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师姐在中国养奶牛?|中国牛奶的从0到1

<p>最近,“世界灯火君”一篇控诉中国乳业巨头的文章,成功将公众注意力吸引到奶制品安全上来,希望热度能多维持几天,敦促相关单位做出积极回应,早日能放心喝奶。这一期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乳制品行业从无到有发展历程。</p><p>1946年,一个理想主义者欧文·恩格斯特(Erwin Engst),在读完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之后,心生向往,辗转来到中国延安,投入革命的大潮,并取了个中文名字:阳早。两年后,美国核物理科学家琼·辛顿(Joan Hinton),拿着宋庆龄亲笔写的介绍函,来到中国延安,也取了个中文名字:寒春,寒春是个天才少女,23岁时被美国军方招揽,进入曼哈顿计划,研制核武器。在目睹原子弹巨大的杀伤力后,萌生退意,转而进入芝加哥大学费米团队攻读博士,成为杨振宁的师姐。但是,在得知自己的奖学金和科研经费都是美国军方提供的后,主动选择了退学。</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82890-42ee6d8dda2c8eaa.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1949年,在延安的破窑洞中,寒春和阳早在“团结就是力量”的伴奏下结为夫妻,之后一直呆在中国,直至去世,就为干一件事——养奶牛。当时延安有30多头荷斯坦奶牛,都是来自于战场缴获,或者国际社会捐助,只有曾修读过农牧业专业的阳早,懂得如何照顾这些奶牛,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时,曾有战士想要放弃或杀掉这些奶牛,被阳早及时阻止,为新中国的奶牛养殖业保留了一点火种。</p><p>寒春放弃了物理研究工作,转而同丈夫一起,把饲养奶牛作为事业,在第一次五年计划时,两人许下心愿:让贫奶的中国人都喝上新鲜牛奶、不坏一斤奶。1972年,调到北京的阳早、寒春说,不能只在高楼里做研究,主动提出调到北京红星公社,从事农业机械改良和奶牛饲养机械化工作。学霸寒春在养奶牛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发明制造了提水机、铡草机、收割机等,为解决鲜奶运输问题,还研发了中国第一套冷冻奶罐,一经推出,就占领了中国70%的份额,替代了昂贵的进口产品。</p><p>2003年,阳早在北京去世,享受副部级待遇的阳早本被安葬在八宝山,寒春执意按照丈夫遗愿,将骨灰安葬在北京昌平小王庄农场,可以看到牛的地方。阳早、寒春夫妇,为中国乳制品业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编撰的技术资料、设备的发明改进,都深深影响着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1988年,二人主持的《奶牛成套设备研究、牛场设计与中间试验》,获得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在全国推广。</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82890-eb6fefa453e85e13.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新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开局可以说是一穷二白,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5亿中国人只有12万头奶牛,4家乳制品厂。中国本土奶牛的产奶量不高,每年只产奶1-2吨,究其原因,是中国长期以来是个农耕大国,耕牛多,奶牛少,没有刻意的对产奶量高的奶牛进行选育。相比之下,世界上产量最高的荷斯坦奶牛,每年产奶量可达10吨,但由于意识形态问题,西方世界对中国进行封锁,中国无法从外部获得优质种牛,改良中国奶牛一时陷入困境。谁都没料到,居然要等到50年之后,中国才突破西方国家封锁,引进了一头优质的荷斯坦公牛,用于改良中国本土奶牛。</p><p>1966年,兽医专业毕业的田文华,被分配到石家庄牛奶厂,一路从兽医、会计、办公室主任做到了党委书记,后来石家庄牛奶厂更名为三鹿,田文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三鹿集团的董事长。“三鹿”有着逐鹿天下的寓意,逐鹿中原为一鹿,占领全国为二鹿,走向国际为三鹿,只可惜基本盘不稳,只顾高歌猛进的发展,没有从战略角度进行布局,结局空余一声叹息。</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82890-dfc10daf13e63318.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1983年,田文华成为石家庄牛奶厂副厂长,并设法争取到了国家“奶粉配方母乳化”课题,成为原轻工部“母乳化奶粉”定点生产企业之一。