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念的项目式的教学实践
——以九年级“诗歌”单元教学为例
内容摘要:
2019年,IBDP语言与文学A大纲全新亮相,以此大纲为导向,2021年国际部将迎来首届中文母语DP毕业生,而接下来的5年国际部中文将以此大纲为导向,驱动中文母语教学。新大纲改革把概念性理解和学习作为课程理念的基础,“概念”使PYP、MYP、DP学习内容得到了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同时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笔者兼国际部DP预科项目和MYP中学项目的中文教师,因此,笔者在以DP为导向推导MYP教学上做了一些探究和教学尝试。
关键词:概念,项目式学习,诗歌
一、传统教学的缺陷和弊端
传统的语文课程设计常常是内容和技能的理解覆盖教学全部,知道实事(知识本身)就是知道和概念相关的全部,常常被假设教授知识和技能就是对学科相关概念和原理的全部理解。以中文诗歌为例,传统教学方法表现为让学生:列出诗人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呈现本首诗歌主题/分析意象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这会导致在教学中和课程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都只看到眼前“一亩三分地”的现象,学生不容易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关性,甚至不能应用知识和知识之间的相关性解释世界性问题,这些世界性问题可能是文本作品常常关注的文化认同、信念价值观、政治权利和公平正义等问题,学生甚至更难拓展文本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例如艺术美感,人与自然关系等自然学科。
传统的语文教学把视野放在文学文本的知识性学习上,而忽略非文学文本学习,例如图片、视听、广告、呼吁、评论性文本等。笔者认为现代人一面对碎片化阅读持有怀疑态度的同时,同时碎片化阅读却逐渐成为我们阅读中的一部分,而这些碎片化阅读正是以图片、视听、广告、呼吁、评论性文本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因此,怎样让中文教学设计关注知识、同时能受到知识的启发、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身、主题和其他相关领域的深度理解,笔者通过阅读IB国际文凭组织中学课程设计顾问H.Lynn Erickson著作《Concept-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同时结合布鲁姆理论和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G9诗歌单元的课程设计之中,以使学生对诗歌相关知识与可能性非文学文本的理解达到持久的、深刻的理解。
二、核心研究方法
(一)概念式教学:
概念式学习是将传统的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抽象概念、原理相结合的方法。埃里克森和兰宁指出:“学习必须是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无论时空、文化和情境如何改变和迁移,学习者依然能对所学的东西有持久性的理解,并不断的使用或者适应。”概念式课程教学为本的教学有三个维度:知道(Know,事实性)、理解(Understand,概念性)、会做(Do,技能纯熟),即课程在完成之后,学生能够清楚的分辨出哪些事实层面上的问题是他们必须知道的,哪些概念层面的问题是他们必须理解的,哪些是在过程中的策略上、技能上他们必须能够做的。
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阅读内容是具体的,概念是抽象的;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学习内容是零散的,概念是整合的。如何让学生在具体和零散的文本阅读中思考理解广泛的概念式问题,归纳总结一般性的规律,加强整体性学习过程,是IB文学课程学习中的一项挑战。
(二)布鲁姆理论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是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布鲁姆等人在1956年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公布出来,该邻域的教育目标包含由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六个水平。共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评估、创作六个层次。
布鲁姆认知理论在教学设计和评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应中学语言与文学课程项目中的的四项评估标准,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评估目标的客观要求。
(三)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项目式学习最早可以追溯到杜威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然后杜威的学生克伯屈首次提出并实践了项目化学习的概念。随着近几年全球范围内素养的提高,项目化学习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实践。
