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杨绛先生去世,已是下午。新闻_“著名翻译家杨绛先生于5.25日1时10分病逝,享年105岁”赫然醒目。心中一震。
网上有人就杨绛先生去世发消息,配发却是钱钟书先生的照片。很令人无语。先生一词并非男性专属,百度百科有很详细的多种解释。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有贡献,有较高学识与地位的女性皆可称为先生。它的含义既温文儒雅又肃敬端庄。此位网友只怕是根本不知杨绛其人,才闹出笑话。
对于杨绛先生,说来我也很惭愧,先前只知道她是钱钟书夫人,多才多识。但她的作品却从未读过。包括经常在网络书籍中一直被推荐的散文随笔《我们仨》。下午恶补了先生生平,对其一生单纯低调的生活方式,清醒坚定的精神立场,恬静平和的人生态度大体有了些了解。却不敢也不能对先生有任何一种评价。只有深怀仰慕。
“_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
“_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一颗高贵的灵魂从未因命运多舛而蒙尘,让人景仰,折服。人生如此,已经活成了传奇。”
各种形式与文字,以纪念感怀先生。而给我震憾与敬重最深的,是先生在唯一的女儿与相伴63年的丈夫相继去世之后,依旧坚定从容接受命动安排,接受孤独,忍受孤独,不被痛苦吞没,反而更加努力忘我的学习工作。先生自已说,“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的很自在。”这究竟是种怎样的自在情怀?
女儿钱媛1997年去世,丈夫钱钟书1998年去世。而后,87岁高龄的先生开始翻译苏格拉底的哲学著作《裴多》,她这样解释,“我特意找一件需要我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我的工作,逃避我的悲痛,因为悲痛是不能对抗的,只能逃避。”这种信念给了她孤单生活下去的勇气,使她感觉亲人并没有走远。93岁,先生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
读书,写字,锻炼身体。做自已喜欢的事,远离人间烟火。这是晚年的先生执着而清醒的生活方式。传奇到难以至信。不由想到自已。多少时候对生活感觉厌倦,松懈,每每觉得,生命已过四十余年,已经老了,无论身体还是思想。什么事也做不下去,做不动了。给自已懒惰消磨的理由。生命的长度可以有多长,无法预知也无从测量。承然生命的时限是一种无法摆脱的禁锢,我们无能为力。可为什么不能拓展生命的高度呢?难道只能像常日所见那些退休而年纪相比先生年轻许多的老人,搬个马扎坐在阳光下,看太阳一点一点一天一天落下去,只有等待日落?先生在如此高龄依旧精力充沛,做喜欢的事,整理钱钟书留下的手稿,利用来日无多的时光为“我们仨”多做点工作,多留下一份爱。而这一切,该是缘于对丈夫,对女儿绵绵不绝的深沉的爱吧。
而我们,该是少了一份坚持。一份给思想寻找一个更高点的坚持。总可以做些什么吧。先生离我们很远,思想还是学识都是,无从企及。但这并不阻碍自我修为自我提升自已改变生活方式,哪怕只是微小的一点点。心有所属,情有所系。
接下来,会怀着深深的敬重与怀念,读先生的《我们仨》,感知这份永恒的爱。企愿先生与亲人团聚,“我们仨,从此再无生离与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