同年,中国“乳业教父”郑俊怀被调到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希望能帮助食品厂扭转亏损,后来蒙牛创始人牛根生,此时还只是郑俊怀的得力助手。自此,对中国乳制品行业,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三个人物悉数登场。</p><p>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后,接受了联合国世界计划署的奶类无偿援助,项目执行期间改为欧盟,从1983年开始,时间跨度长达20年,不过不是引进优质奶牛和生产包装技术,而是一个配方,通过脱脂奶粉和无水黄油,加上30%-50%的鲜奶,勾兑成和鲜奶近似的再制奶,或者被称为“复原乳”。欧盟可能是在打向中国倾销奶粉的小算盘,但更可能是当时不得已的办法,中国幅员辽阔,但是产奶的地方又集中在北方,主要消费人群又在南方地区。产地和市场分离,当时的冷链物流远不如现在发达,鲜奶的保鲜和运输及其困难,使用奶粉勾兑技术,是为了可以让更多的小孩喝到牛奶,不得不妥协的办法,符合当时的国情。</p><p>可是一片好心,却长成了一颗歪脖子树。普通民众接受并认可复原乳,甚至把鲜奶和复原乳划等号。厂家广告也刻意模糊鲜奶和复原乳的区别,导致大多数人傻傻分不清楚。现在市面上的液体牛奶主要分为巴氏奶和常温奶,巴氏奶是指用巴氏杀菌法加工而成的鲜奶,采用72-85℃的低温杀菌,冷藏保质期一般只有7天,但保存了绝大部分的营养和口感。常温奶则是通过130-150℃超高温灭菌的牛奶,常温下可以保存1个月以上,配合食品添加剂可以做到6个月以上。如果是复原乳制成的常温奶,相当于要经过两次高温杀菌,牛奶中的热敏感物质,比如维生素、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活性营养物质基本上都被破坏了,损失了部分营养成分。另外,巴氏奶对奶源的要求很高,菌群高的鲜奶不能用于生产巴氏奶,乳制品标准《巴氏杀菌奶》还规定,巴氏杀菌奶只能以鲜奶作为唯一生产原料,而其他常温奶、酸奶都是可以使用复原乳。</p><p>1993年,伊利集团成立,全称“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伊利集团的前身正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郑俊怀出任董事长。也是这一年,三鹿终于攻克了“奶粉配方母乳化“课题,三鹿也因此登上全国奶粉销量冠军的宝座,并且连续保持了15年,直到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爆发。</p><p>1998年初夏,200多个专家在北京开了一个“中国牛奶科学论坛大会”,主要讨论为什么日本平均身高会比上一代高10厘米,赞助商是卖乳制品的北京三元,和卖包装盒的瑞典利乐,会后专家一致认为:日本人长高,全靠喝牛奶。会议结束后,“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铺天盖地而来。这只是开始,在各种层面的运作下,第二年农业部、教育部一声令下,轰轰烈烈的“学生奶”运动开始了。学校的硬性需求、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家长们,直接创造了一个巨大的需求。很明显,谁能生产出最便宜的牛奶,谁就会是哪个最大的赢家,至于营养价值、效果这些,在便宜面前都没有还手之力。没有辨识能力的家长们,还以为花钱买了牛奶给孩子,孩子就能身体好,像极了现在的课外补习班。</p><p>在“学生奶”运动开始的这一年,也许是瞅准了机会,准备大干一场,但更可能的是受到领导排挤的牛根生,从伊利出来创立了蒙牛。后来伊利推出优酸乳,蒙牛就跟着推出酸酸乳;伊利推出QQ星,蒙牛就跟着推出未来星;伊利推出了安慕希,蒙牛就跟着推出纯甄;蒙牛推出了特仑苏,伊利也跟着推出金典。默契的就好像一家公司,要不然如此贴身肉搏,必有什么深仇大怨。</p><p>当时牛根生手上只有1000万,深谙营销之道的他拿出300万买广告,先是租下呼和浩特500多块户外广告牌,刷上“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还在央视广告喊出“做中国最牛乳品企业”的口号。广告效果,立竿见影,300万的广告费带来了4000万的销售额。而此时,蒙牛连一头牛都没有,更别说厂房、牧场了。于是,蒙牛只有从奶贩子手上收购鲜奶,交给代工厂生产,然后贴牌销售。</p><p>先做市场,后做工厂的策略并不是牛根生首创,三鹿的田文华执掌三鹿后,就定下“奶牛下乡,牛奶进城”的策略,两者异曲同工,去农村收鲜奶,加工成奶粉,然后在城里销售。这种轻资产的方式让乳制品厂轻舟快行,一日千里,可支撑起三鹿们快速发展的奶牛,则分散在超过200万的散户手中,其中80%的养牛户只有不到5头奶牛,先不论养殖标准和品质,产量都无法保证乳制品厂的需求,经常引发高价争抢奶源。</p><p>于是,奶牛成了当时最大的风口,产的牛奶一年能挣四五千,生的小牛犊能卖四五千一只,而秸秆、青草等饲料几乎不要钱,是名副其实的现金奶牛。这么挣钱的生意,当然会吸引各路牛鬼蛇神入场,于是各种乱象频发,比如将黄牛染色、丰胸、镶牙冒充假奶牛。