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强迫症并不喜欢倒叙,但第一次认真的看卢梭,确实是从他最后的日子里写下的这本《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开始。
因为是结果的倒叙,开始百度了他毕生的经历,无论《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或是卢梭本人的介绍中,都无数次的提到《爱弥儿》。
爱弥儿…爱弥儿…
一直知道《爱弥儿》是卢梭的代表作,可对于《爱弥儿》的印象远远不止这些…
我搜索着自己的记忆…
曾经的记忆达人,从4岁开始事无巨细都能被自己记下的小达人,二十几岁之后就开始有些脑不从心了。
越来越多的事件带来的熟悉感远远大于事件本身。
哦!好像…是!是!
在小学到初中那段泡图书馆的日子里,《爱弥儿》***·卢梭(著),我绝对翻开过它…绝对…
但那记忆实在模糊得不行…
20年前后…
在图书馆二楼,文学类阅览室,那时的图书馆人很少很少,在寥寥几人的莫大的阅览室里,冷到30度的夏天都需要备着长袖才能在里头长待。
年少时的孩子总会偷偷探讨着校园灵异事件、图书馆灵异事件。对于胆小的我来说,每次不小心被耳朵听进的灵异事件都能把自己吓得几天能不安稳的睡得个好觉。唯独对图书馆百毒不侵(当然也管好着自己的小耳朵,没让自己的好奇心特意去听些扰乱梦乡的编造的乱故事)。
感觉你只要进图书馆过,即便那冷飕飕得能让人联想到太平间的温度,也丝毫不会让人有异想。至少对我不起作用。
我曾经也问过自己为什么?
在空无一人的偌大的阅览室中,冷风袭袭,却不生半点害怕?
气味,是气味。
进到阅览室,大量的书扎堆在一起,经过精心的照顾,会散发出一阵特别的气味。
它说不上香,但闻多了,就会有一种很强的文字的识别感,那是一种知识的味道、内容的味道。
我想,那应该是墨落在纸上,随着时间流逝而相融。经过不断的被翻阅,文字进了人们的脑中,而书残留下知识的味道。
每本书的味道大致相同,却又极其不同。走在一层层的书架中,即是用眼在选择一本心仪的书,同时也是用气味去判断那属于自己钟爱的味道。
那是一本五六成新的书,挺厚的,因为好奇,对卢梭这一常能听到的名人名字,他写的这本《爱弥儿》,这听着很让人舒服的书名。
拿起书,就坐在跟书架隔着走道最近的座位上,那应该是阅览室里靠中间排数。侧面十几二十排的桌椅,也就只有寥寥几人。
他们或看着书,或写着字,各自在自己的世界中,享受着那份孤独的盛宴。
这也或许就是我钟爱泡在图书馆的原因。图书馆外的世界是喧闹,图书馆里的宁静是自己的。
***·卢梭,向来不喜欢名人名著的自己。居然取下了一本名人的书?但《爱弥儿》这名字,课本上出现得很少,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那应该就不属于我排斥的书的范围。
打开书,一幅圣母的画像在字的右边,开始了忏悔的诉说。这?这不是《爱弥儿》,这是《忏悔录》的内容!
顺着记忆走着,却瞬间改变的画风…像是记忆跟自己开的一个玩笑。
“我究竟翻开过的是《爱弥儿》?还是《忏悔录》?”
记忆的错乱让自己慌张了起来,忐忑得像自己的先前说的话是有意在欺骗自己一样,那内疚又自责…
“我究竟翻开过的是《爱弥儿》?还是《忏悔录》?我看过《忏悔录》吗?”
是…是…应该是《忏悔录》!对,是《忏悔录》。
因为我能记得起《忏悔录》一开始的内容。
要知道,无论当年我翻开过的是《爱弥儿》,还是《忏悔录》,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就是我绝对没看完,仅仅只是翻开而已。对于卢梭这两本巨作,对于当时可能只是12周岁上下的我而言,绝对是个不足以让我几口气能看完的巨作。
因为没有能看完整部作品,所以对整部作品的大致内容是不会有记忆的。而且当时是个连电脑都不普及的年代,也没能随时翻阅百度去查找信息来对著作内容加深印象。
所以我脑袋里仅有的画面只能是开头,而我脑袋里想着确实有着《忏悔录》开头的画面(虽然现在能也无法精确画面的内容),但那画面感却是清晰的、实实在在存在过的。
随着年纪越拉越大,似曾相识的记忆越来越多,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越来越强…
对于内心善良的人来说,谎言本身就是在谴责,就像卢梭一样,不善于谎言、憎恨着谎言。
而那模糊的、模凌两可的记忆,却随时成了我们面对未来的自己,面对孩子述说回忆时的谎言。
如何治愈?
或许,文字可以。
带着一颗真挚的心随着一生,在每个让自己可以成为以后回忆的珍贵节点上按着心、按着感受写下诠释自己想法的文字。
又或者不需要节点,像现在常流行的“佛系”去写下文字,只要真挚随心,并且把细节描绘得当,好让以后的自己可以一目了然。
那些故作深高的文字,最好能免则免,因为以往的时间经历已经告诉我们,一个进步的人是会变的,每下一个阶段的自己可能都会嘲笑从前的自己。为了避免尴尬,为了避免尴尬到下一个阶段的自己会产生把文字删掉的冲动。我们最好尽可能的不忘初心,在文字的表达上也别有班门弄斧的愚昧。毕竟要面对的只是自己。
跟随者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而出来的遐想,差不多也接近了尾声。
最后聊聊这书名,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孤独是看似是重头戏,但有哪个真正随思绪飘游的遐想又不是孤独的呢?
孤独,得时宜,那是一种另类的享受。
在写这篇文中间,有段思维了开小差—把这两本书都买齐了《爱弥儿》、《忏悔录》。
用实际填满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