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朋友同学中,有结伴周边游还带着笔记本深夜敲报告的金融圈女精英,有任务集中周连续几天加班到深夜十点后的程序猿,有为了赶项目上线连续几十个小时不眠不休的攻城狮,还有身兼数职从来没在5点半按时下过班的实体集团HR… 都是二十出头的年纪,正是拼搏努力的时候,为了完成KPI为了让领导满意,加班这一工作常态似乎成了不可争辩的事实。
前几天的"年仅27岁设计师加班猝死"的刷屏热文,被腾讯后台证实是谣传,据说事件真相是发生在杭州某软件编程公司,虽然事件含有不实言论,不过"加班"这个在互联网公司老生常谈的话题,今天还是想说说自己的故事。
毕业后第一家公司,做的是活动策划,当时跟着带我的领导走项目,行业内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早已被灌输得了然于心。遇上客户的周末活动临时需要人手帮忙,领导一个电话我就赶到现场,当然之后会有调休。做活动最忙的时候,恰好就是到节假日的时候,没办法这是节假日人流量和曝光度的客观性质决定的。
有次接手一个提案,要在2周内给出一个让甲方满意的方案。这是毕业后的我第一次接手的项目,所以卯足了劲想要表现好。从方案设计,不断打磨,到PPT制作,排版优化,那段时间好像没有在8点半前下过班。到输出一稿给客户看过后,不用猜就知道肯定会返回修改意见,于是为了赶时间又连续两三个晚上打磨方案,到后半夜两三点才睡觉。
这样跟客户来回交涉的过程中,打回修改了3个版本,虽然最后因为别家报价更有优势被比下去了,但这个加班的经历还是让自己小有成就感,毕竟从零到一产生方案,都是我亲力亲为参与的。也是比较热爱这份工作吧,当时辛苦了大半个月的我,身体上感觉到肌肉疲劳之外,整个人还是元气满满的。所以也就没有跟领导提出要调休的申请,直到后来领导忙完手头事,才记起来给我主动调休。
以上是我第一段加班经历,后来因为城市迁移进了深圳目前这家公司,工种变成活动运营,线下的活动尝试也开始由我的加入变得丰富起来。当时领导打算让我单独统筹线下活动的组织,看这块业务能不能为品牌带来好的口碑。对于成就动机导向的摩羯女来说,又是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好机会,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能力还没有被挖掘的。
于是距离活动启动日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便开始了漫长的第二段加班经历。靠着前领导教我的一些知识,以及网上各种信息的补充,我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操作起来发现每个细节的把控远远比我想象的要难得多。于是工作日加班到8点多,周末也到公司打卡赶进度,成了我16年4月份的工作常态。由于没有把握,每个细节都会跟团队再三确认,一旦出现小纰漏,在活动当天都是可以被无形放大的错误。
活动启动的前一天晚上,不知道是兴奋还是害怕,失眠到凌晨2点才睡着。凌晨4点半闹钟响起,洗漱完毕坐上计程车赶往活动现场,事实证明这个时间还是不够早,现场很多问题都匆匆忙忙地协调处理,如果有更多时间,我想会处理得更加完美吧。那天在现场拿着对讲机跑上跑下,与各个对接部门协调,走了3万多步,最后活动结束那一刻,感觉灵魂都出窍了,似乎做了一场梦。
对比我预想的活动效果,只能说达到60%吧。但团队都很nice地安慰我,用户反馈很不错,还是算成功的。刚好距离这段经历过了一年,回想起当时的自己,还是个做事谨小慎微不敢迈开步子跑的小孩子,虽然现在也成长得不多:)
现在的我,已经不再这么拼命地加班了。产生这种想法或觉悟的原因是,回望当时的自己,的确在自己的事业上爆发了极大的成就感,但那就是工作而已。如果让那时候的我抛开工作,似乎会找不到自我,不知道自己除了工作之外,还能有什么个人生活的价值或乐趣。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提到的社会关系,可不仅仅是你职场上的为人处世,人也不应该只活成一个赚钱机器。
如今8小时之外,我会充电网络课程拔高专业技能,会买鲜花装饰出租房,会发展个人兴趣看看能不能变成拿得出手的才华,会认识跑步的朋友一起运动,会联络死党朋友撸串聚会压马路…… 这些,才是我更想被刻在墓志铭上的社会关系总和。
8小时内,和8小时外,这条线摆在哪里,你要内心很是清楚明了才好。
如果加班能让你当下产生成就感,并且付出与报酬是成正相关的,那么8小时之外的加班,才是具备价值和意义的。
而如果,你所在忙碌的这份工作是完全可划分成强制任务型的,不带有任何兴趣和成就导向的,抑或老板只是单纯把你当做廉价劳动力在利用的,那么8小时之外的这份加班,请你马上停止,因为这不仅毫无意义,还会让你为今后的健康无休止地自我续费。
别让加班成为你的常态,8小时之外的你,才是真正的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