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需求的优先级评估是一个颇有难度的工作,其实也是也是颇有技术性的活。本文介绍几种常用的需求优先级的评估方法。
一、数字排序法(三分法)
需求可分为强制型(Mandatory),满意的(Desirable),非必要的(Inessential)三种类型。
假设有需求R1、R2、R3、R4、dR5、R6。
假设参与需求评估的用户为A和B。强制需求赋值为3,满意需求赋值为2,非必要需求赋值为1。
结论:最终优先级为:R1>R3=R4=R5>R2>R6
此方案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每个用户给出评估值的逻辑可能不一致,最终结果可信度不高。
二、KANO模型
受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启发,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和他的同事Fumio Takahashi于1979年10月发表了《质量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Motivator and Hygiene Factor in Quality)一文,第一次将满意与不满意标准引入质量管理领域。
KANO模型定义了三个层次的顾客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这三种需求根据绩效指标分类就是基本因素、绩效因素和激励因素。
基本型需求是顾客认为产品“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当其特性不充足(不满足顾客需求)时,顾客很不满意;当其特性充足(满足顾客需求)时,无所谓满意不满意,顾客充其量是满意。
期望型需求要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比较优秀,但并不是“必须”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有些期望型需求连顾客都不太清楚,但是是他们希望得到的。在市场调查中,顾客谈论的通常是期望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在产品中实现的越多,顾客就越满意;当没有满意这些需求时,顾客就不满意。
兴奋型需求要求提供给顾客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使顾客产生惊喜。当其特性不充足时,并且是无关紧要的特性,则顾客无所谓,当产品提供了这类需求中的服务时,顾客就会对产品非常满意,从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M代表Must-have,是基本型需求;L代表Linear,是期望型需求;E代表Exciter,是兴奋型需求;R代表Reverse,是相反的需求;Q代表Questionable,是可疑的结果;I代表Indifferent,是无关紧要的。
1、第二、第三象限:表示一旦实现了一定数量的必需功能,就无法再通过增加这类功能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了。无论增加多少必需功能,用户满意度都不会超过中点以上。
2、第一、第四象限:表示只要实现一部分兴奋点,就可以明显提升用户满意度,苹果的产品在这方面是典型代表。
3、第一、第三象限:表示期望型需求的增加和用户满意度呈线性增长,所以这类需求越多越好。
4、时间的衰减:用户的需求类型是随着时间变化的,也许期望型需求变成了基本型需求,兴奋型需求变成了期望型需求,需要重新挖掘用户的兴奋型需求。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对于必须完成的需求,在产品发布时需要完成,但并不是要求在第一次迭代时就开发完成;完成尽可能多的期望型需求;如果时间允许,至少应该确定少量的兴奋点需求优先级,进入研发和发布计划;及时跟进用户的需求状态和类型,不断挖掘用户新的兴奋型需求。
三、维格斯法(WIEGERS’ Method)
维格斯法分为四个纬度进行评估:
1、实现需求给客户带来收益(Benefit)
2、不实现需求给客户带来的损害(Penalty)
3、实现需求所需要耗费的成本(Cost)
4、实现需求的风险(Risk)
其中收益和损害是从客户角度出发,而成本和风险则从实现角度出发。
优先级算法:
例如:
假设Wbenefit =Wpenalty = Wcost =Wrisk=0.5,推算结果如下:
此方案优点:每个用户都是通过四个纬度的分析,逻辑清晰
缺点:有效性缺乏验证,结果仍不够可信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美国运筹学家Saaty于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它合理地将定性与定量的决策结合起来,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根据层次分析法,需要设置”目标“,两个”准则“(价值和成本),若干”解决方案“(需求项目R1…)
在比较过程中,需要用到判别矩阵,矩阵中数字填写行列两项之间的重要想比较结果,重要性判断的原则如下:
例如:
VALUE维度的评价结果:
COST维度的评价结果:
最终结果
X轴表示成本,Y轴表示价值。落入“成本低、价值高”区域的需求优先级最高。
作者:李春雷
来源:http://blog.csdn.net/szliszt/article/details/52033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