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在投机的路上,最开始就是抱着“一夜暴富”的想法来着的,后来慢慢老实了接受现实转成“按部就班”,选择把各个短板修补曲线式成长……
我走在成长的路上,最开始也是觉得“一蹴而就”的应该很快收获果子,后来当真的开始成长时反而更喜欢“循规蹈矩”……
慢慢的我就有了自己的偏好,习惯“循序渐进”的处理和做事。走在后面的路上,发现还有一个存在叫“一念之间”,意思是全凭自己的信念,只要愿意你就可以“一念之间”转变,当然这更多的是形容“信念、想法、理解”的,这是一个理学、心学用语,是直指人心最为切要的一句话。那么思考点来了,这个“循序渐进”与“一念之间”谁才更合适?他们有冲突!(我之前写过一篇 20181221.此文观点太独特想不到标题,把人人心中的理解都叫成一把“衡量之尺”,每个人的尺都有不一样的刻度,所以我们眼中的世界大小也不一样,从那时我就明白没有绝对的正确与绝对的错误,只是立场不同经历不同“衡量之尺”不同罢了)。这两个观点在我的清单里停留有一阵了,我需要用自己的“衡量之尺”做区分、定义区别,所以也就有了今天这篇输(瞎)出(扯)文章。
首先来看一下“一念之间”多么不同——
“天下无难易之事,只问有心无心之人:世间的事情困难吗?容易吗?很困难的事情,在有心人的前面都不困难;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反之,即使很容易的事情,在无心着意之人的前面,也是无法成功。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难易,有心无心,只在「一念之间」。”
“天下无善恶之事,只问好心坏心之人:天下没有什么绝对的善、绝对的恶。像父母管教子女,老师教育学生,有时候给予挫折、压力,或打骂、棒喝,却能成就他的奋发向上,这能说不好吗?若是父母溺爱,或酒肉朋友助其吃喝嫖赌,玩乐滋事,这种看似爱心的布施,反而成为造罪的根源。所以天下无善恶之事,只在好心坏心。好心行恶事都是功德,伪君子假恶为善,并非真善。所以善恶好坏,在于「一念之间」。”
“天下无成败之事,只问得心失心之人:综观天下历史,谁是成功之人?谁是失败之者?贵为帝王的纣王、夏桀,在人间留下千古的骂名。曾经在囚牢里度过悠悠岁月的文天祥,为人间留下浩然正气;史可法忠君爱国,战败犹荣,赢得清王朝的尊敬,追谥为忠正。可见天下没有完全的成败,成败只在得心、失心的“一念之间”。”
“道家言众生皆苦唯我独乐。天下之事,只问烦心之人:在烦恼人之前,快乐也是伤心。对平等心的人来说,无苦亦无乐。譬如千年暗室,点燃一灯,就大放光明。所以伤心与快乐,只在一念心转。”
在很久前谈“理解的转变”时接触的一个观点,我当时的认知理解是“自己由现在的A理解达到被分享的那个B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慢慢过渡和接受”(因为当时是“循序渐进”的信念,所以有了当时的认知理解)。可分享与我的“一念之间”不这么看,并指出——就在当下如果我能真的愿意,完全就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直接由A理解跳到B理解。那时自己的衡量之尺拿得太稳没太听进去,心想自己都经历过很多“循序渐进”的路径也都有体会,“一念之间”就像是“一夜暴富”般的不适合我,于是仍然还是习惯着“循序渐进”。当时我把这种冲突当成了是不同口味、选择的产物,不过觉得挺有意思就记录在自己的清单里后面也就没再细想。
直到最近随着自己清单里的酝酿思考多了,这个冲突点再次被细细推敲,有了新的理解(现在来看对接受这个“一念之间”我的确是走的“循序渐进"的路径,当时没能转念而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才开始有了新线索),其实也是我更多的理解了“一念之间”的意思,多一种接受也自然就多了一条路!
一念之间:并不是指事情达成的一念之间,这应该是放在“信念”层面上的“快速切换”,由正到邪的切换可以是一念之间,由悲到喜的切换也可以是一念之间,它指的并不是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步骤来的那类“事情”。它的真正用处是在“人心”!我可以一念之间推翻之前的所有理解,但我不能一念之间就把任务达成建立起罗马(这是否是仍有保留?)这与“循序渐进”并没有冲突,也仍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路径和习惯,但“循序渐进”更多的是用在学习、工作、成长的事情上的。
一念之间,真有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流畅,不管接受与不接受则也是一念之间,觉得这是境界或者是常态也是一念之间。细细思量最后我还是循序渐进的往“一念之间”走去,那个一念之间还没有达成,当真完全接受的时候就是“一念之间”。那个时间可以很慢到达,也可以很快到达,也是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