母语项目式学习强调强化语言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研究课题意义,探索世界、批判性阅读和写作的科学方式。它给学者提供了有利的情景式学习的方式,师生间对话题的讨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批判性理解、语言材料的组织、思维方式、交流能力都可能在某一情境教学中得到发展和表现。母语的项目化学习不仅能锻炼通常意义上的语言学习能力:听、说、读、写,还能发展新大纲中的另外一项技能:视听、演示能力。
三、基于概念教学的意义
当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实践相结合时,教育呈现最好的状态。概念式教学就是将这三种结合起来的非常好的方式。教师呈现的少一些,学生发现的多一些,学生可以把时间放在与课题更有意义的实践研究上。在以下的教学设计中,这一方面会有所体现。
概念式教学有助于形成思考的统整性、综合性、迁移性。单一的低层次认知知识固然非常重要,概念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应该有能力将零散的知识关联在一起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传统式教学可能只针对特定的某个时期或特定地域的材料进行教学,而概念式教学可以将跨越时间、地域、文化的知识整合到一起,让学生对特定主题之下的知识做深入的探究的同时,学生还可以学会运用批判思维站在不同角度看待这一主题下的深层次意义。
四、课程设计实践探索——概念式教学在中文课堂上的应用
基于以上的介绍,笔者将理论付诸于IB中文教学实践,对概念式的教学设计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下以九年级诗歌教学为范例解释陈述笔者的教学设计。
(一)本单元探究概念:
表格1-单元概念
先来谈谈笔者这样选取概念和全球背景的考虑。G9年级的中文母语班学生,已经有了对诗歌个别手法、意境意象理解的积淀,但由于个人的阅历和生活经验尚浅,对诗歌的审美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为了对诗歌的审美做深入的探究,在相关概念的选择上,增强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互动关系,即欣赏诗歌的学生是带着何种标准、眼光、态度去评价作者的情感、诗歌的构建艺术、主题意义的。考虑到学生在欣赏特定时代或空间下的诗歌作品时,也许会受到经验认知的限制,所以在全球背景中,笔者选择的时空定位,将反应同一主题或同一情感,却不同方式的跨文化、跨时空、跨地域的诗歌作品放在时空定位这一大背景下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跨跃认知界限的限制,将不同时空下不能理解的认知情感与可能认知的情感相结合、带动学生理解主题情感,还能使学生去全面感知诗歌艺术的普遍意义与个体独创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社会、世界、道德等相互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有深入的思考。
(二)本单元探究说明及探究问题:
表格2-单元探究问题
结合全球背景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差异化教学方法,笔者将本单元分成四个主题模块进行探究和呈现,它们分别是:爱情、家庭、自然、政治冲突。因此笔者将这四种主题附之于时空定位这一背景下,引导学生对不同时空背景之下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以及引导学生对这四种自古以来人类社会都在探讨的话题,结合阅读经验和自身经验做批判性的认知和解读。
三个探究问题时而并驾齐驱,时而由浅入深,互相影响,正如上文提到的布鲁姆理论所呈现的,对诗歌的体裁特点的理解是重要基础,对个人、社会、历史及三者之间关系的批判性思考是教学终极目的和深层次意义。
(一)基于布鲁姆理论的单元设想:
(二)本单元探究说明及评估目标:
探究任务一:
探究任务二:
探究任务三:
探究任务四个人完成:
总结性评估个人完成:
表格3-单元探究说明
表格4-四大主题内容
如表格3中所示,本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基于评估任务的。笔者共设计了包括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5个评估任务,探究及评估内容由浅入深,目标技能涉及听、说、读、写及演绎视听,文本类型包括非文学及文学,ATL涉及批判性思考、交流、反思,研究,详情请看下表:
(三)飞花令里读诗词-“,风花雪月,古韵风骚”
诗歌单元的学习,少不了对古诗词诗韵的吟唱,国际学校的学生对古诗的诵读少之又少,为了提高学生对诗歌诵读的热爱,笔者在本单元开始时,给学生布置了古诗词诵读任务-背诵与“风花雪雨”相关诗词,单元收尾时以诗词大赛形式进行验收。笔者改良了诗词大赛的赛制,详情如下:
表格5-飞花令规则
四、教学成果展示
成果一:探究任务一之主题家庭:
《年少》
圣诞佳节
独行于喧嚣之夜
放眼见霓灯满街
漫天飞雪
指尖触寒风凛冽
不知天涯明月 花开花谢
年少时家长的条条框框
囚禁我心中那年少轻狂
曾经的我 只想去飞翔
逃离家乡 去漂泊四方
年少的我看这世界
对父母的埋怨占满了一切
直到人生篇章翻开下一页
回想着过去 在夕阳西斜
看那烟花在夜空中 绚烂斑斓
父母不厌其烦的教诲 缭绕耳畔
曾经那是 剪不断
理还乱的负担
现在却想念那 海枯石烂的陪伴
长大的我每当回想
那段老旧时光
怀念之余 懊悔之情
占满整个心房
父母留给我的信纸
如今已经泛 黄
上面依稀 蓝笔写着
我爱你那一行
年少的我看这世界
对父母的埋怨占满了一切
直到人生篇章翻开下一页
回想着过去 在夕阳西
此刻的我回望昔时
对父母的埋怨却早已消逝
脱离父母怀抱的生活开始
臆想着未来 在初晨明日
臆想着未来 在初晨明日
图2
图3
成果二:探究任务二之视频采访
采访大纲:
采访人:A
被采访对象:家长 — 母亲
采访时间:2019年10月5日
采访地点:家
访谈方式:面对面访谈
采访内容:围绕《论孩子》展开采访
问:《论孩子》的开头便是“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这句话带给你第一印象是什么?你同意这句话吗?