奶牛都能造假,鲜奶怎么可能放过,于是就有了对质量不达标牛乳的一番魔幻操作:脂肪低了,加脂肪粉;细菌超标了,加抗生素;浓度低了,加乳清粉;发酸了,加碱面中和;蛋白质低了,加三聚氰胺蒙混。</p><p>1999年,时任总理朱镕基前往美国WTO谈判,回国的时候带回来一头荷斯坦公牛,也许是为了应景儿,这头公牛的名字叫做”龙“,到达中国之后,肩负起改良中国奶牛的重任,这个机会中国等了足足50年。在这50年里,中国没有先进的养殖技术、优质的奶牛,一切都靠摸索着前进,直到1977年,国家才出台了第一份生牛乳标准。</p><p>中国乳业完成了从0到1的积累,而过分追求市场扩张,放弃自建牧场的方式,虽然做大了中国乳业市场,但是也埋下一个巨大的隐患。由于奶牛养殖不是标准化养殖,饲料、养殖环境等都千差万别,特别是小的养殖户,牛奶的蛋白含量和菌群数量都不能有效控制,这也是导致中国生牛乳的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客观原因,不可控的奶源,是中国乳业的一颗暗雷,距离暴雷就差三鹿踩一脚。现在还默默无闻的三聚氰胺,离举世闻名也只有几年时间了。</p><p>1999年4月,时任总理朱镕基前往美国WTO谈判,回国的时候带回来一头荷斯坦公牛,也许是为了应景儿,这头公牛的名字叫做”龙“,到达中国之后,肩负起改良中国奶牛的重任,这个机会中国等了50年。在这50年里,中国没有先进的养殖技术、优质的奶牛,一切都靠摸索前进,艰难地完成了中国乳业的原始积累。</p><p>2004年,安徽阜阳地区数百位婴幼儿出现头骨畸大,原因是食用了脂肪、蛋白质等营养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且含有亚硝酸盐的奶粉,这就是轰动全国的”大头娃娃“事件。事件曝光后,阜阳就检查结果,发出了33个劣质奶粉品牌黑名单,当时乳制品业带头大哥,三鹿位列其中,不过三鹿的反应很快,田文华亲自带队公关,大面积的撤稿、删文章,请水军洗地,嚣张得连新华社的稿件都想撤销。最终公关成功,三鹿的名字从黑名单上撤下,但后果是无辜的孩子又多喝了四年的毒奶。</p><p>2008年,再度暴雷的三鹿,终于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再无翻身机会。事件是这样的,甘肃岷县14名婴儿同时患有肾结石病症,引发外界关注,随后22家乳制品公司、69批次奶粉被查出又三聚氰胺,造成至少6名婴儿死亡,30万儿童患上肾结石。这事事件曝光后,因为涉及幼儿食品安全,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要求政府彻查。最终,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一审被判无期,后改判有期徒刑18年,3位奶农被判处死刑,那个雄心勃勃的三鹿集团也灰飞烟灭,不复存在了。农户养殖的奶牛吃的不是高蛋白饲料,导致鲜牛乳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国家标准,为了骗过蛋白质检测,部分奶农往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在当时,添加三聚氰胺曾一度成为行业潜规则,所以同三鹿一样轻资产重营销的乳制品厂,无一幸免,都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包括现在一些有名有姓的品牌,毕竟源头都污染了,用垃圾原料也只能制造垃圾产品。</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82890-097462f1eed2a8e7.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三聚氰胺”事件曝光之后,官方也迅速做出反应:2008年10月,国务院规定,奶站只能由乳制品公司、养殖场、和地方合作社开办,杜绝了私人奶站违规操作的风险。奶牛的养殖也从个体散养,变为合作社集中养殖模式,奶农将奶牛托管到装有摄像头的专业养殖场,只需缴纳托管费和饲料费,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养殖方案。为响应国务院号召,农业部、财政部提出“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要求中国奶牛改吃苜蓿。苜蓿是“牧草之王”,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达22%,还能将奶牛的产奶量提高到8-10吨/每年,高出吃玉米的奶牛3吨/年,但国产苜蓿的产量满足不了需求,每年都需要从美国高价进口上百万吨,养殖成本急剧上升。接着发改委、农业部等13各部门联合发布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纲要对存栏300头以上的牧场进行补贴,目标是在2011年底前,乳制品企业70%的奶源要自给,1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比例提高到30%。