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
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村里都要排演评剧。
村民们涂脂抹粉,装生扮旦。
村花儿美珠姐扮演刘巧儿,杨三姐;
同学水生扮演小女婿;
邻居秋菊婶扮演阮妈,陈快腿儿;
堂兄向军扮演包公,王寿昌。
板胡,梆子,哭丧调,疙瘩腔。
宣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这原汁原味的评剧,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冀东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上,
盛开了三支艺术之花。
这源于老呔儿文化的民间艺术,
带着市井的气息,泥土的气息,海风的气息。
如今,这故乡的下里巴人,
已登上了大雅之堂,甚至走出了国门。
皮影
记得小时候,每逢农闲或赶集日,
村里经常上演皮影戏。
大人孩子们把影棚围得严严实实。
皮影艺人躲在幕后,
双手操纵着驴皮雕刻的影人,
脚踩锣鼓,掐着嗓子咿咿呀呀地唱。
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被他们表演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这神奇的说唱双簧,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冀东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上,
盛开了三支艺术之花。
这源于老呔儿文化的民间艺术,
带着市井的气息,泥土的气息,海风的气息。
如今,这故乡的下里巴人,
已登上了大雅之堂,甚至走出了国门。
乐亭大鼓
记得小时候,夏季的夜晚,
无数盏星灯照亮夜空。
村民们围坐在广场上,
观赏老艺人表演乐亭大鼓。
支架,扁鼓,犁花板,大三弦儿。
大鼓艺人说学弹唱,
道千古兴衰,演百面人生。
运用九腔十八调,创造了优美的意境和
浓烈的氛围。
这形象传神的说唱艺术,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冀东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上,
盛开了三支艺术之花。
这源于老呔儿文化的民间艺术,
带着市井的气息,泥土的气息,海风的气息。
如今,这故乡的下里巴人,
已登上了大雅之堂,甚至走出了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