问:你如何去理解“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问: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有时会将自己未完成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这种事情在你身上发生过吗?
问:“…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如果你拥有一次使用后悔药的机会,你会改变什么?能举出一个实际例子吗
问:基于你的答案,能举出一个有关我短板的实际例子吗?
问:诗中结尾写道“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你觉得谁是射者或发箭者?
问:有时,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给予孩子过多的关心、爱,反而忽视了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培养独立人格。细细回看,你觉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你有没有忽视过培养孩子培养独立人格?
问:作为孩子的父母,除了爱,你能给予孩子什么呢?
问:你接受 “孩子是独立的,是与父母平等的个体”这一看法吗? 如果不是,你觉得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平等的吗?
问: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你会以什么方式去让她们认知到自己的错误?
问:如果我做错了事情,你会让我去改正。那么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你会去反省自己吗?
问:如果在我成年了之后,做出了一些你觉得不合适的决定。那么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阻止我?
采访稿
父母是孩子的天然导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大量的引导。然而,物极必反,父母对孩子过度的关注与爱会造就毁灭性的伤害,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性,使他们的未来无所适从 。以中国式巨婴为例,主要成因就是父母的溺爱,会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的惰性;乃至成为惯性。
所以在这,要提到由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写的《论孩子》。这首诗的题目虽为《论孩子》,却论的是父母教育之道。说明了父母常忽视教育孩子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培养独立人格。阐述了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只能给孩子提供庇护,却不能代替他们的思想、灵魂。
就以我身边最亲近的人 — 父母为例,看看他们对教育之道是抱着怎样的看法与态度。
问:《论孩子》的开头便是“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这句话带给你第一印象是什么?你同意这句话吗?
答:首先我完全赞同这句话的意思,因为从生物进化学或人类历史进步的角度,这是一个辩证的论点。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父母所生,但成长为成人后,他又是独立的个体、社会的一份子,不完全属于他们的父母。
问:你如何去理解“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答:这里的模仿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仿造,这里是说家长在给孩子帮助的同时,会以互动的方式影响孩子。这个过程是孩子学习家长学习的过程,也是家长与孩子互动的过程。无论如何,孩子是不可能完完全全被塑造成家长心目中的他们。
问: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有时会将自己未完成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这种事情在你身上发生过吗?
答:可以肯定地说,这个事情是完全可能发生过的,而且不止一次、两次。 我们家长在成长教育过程中,接受的教育以及环境的影响会形成一种无形、不可控的下意识。在冷静清醒的时候,这种下意识会减少;但更多时候会将自己的意念、想法强加于孩子。
问:“…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如果你拥有一次使用后悔药的机会,你会改变什么?能举出一个实际例子吗
答:这句话完全就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吧。 因为生命的车轮永远向前,时间永远不可倒流。如此说来,如果世上真有后悔药,我会在可以后悔的时间段,去填充一些当初因自己学识、见识的局限而造成孩子在某一方面特别的短板。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啊!
问:基于你的答案,能举出一个有关我短板的实际例子吗?
答: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的绘画是我在她成长过程中做得最不好的一方面。小时候,没有让她系统的学习绘画理论,导致了在各个科目中,绘画成为了严重的短板。
问:诗中结尾写道“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你觉得谁是射者或发箭者?