这一次改革,极大的提高了鲜牛乳的安全性,从源头上杜绝了类似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也迫使乳制品企业自建或投资购买牧场养牛。</p><p>比如,不养牛的蒙牛,联合现代牧业一口气投资40亿,新建了14座容量万头以上的牧场;伊利投资14亿建了7座牧场;三元则收购了三鹿的河北牧场。各个乳制品企业迅速将内蒙、新疆、东北、河北四大黄金奶源带,以及四川、河南等新兴奶源带瓜分完毕。同时,养殖场还需要承担包括三聚氰胺在内的,64种指标的自检、抽检费用,直接导致原奶成本急剧上升,是国外的2倍多。过度检测是主要原因之一,时任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曾说:半年就抽查2600次,这么抽查会抽查死人啊。</p><p>三鹿事件后,国家出台了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令人费解的是,标准不升反降: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克降到了2.8克,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调至≤200万。什么概念呢,发达国家规定蛋白质含量不低于3g,菌群小于10万,韩国甚至少于5000。有专家出来说:这样的标准对消费者和奶农都是有利的,奶农不会因标准太高,而选择倒奶杀牛,消费者也能喝到没有添加剂的牛奶。另外一派却认为,应当以巴氏奶奶源标准制定国标,质疑新国标让中国的生乳标准倒退了25年,成为世界最低。这其实背后反映了,分别代表常温奶和巴氏奶的两大利益集团的博弈,高标准下,常温奶的奶源就会减少,有助于巴氏奶扩大市场份额;低标准下,常温奶源就非常丰富,有助于常温奶巩固垄断地位,并压榨巴氏奶市场空间。</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82890-45c9936279fd5b66.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而就是这样一份匪夷所思标准,可能卫生部自己也觉得理亏,开始遮遮掩掩,于是以“影响社会稳定,增加行政管理工作负担”的理由,拒绝公开标准起草单位和起草人,以及标准制定过程中相关的协议、协定书、会议纪要等。要知道,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可是一项荣誉,是行业的地位和话语权的官方认证,一般情况下,企业或个人会将这一项成就写在简历最显眼的地方。国家标准是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行政部门是不懂业务的,所以具体工作是由行业内的企业、专家共同讨论制定,至于参与方,有名有姓的企业都会被邀请,但是话语权就因人而异了。按照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谁就是最大的嫌疑人来推论,推动降低标准的,大概率是常温奶生产厂家,而巴氏杀菌的低温奶厂家巴不得标准越严越好,而显然在这次标准博弈中,巴氏奶处于下风,但这并不是常温奶和巴氏奶第一次较劲儿。</p><p>早在2005年,常温奶还对主打新鲜营养的巴氏奶进行围剿,常温奶主要生产企业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规定:低温鲜奶的外包装上不能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而只能使用“灭菌奶(乳)”和“巴氏杀菌奶(乳)”等标准名称,这让本来就没啥钱打广告的巴氏奶日子更加难过,普通消费者根本分不清常温奶和巴氏奶的区别。直到2008年1月1日,禁“鲜”令才解除,而在这关键的3年,常温奶凭借其营销优势,各种”纯牛奶“、”早餐奶“、”优酸乳“等的广告铺天盖地,让消费者逐渐接受了常温奶,彻底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改变了中国乳制品企业的格局。而巴氏奶企业,一方面,为了保证鲜奶质量,基本都是自建牧场,属于重资产,根本没有多少钱打广告;另一方面,零几年的时候,中国的冷链物流远不如现在发达,保质期短、运输成本高等原因,把巴氏奶死死地限定在有限的区域,所以很多巴氏奶企业都是地方性企业。</p><p>近年来,各大乳制品企业又在消费者心理学上取得重大成功。由于过去几年,乳制品企业频频暴雷,消费者心理就出现了一个微妙的转变,贵的应该就是好的。利用这个心理,国产婴幼儿奶粉开始争相涨价,结果反而越卖越好,直接让卖奶粉的飞鹤、合生元毛利接近70%。除了奶粉,高端液态奶、酸奶也一样,奶业专家王丁棉曾举例说:特某苏的利润就高达惊人的100%-150%。到这里,营销创新似乎成了某些乳制品企业的核心科技。</p><p>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是允许使用复原乳作为生产常温奶、酸奶的原料的。其实早在2003年,王丁棉就揭露了国内某些乳制品企业就开始利用“复原乳”制造常温奶,王丁棉算了一笔账:国外进口奶粉到岸价格是1.5万元/吨,1吨奶粉可以还原成8吨液态奶,8吨鲜奶价值2.5万元,所以每使用1吨奶粉,就可节约成本1万元。