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知识付费逐渐兴起,我从各平台陆陆续续报了如火星爷爷创意课、spenser自媒体商学院写作课、莫小珈区块链写作课、樊登读书会会员、壹心理读书会会员、爆款微头条等等大大小小的课程,几年下来至少也看了200本书,时间也花了钱也花了,但是我的生活好像没有太大的变化。
但是有一个人却0成本0基础研究社会学20年,从一个门外汉成为社会学领域里的翘楚,知识的复利效应在他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作为一个社会人卢曼不喜欢社交,每天下班后就找借口回家,阅读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哲学、组织理论和社会学内容。
在阅读中,他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一套记笔记的方法,正是这套记笔记的方法使他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和定职论文,实现了从小公务员到大学教授的华丽转身。
他一生积累了90000张知识卡片,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不包括译本),许多都成为各领域的经典之作。
听起来又是一个大咖的凡尔赛故事,虽然世面上的方法工具已经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卡片笔记还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毕竟谁不想让自己学过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呢?
1、记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思考
书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记者所罗门·舍列舍夫斯基可以记住几乎任何事,领导觉得他在开会时太懒散,而他立马就说出来会议的所有细节以及曾经开过的会议内容。他能记住很多事情但他也几乎很难忘记任何事。虽然他非常善于记忆事实,但几乎无法掌握某件事情的要旨,无法掌握细节背后的概念,无法将相关的事实与次要的细节区分开来。一句话,他的大脑无法思考。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 大脑的短期记忆容量是有限的,最多可以同时在脑海中保存7±2件事,如果我们不及时地处理这些短期信息,“这些短期信息就会在我们的脑海中游荡,寻求我们的注意,并占据宝贵的大脑资源。”这样我们的大脑就无法进行深度的思考,所以需要一个外在素材库存放信息。笔记就是我们的外在素材库。
传统的记笔记的方法都是按主题自下而上建立不同的文件夹,根据所属关系又设立子文件夹。工作的电脑上文件的存储方法也是这样。但是我发现有些知识是相互交叉的,到底放在哪个文件夹里呢?还有一些文件夹建了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足够的资料填充进去就白白占一个主题。存储资料也到处分散在各平台,比如百度云、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微信收藏……等真正要用到的时候往往想不起来放在哪里有时候压根就不记得自己有做过笔记。这样的素材库对于我们进一步的学习来说就很鸡肋。
“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一个不受干扰而可以专心思考的大脑和一个可靠的笔记系统,其他都是多余的。”
卡片笔记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底层逻辑而设置的系统。
2、卡片笔记是如何发挥知识复利的作用的?
《卡片笔记》的序言里有句话很打动我:如果说普通的笔记是储蓄,那么卡片笔记就是投资中的复利。
比如包括我在内报了很多课程,看了很多书,从一本到另一本,做笔记画思维导图,我们的知识为什么没有为我们的生活产生复利效应?同样是记笔记,差别到底在哪里?
这就还要回到卢曼的卡片笔记中找答案。
卢曼把卡片分为三种形式: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
闪念笔记两天之内就必须处理一次,有价值的经过加工存入永久笔记。
文献笔记是为了写文章时方便引用,要写得尽可能简短,比如:曝光效应240页 幸存者偏差268页 。因为卢曼要经常写论文,所以要经常引用文献。
永久笔记就是卢曼笔记的精华了。每一个永久笔记都是他的洞见,语言简短和谨慎。他会经常查看这些永久笔记,经常就会不经意间发现笔记和笔记之间的联系。
“只有当我们的目标是达到群聚效应的最佳点时,它才能发挥自身优势,而这个最佳点不仅取决于笔记的数量,还取决于笔记的质量和处理方式。”
卢曼做笔记并不是简单的摘抄和记录,他的每一个文献卡片都是经过自己理解后用自己的话转述记录下来,而每一张永久知识卡片都是深度思考的呈现,所以他最后发表的文章中的观点基本就是永久笔记上最后的样子基本很少改动。相比我们转手记录收藏很少打开看我们的笔记,卢曼几乎每天都徜徉在他的知识卡片中,有时候给不同的卡片添加一些索引把两张卡片串起来,有时候给一张卡片添加一个切入点,有时候又对一张卡片做一些延展。输入——理解——思考——加工——输出这个过程在他的日常不断循环,日积月累聚沙成塔。
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卢曼一直专注在社会学这个领域的研究,20年的研究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扩展和延伸,正是因为他的积累和专注配合卡片笔记这样的工作流程,他才可以完成诸如一年内写完博士论文和就职论文这样不可思议的事。如果我们没有自己学习的主要方向,或者只是被动的完成工作需要做得事,学习没有目的,今天研究研究抖音,明天看看营销管理,这样“我们的学习成果不能跨领域、跨时间形成累积,不能帮助我们取得更大的作为。”
3、卢曼卡片笔记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我们常常说要向有结果的人学习,卢曼作为一个已经用这套方法实践成功的专家,他可以站在很高维度的视野,把整个做笔记的这套流程和我们分享出来,并且指出这套流程真正起作用的关键是什么。
读完这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还有它的很多反直觉的思维方式:
本以为写作是输出,其实写作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思考发生的媒介。
关于写作最坑爹神话之一就是它从无到有发生的,经常面对白纸一张开始创作,却忽略了没有人能从零开始写作。
遇到困难总是死磕,但其实沿着最有趣的道路前进,同时进行多个项目也没什么不好
喜欢全文收藏,但其实收藏更像是把信息搬运(而非加工),途中没有增加任何知识。
总想建立一套完美的分类,但其实分类像建筑物,一经设计好再改进就面临彻底重构的问题。而我们吸收知识更像是神经回路不断被加强/减弱的过程,收集之后会慢慢的生长出来结构。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这本书在有的国家被当作笔记工具书出版,但当作专业写作书也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它是科研和非虚构类写作者的刚需。即使不搞科研、不写论文,如果你是需要给出解决方案、提创意的知识工作者,这本书也会给你很大的启发。
结语:工具可能会过时,但是思维方式却是通用的。任何方法工具都不能脱离它的目的而孤立存在。我们需要找到自己要研究的领域围绕着这个领域不断地纵深和扩展,离开领域空谈知识管理、方法工具就是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