答:射者也罢,发箭者也罢,我觉得就是大自然、社会。因为人类历史的产生,无论是动物界还是人类,都是推陈出新。每一个个体承载着历史前进过程中某一个特定的角色,既不可倒流,也不可能承载着全部的使命,都是环节中的一部分。无论是弓还是弦,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使命,前赴后继。
对于这首诗的疑问也都解决了,现在我想再问一问关于你对我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问:有时,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给予孩子过多的关心、爱,反而忽视了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 培养独立人格。细细回看,你觉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你有没有忽视过培养孩子培养独立人格?
答:你的提问切中要害,我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关于独立人格的培养做的非常不好。在抚养你姐姐的时候,因为工作、环境的原因,姐姐的独立性和生活能力要强一些。但当妈妈在照顾你的时候,因为根深蒂固的观念或年纪增大了的原因,对于有一些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反而导致自己在看护你的过程中,过多的干预了你的生活,对于你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人格方面的塑造做的很不足。
问:作为孩子的父母,除了爱,你能给予孩子什么呢?
答: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爱是本能。 动物界也如此,更何况我们是高级的动物。作为一个现在社会的青年,且不说为国家奋斗, 就说为这个社会能尽一点自己的力量,那么我更需要的是他们的一点能力。首先是自我独立的能力, 然后是为社会做一些微小事情的能力。为社会做一些微小事情,这一点相当重要,而不能成为家庭、社会的负担。
问:你接受 “孩子是独立的,是与父母平等的个体”这一看法吗? 如果不是,你觉得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平等的吗?
答:我始终认为孩子是一独立的个体;但与父母平等的看法,我不能完全苟同。因为在他们成人之间,他们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作为家长受教育、环境、社会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在这种前提下,大人对孩子在某些方面需要起到影响、指导作用。我们与孩子们在人格上面是平等的,但是在 行为能力上和知识方面,我们还是应该给予你们更多的指导、关心。
问: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你会以什么方式去让她们认知到自己的错误?
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有点笼统。作为现阶段的你,当你错做了事情,主要是跟你讲道理。用事实来说明这件事情,包含的更多是讨论是与非,而不是强行给你灌输对与错。
问:如果我做错了事情,你会让我去改正。那么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你会去反省自己吗?
答:就你的提问而言,如果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是一定会去改正的,不可能一错再错。
问:如果在我成年了之后,做出了一些你觉得不合适的决定。那么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阻止我?
答: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认为的:如果你成年了以后,你会对你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要为你的言行负责。我作为家长,会尽我的认知、能力去给你建议,至于你接受不接受,是我所不能强迫的。正如诗中所写:“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你们只属于你们,错了是你犯的错,你自己要承担责任。
短短的采访结束了,却引起了我的深思。随着我的年龄的增长,我与父母的相处方式也在随之而改变。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其实离我完全独立还有5年,希望将来我不会辜负自己,成为社会的拖累。
成果三:探究任务四之对比分析
图4
成果四:总结性评估-诗歌原创与分析
诗人与丁香姑娘——写给我的外公外婆
一张发黄的老照片
藏着一个久远的故事
斑驳的校园长廊前
站着一个
戴着眼镜的
诗人一般的外公
他,清瘦而挺拔
依偎在他胸前的
是一个丁香般的姑娘
她,就是我的外婆
妈妈说
那时候
外公是校长
外婆是老师
现在
外婆,是瘫痪在床的病人