但是,消费者并不知情,因为包装上面赫然写的是“纯牛奶”。到2005年,国家标准才强制要求使用复原乳的产品必须标准“复原乳”字样。自2013年开始,中国陆续与新西兰、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签订乳制品关税减免协定,进口的“大包粉”到岸价格比国产奶粉要便宜1万元/吨。最大受益者的常温乳制品厂,然而,很多大型牧场开始连年亏损,那些不惜降低标准也要保护的散户奶农,也不得不开始倒奶杀牛,退出奶牛养殖行业。</p><p>目前,常温奶占据了国内液态奶市场的80%以上,而巴氏杀菌奶市场份额不足20%,这个情况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巴氏奶是全球95%以上的国家牛奶消费的主导产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认为,常温奶在中国形成巨大市场份额有三个原因:一是乳业加工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具备大规模生产常温奶的能力;二是市场需求,中国中、小城市 和农村的乳品消费能力巨大,易于运输、保存时间长的常温奶更易于销售;三是中国奶源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而这些地区的奶源生产一般供大于求,需要将成品远销南方地区。</p><p>常温奶和巴氏奶各有各的优势,选择喝什么样的奶也因人而异,但是,人们对牛奶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心愿是一致的。作为中国曾经和现在的乳业执牛耳者,应该要承担起让中国人民喝上放心奶的责任,国情不能一直被当做借口,中国国情也在变化,外交部都开始回怼了,提高行业标准,做出让人放心的产品,是企业长期良好发展的基石,而不是区别对待、刻意压低行业标准,曾经枉顾人民健康的三鹿,已经凉凉很久了。</p><p>最后,理性的围观,合理的吃瓜,是推动公共事件良好发展的动力,还请各位小伙伴,多多转发,三连点赞。希望在网友的监督下,寒春和阳早半个多世纪前的心愿能早日达成,更加完善和严格的标准,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和保障。</p><p>参考资料:</p><p>[1] DK大神,一杯牛奶背后的暗战:劣奶是如何驱逐良奶的</p><p>[2] 大饭工作室,一头奶牛,一辈子能产多少奶?</p><p>[3] 世界灯火君,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p><p>[4] 饭统戴老板,中国奶粉往事</p><p>[5] 南方周末,乱象回溯:“调奶人”、“关系奶”和“傻子牛”</p><p>[6] 百度百科,中国乳制品污染事件</p><p>[7] 亲贝,王丁棉炮轰乳业新国标 消费者利益被忽略</p><p>
</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098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13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9,960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19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12评论 5 36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33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14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74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04评论 1 29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63评论 2 31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44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50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3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0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4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47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61评论 2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