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简书,诚然在知乎上口碑不太好,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人都心知肚明,只是习惯了不说。我相信很多大咖、大佬的离开可能也和简书近几年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我明白离开有离开的原因,不离开也有不离开的目的。但我依然相信它有未来。变好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时间淬炼。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并解决它。言归正传,今天我们来谈些真正有用的东西?如何在这个碎片化阅读时代进行有意义的阅读呢?
首先,你理解的碎片化阅读是什么?它的定义是什么?
其次,我们要理解何为“有意义”?
再者,是关键词“阅读”,读何物才有意义?如何阅读实现“有意义”阅读?如何活学活用阅读中习得的东西?
最后,鄙人的一些粗略、还不够成熟的阅读书目及建议。(仅供参考)
步入正题,你理解的碎片化阅读是什么?鄙人之见,它是快节奏生活下“”的产物,也可以称之为快餐式的阅读模式,它不连续、不完整,有时候还不知所云,经常性如蜻蜓点水读过就忘,甚至毫无印象,不仅浪费了时间、精力,还缺乏“营养”,但是它也有优点: 通俗性(人人可读)、时效性(紧随热点)、趣味性、便捷性,可随时随地,甚至标新立异(夺人眼球),别有一番“风味”,令人觉得“蛮有意思”。进而不自知的投入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当然,也不乏有“价值性”的东西产生,这需要独具慧眼和懂得甄别。所谓“价值性”这东西,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里不多加议论。
那么百度百科上是如何定义“碎片化阅读”的呢?
碎片化阅读指的是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即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随着这种阅读方式“普及率”越来越高,关于“碎片化阅读”的话题也越来越多。这里不作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算新生事物,传统意义上的报刊/期刊,也可以归为这一类。那么,你理解得“碎片化阅读”是什么呢?是否与我一样或者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接着,我们探讨什么是“有意义”?
我认为意义不仅仅是价值和作用,而是能在人的内心世界里留下点美好的东西。美好可以是懂得了真相,也可以是找到了方法,还可以是提升了自我,精神上得到启发等。这是我眼中的“有意义”,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因为不同而更加精彩。你可以有自己更好的理解,而理解“有意义”的关键在于: 你自己看见它的意义了?学会思考,不要把别人的标准强行套用到自己身上。举个例子,你如何看待玩游戏?有人认为游戏害人,蹉跎岁月,没有意义可言。有人则认为,游戏的意义在于暂时的放松和愉悦心情,所以游戏有其意义。当然,如果对玩游戏的意义认识不清,无节制的玩游戏,就有可能会玩物丧志误入歧途。
那么有意义阅读是什么?自己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通过阅读对个体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接着探讨“阅读”这个关键词,细分为以下三点:1、读何物才有意义?2、如何阅读实现有意义?3、如何活学活用,让阅读更有意义?
首先是原则:喜欢就好。
读书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所以,选书以符合自己口味为要。如果你不感兴趣,哪怕它是名著,哪怕别人说得再好,也不必读。随着阅读的积累,你的品味和层次也会慢慢提升。那些曾经读不进去的书,某一天,你会发现它们其实也很有意思,到那时再读也不迟。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靠的是其开创性,亦即超越了它所处的时代。或者提出了某种见解、观念;或者描述社会风貌、记录时代变迁;或者跳脱时空局限,着眼于存在、自由、爱等终极追问和哲学思辨。这些东西,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和人文积淀做底子,否则是读不进去的。
其次,在有兴趣的前提下,按一定的层次阅读。阅读无非两个目的,一是求知,二是休闲。求知式的阅读,要选择稍稍高于自己水准的,才有意义。具体来说,你到书店去,拿起一本书,随便翻开几页,觉得上面的内容基本都懂,那这本书就先不用读了;觉得上面有一半的内容不知所云,放弃吧;有10%-35%的内容是之前不明白的,需要进行思考,并且有继续阅读的冲动,那买吧。休闲式阅读的话,看个人所需吧。
内容和领域要怎么选择呢?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原则:
(1)由浅入深
先读该领域的科普书和基础知识,如果你连科普书都读不进去,那么先放弃,以后再说。这一步不能略去,否则你读了也读不懂,更严重的是,可能造成曲解也不自知,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2)顺藤摸瓜
找到一个喜欢的作者,读他的文章,看到喜欢的感兴趣,就记录下来,然后找来读。然后像掘井一样去挖掘出更多的知识。比如在豆瓣上搜索书名,然后看上面的相关书籍推荐和豆列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文学作品亦然,你可以找到一个喜欢的作者,然后读他们推荐的书籍/作家,你会发现好作家被人民推崇,更好的作家被好作家推崇。
