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最近身边的朋友也在谈论,一万小时定律的问题。一个个摩拳擦掌,仿佛只要练够一万个小时,就会变成某个行业的优秀专家。只要练习一万小时,就有了成为领域内领先者的希望,无论天赋、无论出身。你是不是突然间怦然心动——终于可以有机会,平凡的人生可以逆袭,赢取白富美,从此走入人生的辉煌。于是你立即买来格拉德威尔的书来看,报名参加各类一万小时练习小组。
然而,真相是什么呢?你要是真的相信了,你就真的太天真了。从来就不存在一万小时定律,他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里科学研究的一次不严谨的演绎而已。
我们来看一下一万小时定律是怎么产生的?
1973年,即将拿到诺贝尔奖的赫伯特.西蒙与合作者威廉蔡司斯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比较论文。在这篇论文中,西蒙他们发现,通过长期的训练,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实验上都显著强于一级棋手和新手。其中,国际象棋大师、一级棋手、新手,三类人能记忆的组块分别为:7.7 、5.7 和5.3.
西蒙在论文中首次提出了专业技能的十年定律。西蒙推测,国际象棋大师能够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存储5万——10万个棋局组块,获得的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10年。
这就是西蒙的10年定律。1976年,瑞典心里学家埃里克森研究了10年定律,并且与西蒙合作发表了论文。1993年,埃里克森发表了论文,阐述了对一个音乐学院的三组学生的研究结果,这就是被格拉德威尔引用并加以演绎的1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究竟有哪些问题?
首先不同领域的人对于技能的习得和时间并不存在一个最低值。
比如说:优秀的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是3500小时;记忆类专家的技能习得也不需要1万小时,而是数百小时。Hackers News 网站的读者们已经整理出的证据表明,不少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专业技能的习得同样不是1万小时。
其次,成功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
不同的人其实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体现在智商和情商上面。你不能否定天赋的作用,虽然天赋在其中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却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
再次,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成正相关,这还取决于方法。
我们身边不乏有一些看似很努力,其实没有什么成就的人。比如高中时,老师要求背诵一些诗文,背一篇文章我要用好几个小时,而且过了没有多长时间就忘记了。我的同桌背书特别快,基本上20分钟背诵一篇,而且过了几天,你让他背,他还可以背诵下来。后来,我问同桌,同桌告诉我,他小时候他爸爸带他到记忆训练营学习过记忆法。
到底该如何练习?
机械式的练习,每日花上几个小时,只为达到1万小时这个目标。这种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重要的是培养自己有效的训练方法。采用阶段性的进步,随着时间和效果调整策略,要有针对性和技巧性的练习。
西蒙认为,“有限理性”体现在学习中就是“情境理性”。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比如,你要学习编程,就应该在GitHub里学习,因为你以后编程就是通过GitHub。你要学习讨价还加的技巧,就应该在实际的销售场合学习,因为这一技巧最终是用在销售场合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