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4日星期五,青年节,雨。
据说国家统计局定义“青年”的年龄范围是14岁至35岁。
也就是说,像我这种买来红内裤纪念第三个本命年的人,不知不觉中已经被“青年”告别。
这对于刚还琢磨着怎么庆祝过节的我而言,无疑是个悲伤的消息,如同窗外密布阴沉的雨云。
那么,人到中年是什么感觉?
01
1年零9个月17天前,我成为一名父亲。
初为人父的感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烈,除了努力多年终于心中石头落地的高兴和畅快,自己在完成从儿子到父亲的角色升级时更多是一时的仓促和一脸的懵逼。
仅仅照顾妻儿几天,就因为总是有事、总是起夜而情绪不佳,也没少和媳妇拌嘴,甚至还偷偷从卧室跑到客厅玩游戏消遣。不过因为东窗事发,又造就了另一段悲伤的故事。
那时的我还是青年。
后来渐渐意识到,孩子的出生是父母成长最好的催化剂。
我们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都认同“父母是孩子的天花板”。我开始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爸爸而努力。
认真工作,努力成为敬业能干的爸爸。
经常看书,努力成为被问不到的爸爸。
付费学习,努力成为聪明花钱的爸爸。
不断写作,努力成为勤奋有货的爸爸。
坚持健身,努力成为健康有型的爸爸。
这时的我大概进入中年了吧,但依然憧憬奋斗的青春。
02
在体制内工作进入第10个年头,职业疲惫感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自己身上。
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工作,熟悉的同事,似乎很难再找到新鲜感,反而满眼望去,矛盾问题随处可见,疑问困惑满腹心中。
那时的我常常想单位问题这么多,会有未来吗?
那时的我还是青年。
有一天,我听了《围城》,想起那句名言: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那一天,我还看到一句话:“人总是希望离开自己厌烦的地方,去到别人已经厌烦的地方。”
人是喜新厌旧的物种,往往因此而冲动。
我想进行新的尝试,但害怕失败的风险。人到中年,改变的成本已经不能忽略不计。
人一辈子总在面临选择,总想经过深思熟虑找到最优选。但很多选择并没有最优,只有取舍,于是思来想去,纠结再纠结。
职业发展路径选择就是一种纠结。
留下意味着稳定,但可预知的路径难有想象力。
离开意味着风险,但世界那么大,真的不去看一看?
现在的我还无法给出这道选择题的答案,我想这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准备好。
所以,
只有以留下的心态干好工作,以离开的打算积极积蓄力量,等待内心能够选择。
这时的我大概进入中年了吧,但依然憧憬更有想象力的青春。
03
刘若英的《后来的我们》正在热映,里面讲爱情,也讲青春。
过去的我们,想象不到今天的我们会是这个样;今天的我们,也很难想象后来的我们会是什么样。
但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是一个美好的方向。
每个人期望的样子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应该肯定,谁都希望青春永在。
我们无法停住时间,年龄永远倔强地往高处走去。
但我们可以留住青春,只要内心还有念想,伸手还有力量,脚下还有方向。
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那个样子很青春,会很美。
这是夏天不孤单的原创文章,也是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14天,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