外公,是不知疲倦的
“护工”
昏睡时
外公坐在床头
不停抚摸外婆的头发
满眼都是宠溺
外婆是他的婴孩
也是他的丁香姑娘
清醒时
外婆就急切呼唤她的诗人
直到外公赶来
把外婆的手放在手心
他们开始
叨唠着我听不懂的故事
外公
是她的诗人
外婆
是他的丁香姑娘
创作意图分析:
主题:描述诗人到外公和外婆从刚刚相爱到几十年后的现在。以及他们在爱情中充当的角色的变换。
内容: 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爱情,虽然作者自己没有经历过爱情,但是“目睹”了外公和外婆这段温暖的爱情故事之后,作者坚信,这,就是爱情应有的样子。虽然这并不是刻骨铭心的爱情,但是有的时候,这种真实且平淡的爱情偏偏就是最长久的。作者也怀疑过到底是什么导致外公,即使在这么多年后,即使外婆卧病在床,即使每天惊心胆战的,还依然这么忠诚的对待外婆,始终没有放弃照顾她。难道外公不会觉得很累,不会厌倦这个在外人眼中的“累赘”吗?根据作者母亲的答案,那个时候的爱很简单,很纯粹,爱就是爱,爱就是可以坚持一辈子。那个时候,爱一个人不用看钱,不用看家世。作者母亲认为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复杂了,爱都需要资本了。
创作背景:母亲的叙述-“啊。。是这样的。。。外公刚认识外婆的时候好像二十几,外婆比他小5岁。那时候好像是开会,外婆那时候是短发,特别聪明,而且很健谈。你外公一下就爱上她了。外公也挺帅的,也很聪明,第一次发现一个这么有才华的女孩,外公说什么,外婆马上就懂了。”
作者是在读戴望舒的《雨巷》的时候突然联想到了作者自己的外公外婆。于是,作者以《雨巷》作为灵感,先仿作了一首诗:
发黄的照片
记忆里
有一个
太阳般的女孩
她是有
太阳般的色彩
太阳般的明朗
太阳般的自信
她是我的太阳
在我的心里
照亮着,闪耀着
她渐渐的靠近
靠近
散发出清爽的芳香
清风
吹乱窗的白纱
吹散她的青发
记忆里
也有有一个
大海般的男孩
他有着
大海般的勇气
大海般的胸怀
大海般的渊博
时间
夺走了健康
平淡了激情
时间
消散了芳香
冲掉了色彩
渐渐
青丝变成了白发
皱纹也爬满了他的脸
他们
握着发黄的照片
回想着
曾经的记忆
之后,作者觉得这首诗不够有特色,且无法体现出那种天长地久的爱情和守护,所以作者决定先把这首诗放下,再创作另外一首,也就是一开始的
“散文诗”。作者也曾困惑到底选哪首诗,于是作者采访了5位读者。
一号读者:
“我更喜欢第一个,因为我读过雨巷,所以我认为第一个更加能体现出一种灵性。”
二号读者:
“第一个的话,一开始像一个电影镜头,在现实和回忆中来回切换。”
三号读者:
“第一个更有人情味。”
四号读者:
“第二个好听,而且比第一个更。。。怎么说呢。。。不是那么伤心?。。。我个人不喜欢那种老电影。。第二个很像漫画。。。。我喜欢!”
五号读者:
“两个都挺好的,但是读过《雨巷》之后,我就更喜欢第一个了,第二个太像《雨巷》了。。。”根据读者的评价,作者以4:1的成绩选出了最后的诗,也就是《诗人与丁香姑娘》。
《诗人与丁香姑娘》这首诗可以被定义为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抒情的文学体裁/形式, 这种诗具有诗和散文的种种特点,介于这两者之间。散文诗既保留了诗意也保留了散文的细节描述。根据百度百科: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首诗最经常用的手法就是白描和象征。丁香姑娘和病人象征着外婆,诗人和护工象征着外公。本诗用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法写出了外公和外婆的爱情。
开头是一个像电影镜头,生动的细节是更清楚的明喻,立刻就吸引了观众的关注。之后,交代完场景,人物,关系之后,镜头切回现实。这么突然的切换却异常的顺利,平滑。这首诗的美妙之处就是巧妙的把散文,现代诗,电影;把非文学和文学融到了一起。
成果五:“风花雪月”飞花令里读诗词
五、结语
此次教学初探,是基于2021年新大纲改革的一次综合尝试,比起以往单纯的概念式教学、项目式探究更加的凸显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关联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效的实施了教学,还使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得到教授和学习的愉悦体验和享受,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的目标得以践行。教师是播种者,给学生提供雨露和阳光,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做准备,教学的效果才得以彰显,希望通过这种学习模式,知识、认知世界的方式得以发芽,成长。笔者对几种教学法进行了综合运用,这种研究还不够深入,希望以这种方式抛砖引玉,和更多的同仁们激荡出教学的火花。
六、参考文献
【1】 《MYP语言与文学指南》
【2】 《语言A:语言与文学指南(2021年首次评估)
【3】H Lynn Erickson,Concept-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