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就你家孩子是宝,人家孩子是草?你家孩子才是草,你全家都是草。
一、
周末带孩子逛公园,走过小孩子玩沙堆的地方,只见一个大妈抱着一个四岁左右模样的女孩对着一对同样带着2岁左右的小孙子的老年夫妇大声嚷嚷。细听下来,明白个大概。
大妈的孙女和老人的孙子都在沙堆边玩耍,大妈的孙女抢小男孩手里的玩具时把小男孩的脸抓伤了。大妈随口说了句“对不起”就要抱着孙女离开。被打男孩的爷爷说了句,挠伤了孩子就说句对不起,怎么教育孩子的。然而就是这一句话,引起了大妈不依不饶的叫嚷。一直向路人诉说孩子这么小什么都不懂,她不是故意抓伤小孩的,都说过对不起了巴拉巴拉的。而她的小孙女则害怕的躲在她怀里,神情紧张。
在围观的人群中,我看到大爷气的满脸通红,竟说不出一句话。老大爷的老伴也只是默默的捡起孩子的玩具,嘴里说着,我们都不说了你还这样。老大爷和老伴的斯文、忍让与大妈的泼妇劲头形成鲜明的对比。
围观的人群越多,大妈越激动。好像一句“对不起”就让她和孙女成了被害方,完全看不见人家孙子白白嫩嫩的小脸上那道红红的还有点渗血的伤和孩子眼角的泪。好像她声音越大,就能掩盖她的心虚,道过谦别人就一定得原谅她,不原谅就是别人不依不挠。
把别家孩子的脸挠的长长一条红印,不是教育自己孩子,不是让自己孩子去陪不是,而是代替孩子轻描淡写的说一句对不起。你打了我孩子,一句对不起就完了?也许在大妈的心里,在这场风波里,自己毫发无损的保护了自己的面子和孙女。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过激的反应会给孙女的成长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轻则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意识到犯了错误不可怕,只不过一声“对不起”的代价。重则把“不负责任”的种子种在孩子心底,言行举止随心所欲,反正有大人为自己保驾护航。
二、
不想让自己孩子经历这样吵嚷的场面,我带着孩子离开了。我问老公,如果我们家孩子被别人挠成这样,对方一句对不起,你能原谅吗?老公说,那得看孩子的伤势和对方的态度。
我的孩子两岁了,从抱在怀里到如今满地跑,都是全家十几口人的心头宝。平时出去玩,也有磕伤碰伤,和小朋友抢玩具,打架和被打也是常有的事。大多数的父母,看到孩子被打都很心疼,但也都明白小孩子之间发生打闹受伤很正常。不会有太过极端的反应。不正常的是有些父母的态度。
有些父母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从一岁多开始,已经对事物有认知了。比如,他知道哭闹就能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你夸奖他做的好他就立刻高兴的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你能说孩子什么都不懂吗?孩子打人,是对自己欲望的本能保护,是对物权争取所采取的行动。通过争夺来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本身就是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父母本身的行为举止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一次,带孩子去游乐场玩。两个小男孩争抢摇摇马的过程中,一个小男孩把另外一个孩子推倒在地上。倒地的那个小男孩哭起来。推人的那个孩子的妈妈立马跑过来扶起那个小男孩,擦去孩子脸上的泪,上上下下看孩子有没有伤到。确认了孩子没有受伤,这位妈妈把孩子抱到自己孩子面前,让自己孩子道歉。小男孩玩的正入迷,完全不理会妈妈。这位妈妈蹲下来,拉着小男孩的手说:对不起宝宝,这个小哥哥撞到你了,是他的不对。你能原谅哥哥吗?小男孩怔怔的望着男孩的妈妈,又看看男孩,不说话。小男孩自是看到也听到了妈妈跟别人道歉。也跑下摇摇马,学着妈妈的样子,拉着他的手说:对不起小弟弟。哥哥错了。我不该推你,你能原谅我吗?你愿意跟我一起玩吗?小男孩破涕为笑,两个小伙伴手拉手去玩了。其他人也都松了一口气。然后被推小男孩的妈妈全程都在默默地看着这一一切。我也是真服了她的淡定和从容。
如果被推男孩的妈妈神经紧张,责问对方;如果对方对孩子的行为置若罔闻,护犊子。那么结局肯定又是混乱而又狗血。那种场面,在孩子心里又会埋下什么种子呢?
一句对不起,不能弥补已经发生的伤害。如果道歉,请带上孩子一起,诚恳的道歉。如果不能,一句“对不起”有何用?不主张暴力,但主张一巴掌打回去,再说一句“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