(3)广度先行,深度其后
阅读是靠什么打基础的?量。也就是我们说得广度。一本书永远是没有办法阐述清楚一个主题的。针对你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印证、对比、总结,无论什么东西,读多了,自然而然就懂了。所以,针对同一个主题,多读,广泛地读,选取内容有交叉但又不完全一致的书去读。这是永远不会错并且极其有效的方法。其次是深度,所谓深度阅读通常指主题性阅读,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阅读量上。它需要摒弃锚定效应,能看透现象的本质,还能把这个本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出疑问和深刻思考。所以年龄越小的时候,广度越重要,要多看通识、科普、启蒙等;年龄越大的时候,深度越重要,要专业、有深刻有思想。
(4)活学活用,让阅读更有意义
这让我想起:理查德弗曼学习法,相当于扮演“教师”这个角色。它就是让一个人将自己掌握的东西让另外一个人也能清楚明白的掌握。这是活学活用的一种表现。但我们日常中,是不是总有这么一种感觉:读了那么多书,却依然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现实中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么阅读的意义何在?不是等于白看了吗?
其实,答案是因为阅读缺乏学习策略导致的。那么要用书本中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最常用的学习策略就是联系性学习的策略。它最关键地在于能从常见的现象中进行思考,举个例子,如何你去买化妆品,柜姐先推荐一个价格高质量好的,再推荐一个价格适中,质量看上去也相当不错的,购买率就会很高。为什么?
你如何学习这个心理效应?很多人看一遍后,就只有“哦”一声就没有然后了。然而基于联系性学习的策略,你应该努力尝试把它和现实生活关联起来,提出疑问和进行深入思考。
这个心理效应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心理效应还能解释我看到的什么现象?
这个心理效应还能和什么知识联系起来?
这个心理效应对我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帮助?比如:如果我用他来和主管谈薪水会怎么样?
这样阅读就更加深刻一些,就能够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
最后,来谈鄙人一些还不够成熟的阅读书目和阅读建议。毕竟年纪尚小,阅历不够,全当参考。
非常推荐大家去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它就阅读的四层次分析得不错。
阅读建议:
1、带着问题阅读,而不是漫无目的。因为只有当你带着问题阅读时,你才能更容易捕捉到跟问题相关的内容,让它进入到你的意识水平。同时,你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对它进行分析、对比和思考,用它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对知识或问题深度加工的过程。
2、学会建立联系,既可以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也可以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这与联系性学习策略大致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3、活学活用,不断输出。最有效的两种输出:说出来,写出来。这个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深加工的过程。它需要你对问题的结构、层次、逻辑有着透彻的了解,不然你无法将其有序地组织起来,并为你的观点。
4、不要抱着【我要把它读完】的心态,而是针对自己的问题有的放矢。比如你感兴趣一本书的某个篇章,你就可以先阅读,而不是一定要通篇阅读。下一次同理,这样一本书就可以在反复的阅读中轻松的读完。
5、读书时,多做笔记,但不要抄书。 笔记的作用是什么?是强迫我们思考。你做笔记时,需要将其归纳、简化、画出脉络,其实就是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同时,做笔记时,时常将它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脑,提高这些内容的活跃程度。
那么如何做笔记呢?先思考为什么做笔记?笔记就是为了运用。那么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个用途分门别类进行记录。记录也是有方法的,可以围绕关键词进行记录,需要时google一下就可以。文章中需要摘录的句子切记照搬照抄,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效果。
6、把学到的东西和别人分享,当别人听懂了,说明你也真正掌握了。
7、留下整块的时间给自己阅读。因为知识只有通过深加工才会真正“留痕”。当然,阅读也要分样本、分场合。个人认为每天留出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进行阅读比较合适,然后利用碎片化间隙去思考、复习、巩固,忘记的就google一下再次强化理解。
以上,个人就碎片化阅读时代如何进行有意义阅读的思考和粗略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回锅肉来了 一个专注于分享【写而有用】的信息给大家。任凭简书风浪涌,只愿君心似我心。手书同文随我心,任尔东西南北风。感谢有你,一路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