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中国人眼里是一种很忌讳的话题,甚至谈死色变,也许他们害怕的,是死亡的那一瞬间造成的致命痛苦,或者是担心死亡后,生前积累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死得代价高于一切。
也许我们会好奇,福贵的人生,从一贫如洗到与死亡擦肩,再到身边最爱的人相继去世,他是怎么看待死亡的,为何一切都能冷静下来。
回答这个问题很那回答,但从生物性上讲,死亡永远都不可逃避。然而,有人将死亡寄托于别的事物,让别的事物为自己承载这一切痛苦,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就好比家财万贯,或是婚丧嫁娶,这一切都在暗示人类,世界上总有东西值得你去追求,抑或是你曾经追求过这些东西、拥有过这些东西,这是你在世间留下的价值。
当然还有宗教直接描述死亡后的世界,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不管是美好的还是残酷的,都暗示人是有不灭灵魂的。当这些东西没被摧毁的时候,我们认为我们是永恒的,当下的生命是一种历程,只是我们存在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的祖先能够面对死亡,他们会为正义而死,为理想而死,说到底,有信仰,就可以正面面对死亡。
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随之媒体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然不再相信那些不是科学解释的东西,上帝佛祖都不能成为我们面对死亡的最大寄托,于是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得自己面对死亡。
生命是一种复杂的物质,当人类的死亡文化被科学解构后,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生命来自于尘土又归于尘土,人生毫无意义,只剩下低层次的生存,值得庆幸的是,人类有一个智慧的大脑,他能够维持人类在芸芸众生中独自生存煎熬,对于死亡的认知,虽然是被恐惧与痛苦包围着,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对生活的珍视,活着,已然十分不易,逝去的,只能交给活人去珍惜。
福贵便是如此,丧子、丧妻之痛又能怎么样,但他晚年牵着一头也叫“福贵”的老黄牛在田间漫步时,还能清晰地说出当年和亲人呆一起的欢笑、希望,这就很美好。
作者:余华,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