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不懂茶的,又孤陋寡闻了,第一次听说千两茶,在朋友的茶室里见识了高大威猛古朴粗犷的千两茶。
先卖弄科普一下,千两茶是黑茶类的一个品种,最早创制于湖南安化,安化是个先有茶,后有县的地方,但山高路远,为方便运输,将采摘的茶叶挤压成圆柱样,长1.5--1.65米,直径0.2米左右,茶叶净含量一千两,那可是半斤八两的旧制老秤的称重,实际重量约36.25千克,外以竹叶、棕寥叶包裹,再以竹片及竹条捆扎而成,将包装和加工一气呵成,这成为了千两茶独有的工序特点。千两茶,世界上只有中国有,中国只在湖南有,湖南唯有安化出。
说道茶,就不能不提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因为丝绸、瓷器和茶叶是古代三大出口产品,丝绸之路不只运输丝绸,也驼运瓷器茶叶等。而茶马古道基本以运输普洱茶为主,是连接汉藏之间甚至延伸到东南亚的一条马帮之路。除此之外,在300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大帝时,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的彼得大帝又兴建了一条专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交易的“茶叶之路”又名“万里茶路”,彼得大帝派出的伊台斯商队历时一年零八个月走出了这条茶叶之路,从中国算起,起点在湖南的安化,途径汉口、北京、呼和浩特、乌兰巴托、奥伦堡、莫斯科,最后到达了彼得大帝创建的城市---圣彼得堡。两位一世雄主几乎同时建立了两个最强大的王朝,康熙大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不管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还是鲜为人知的茶叶之路,大都和茶叶有关,高原位置和高寒气候都离不开这种压缩的茶草,“不得茶则困以病”,已经到了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自然也就和经济政治息息相关了。金戈铁马的厮杀声已消失在历史的深处,商品经济的大潮正滚滚而来,那些马帮、驼队穿过荒野、穿过草原,踏出一条条连接亚欧连接东南亚的国际商路。至今仿佛还有悠扬的驼铃声响彻云外,飘来阵阵远古的茶草香气。
闲说茶话虽然有趣,但净手品茶更是我期待的。千两茶存放时间越久,发酵度越高,所含营养成分越多,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说,新茶老茶无非是存放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已,所谓新茶也是五年之久了,十年又如何?在长长的岁月中又显得稚嫩了,橙黄色泽的茶汤,微涩醇厚,有着淡淡的松烟香气和微微的菌花气味,仿佛看到青山翠岭中、溪流小河边,黛恋层层的茶树笼罩在云雾缭绕中,日日夜夜吸收着天之阳气,地之精华,林之松香,水之甜润,一杯好茶,集天时地利人和,都是时光深处的岁月静美,每个品质的茶都有独特的韵味。
喝了一泡又一泡,老茶经得起十泡三煮的,慢慢地喝出了枣香、荷叶香、杏仁香甚至陈香,每一泡好像都有一个茶的故事,是经过一冬的酝酿和储藏绽放出蓬勃生机的春茶;还是夏日之风吹拂下的幽香四溢的鲜爽;或许是在风霜高洁的澄明中一个齿颊留香的微笑。每一泡也都有每一泡的味道,静静地回忆陌上流年的经历过往;慢慢地体味沉静自然的生命沉淀,浓有浓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茶叶始终在谦卑的释放原香。
换一种茶也是如此,白茶中的白毫银针固然是白茶中的翘楚,但我更喜欢贡眉,与其说是喜欢茶之贡眉,毋宁说是喜欢贡眉这个名字,想起芙蓉如面柳如眉;想起青黛点眉眉细长,唐朝特流行绿眉,是否染了嫩茶尖的绿色,要不怎么有双眉本翠色或眉剪春山翠呢?
品茶易冥想,但非瑜伽中的技法,古人有焚香、品茗、插花、挂画四大雅事,我附庸风雅,也做雅事一桩,烹煮香茗,茶烟蒸腾,水汽夹着茶香袅袅轻扬,缓慢而平和,无论什么茶,放到地老天荒也是草木一堆,就像人,不管高官富豪,最终都是一滩灰。
茶喝到最后都是一种味---无味,是时间的味道,这是否就是至茶无味的最高境界,回归到了茶的根本,属于好茶的天然去雕饰的返璞归真,这或许应是人类向往的素简茶生活,追求的一种更深层更丰富的滋味,在味中品出无味,在无味中体味出有味,就像茶尘世而来,不染尘埃,茶的滋味当是生活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