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没有真正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一定会高估自己,低估做这件事的难度。
几天前,我在一百天计划栏里郑重的写下了“日更”两个字。那个时候,我一定想象不出前面等待我的将是什么。我的脑袋里只有一个声音:我一定要做到日更,完全没有想能不能做到。热切的期望让我完全忽略了这件事包含的工作量。
而才过了几天,那些一开始也哭着喊着:我要写小说,我要出书,我要……的人,都还在吗?若干天以后,仍然会在吗?
写,可以;难的是,每天都有东西可写;更难的是,坚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地写。
你靠什么让自己每天都有东西可写,而且日复一日呢?只靠我们在生活/工作中的体验和感悟吗?不行,这些支撑不了你走多远。
当然有年少成名的作家,但最多的还是一直笔耕不辍,后期成名的作家。他们有了足够的阅历,也有了足够的积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积累就是木之本,水之源。而且,若想要活水,还必须不停的输入新的东西。
这个时候才发觉老师曾经讲过的,建立自己的故事库有多么的重要!不只是你自己的经历、体验、观察和感悟,还要尽可能多收集其他人的故事,一个事件,一个热点,一条新闻,都可以纳入你的故事库,成为你写作的素材,越多越好。高筑墙,广积粮,才能缓称王。
一开始根本不能要求一个作品完美,没有多少天生的好手,大多人都是一步步来的。当你积累的多了,写的多了,思维方式提升了,你自然就摸索出自己顺手的写法了,也就会有了自己的写作风格。
在此之前,你就踏踏实实的写吧,因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对于已经成名的作家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刘老师在《得到》五分钟商学院里曾说过:他的只有五分钟的音频栏目,每天至少花两个小时写出几千字的原稿,然后删减成2000字左右的演讲稿,最后以五分钟的音频形式给大家呈现出来。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每天也会有固定的几个小时去写作。你还奢望自己每天花上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吗?
可即使再难,也值得我们坚持一天天的写下去。吴伯凡老师说:人们总是高估了一年时间的力量,而低估了十年时间的力量,因为他们忘记了复利效应。时间,也是一种投资。当你定投时,由于它是非线性增长,所以前期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但是一旦突破一个节点,就成指数级的跃迁,势不可挡。但是,想要后期的爆发,就必须要有前期的定投。比如战隼老师,就用了300多天,每天一本书,每天一篇书评,最终奠定了他在江湖上的高效阅读者的专家地位。
所以你呢,你能坚持定投多少天?你现在的粉丝量少,关注量少,阅读量少,是因为你还远远没有积累到那个程度。和菜头当初刚写公众号时,这个领域还处在一个开荒的状态,他不也是得从几十个、几百个的粉丝量才积累出今天的关注量。你的功力与他相比如何?
好,现在你要问一下自己了,还要继续下去吗?
当你不知道你要去向何方时,就停下来想一想,你是怎么到这里来的。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从11.5到昨天11.15,11天时间。开始的前几天,因为脑子里还有点存货,除了时间和精力的花销,写作过程也不算艰辛。
但是渐渐的,就为每天要写什么东西而发愁了。因为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陷阱中。明明也在不停的看书输入,可是看完之后,自认为自己也get到了,要写却根本写不出来;虽然我明明知道,一开始就能写出完美的作品是天才才能干出的事。却还是因为怕写出来的东西太拙劣,太浅薄,而不敢下笔。
原来,知道和讲出来之间的距离,知和行之间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
若一直如此,看书输入还有意义吗?知道了,却说不出来,是否说明你并不是真知道;知道了,却不去做,是否这个“道”并没有纳入你的思考系统?这个问题,需要自己来找答案了。
在寻求答案的途中,继续去写,去做吧,唯有这样,才能缩短知和行的距离,也拉近自己和目标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