家底殷实的人。当别人可以随便扔个十万二十万来随便创个小店练练手时,出身一般的人可能家庭积蓄还不到十万;当别人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尝试新事物时,出身一般的人还得考虑自己的钱是否足够补贴家用;当别人可以不用参加激烈的竞争,就能用钱买到胜利的果实时,出身一般的人只能跟着其他出身一般的人挤着人生一个又一个的独木桥。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是我给予的答案。出身所赋予的东西不单单是金钱,还有思维、习惯及其附加的人脉资源。就像是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些人,或多或少都拥有着一些神奇的本领,如能在收入仅位于平均收入上下,却能过上与平均收入高出几档质量的生活,因为对于有些人来说,他的收入是一整个家庭的收入,而对一些人来说,他的收入只是一个月的零花钱。
人的社会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拥有着高收入并不代表他已进入中产阶级。真正的中产阶级应该是拥有较为稳定的中等收入,较多的空闲教育时间,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尊敬),较好的行为习惯和消费习惯。出身于中产阶级的人,尚且都不怎么需要太过用力的奋斗就能过上不错的生活。更何况是那些出身富贵的人呢?而假如他们又跟你一样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