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写总结的节点,这一年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对android版APP进行改版,整整折腾了一年,虽然主要工作只做了这事,但是却让我有机会对于框架这事有了验证和思考的机会。
常见的导航框架有两大类,工字型和T字型,而这一年的折腾,刚好对这两套框架都过了一遍,根据灰度的数据和用户反馈分析,新用户是无感的,而对于老用户也只是习惯受点影响(前一版是工字型,新版改成T字型),总体来说是不大,用户更关心的是我们的产品是否能够解决他们的需求,能否方便、快捷和省事,而一般用户对于设计细节是不敏感的,但是如果有缺陷,他们却感知强烈,所以在整体没什么问题,内容和功能没变的前提下,工字型或者T字型导航框架都能被用户接受。
我觉得这两套框架的选择,更偏重于产品的选择,从结构看,T字型框架在信息层级上更扁平,操作路径更短,但是不利于内容和功能的拓展,对于PM来说,是希望我们的内容有更多的地方可以展示,有更多的入口满足运营和产品需求,自然工字型是比较合适的,在底部一级导航的界面中,利用头部空间拓展二级导航,这样每一级都可以有五个甚至更多的二级入口,想加减什么都容易,且都在一个层级得到曝光,数据层面是能够得到保证的,当然结构越复杂,层级越多,对于用户来说操作也是越复杂,甚至在“不缺APP”的现在,难以形成产品印象,这对于APP来说是不可量化的影响。
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下面我结合我们最熟悉的 Android 应用市场来分析一下:
如下图,主流第三方应用市场在框架下基本分两类,以豌豆荚为代表的T型框架和以360、应用宝、百度助手为代表的工字型布局,其实应用宝最初的时候也是T型布局,后来估计是满足不了产品需求改成现在的工字型布局。
先做个框架对比:
豌豆荚的T型框架,来自于 Android v4.0 规范的继承,一级导航在头部,内容在下面,这样的布局就好比一个大写的T字,所以统称T型框架。
T型框架
优势:
信息层级扁平:主入口在头部,应用有哪些tab哪些功能一目了然;操作路径短:横向的左右滑动即可切换界面,不受手机屏幕的大小限制;
缺点:
层级的扁平也导致拓展空间的局限,一级导航最多不超过五个tab,从左到右渗透率会逐步递减,超过五个之后的tab由于不能在当前界面得到曝光比前五个更难以产生渗透效果,不容易被用户发现,另外在内容区域的二级入口由于受到其他内容的影响也会相对较弱;
所以T型布局在产品设计上就需要非常的克制,在满足需求的同时敢于取舍,给用户在不同的场景中提供不同的服务,豌豆荚在这方面应该是做得比较好的。
以360手机助手为代表的工型框架:
工型框架应该是最常用的一种,如果非要细分的话,它可以算是iOS传统框架的变种,之所以叫工型布局,是因为在底部有类似iOS框架的一级导航以外,每个导航里面的头部还有二级导航,和中间的内容一起,就好比一个工字,所以叫工型框架。
工型框架:
优势:
可拓展空间巨大,为什么说是巨大,底部导航最多只能是五个,不可能再多,但是顶部的二级导航就可以无限拓展,像360的“热点”栏目就有超过30个tab,只要实现tab的可配置,基本上可以随便定义首推内容,空间大了自然容纳的内容也多了。
缺点:
信息架构复杂,路径也长了,意味着用户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成本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内容多了,自然会相互影响,而对于用户,也难以形成统一明确的产品印象,用户粘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过现在大家关心的是使用时长,不在care粘不粘的问题了)。
工型框架的APP 多数属于综合类 APP,哪怕像360手机助手这种应用市场,现在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功能,满足不同类用户,甚至是原来应用安装用户的附加需求,让每个用户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在这样巨大拓展空间的框架下,产品设计是不需要怎么克制。
说了这么多,其实结论很简单,对于用户只要满足诉求,用户不care用怎样的框架,反而对于产品或者商业的要求决定了框架的选择,而在信息爆炸的2016,个人认为最好的体验,就是场景设计,在相应的场景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是题外话,不展开了,还有10天就又一年了,写篇文章记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