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我们普遍在学龄前就开始背诵他们的诗歌,也有一些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在娘胎时就对孩子进行胎教,各种古诗齐上阵背诵,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唐代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诗歌。不过等到孩子一出世,父母照旧玩手机游戏,而用苍白无力的话语督促子女认真看书的家长比比皆是。
杜甫的一生走了很多地方,所谓见多识广,他的前半生是主动的见多,而后半生则是被动的识广,前半生来自官宦世家的杜甫外出游历数年,将书本的知识和亲身体验完美结合,早期所写的作品主要表现他的理想抱负和人生道路,后来他参加科举考试,考官并没有慧眼识珠将他选中,遗憾落第。这种打击在当时来看是很不幸的,现在想来也并非完全是坏事,因为如果杜甫当时真的连中三元,历史上很可能就多了一个叫杜甫的状元却少了这位诗圣。
考试而不中,在当时来看实在是不小的打击,从长远看牺牲杜甫一个人,而中国的诗歌文化因此更加璀璨。事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换个角度想,任何事都可能是好事。
杜甫是很传统的文化人,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而服皇帝,施展抱负,所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是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成败得失不受制于自己掌控,至于当世天子到底是尧舜还是桀纣这岂是诗人所能决定。比较不幸的是,当时杜甫就生活在了唐代由盛转衰的时代,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来漂泊到西南,在成都由严武的支持下,才在浣花溪畔建了这所杜甫草堂也称浣花溪草堂。杜甫在这里居住了三年多的时间,按照现代人们理解他生活并不如意,给人家做幕僚糊口,应酬于诸多大人物之间。
可是转念想来,杜甫生活真的有那么凄凉吗?无论如何,他家境不算差,世代为官,就算为人正直,受到排挤,毕竟也是公务员,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生活上一定比普通百姓要优越很多。杜拾遗也好,杜工部也罢,后缀都是官名,相信他并不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种人,可终究生活上温饱并不成问题,偶尔还能借酒消愁。有吃有喝,就算还没有达到现代的所谓财务自由,杜甫的阶层也属于当时金字塔上层的一类人。
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杜甫真如他自己所说生活那般穷苦,独善其身也是好的,怎奈穷还要兼济天下,心里落差一定很大,希望不能实现,所以才显得更加穷困了。
退一步说,假如杜甫真的梦想成真,当了大官,清官在当时官场真的能有所作为,真的能不受排挤?理想抱负能实现的概率仍然微乎其微。
他可以是伟大的诗人,但很难成为伟大的政治家,具有艺术家气质的人,搞艺术可以达到很高的高度,获得某一个领域的深度,大多要以牺牲广度为代价。杜甫写诗能力首屈一指,生活能力存在问题并不奇怪,多少天才都沉醉于精神世界而照顾不好自己的肉身,为后人带来丰厚文化的同时,自己一生凄凄惨惨本人也不以为意,天才注定是要经受磨难的。碰巧遇到有人赏识,被人照顾好生活的天才是天才中的幸运者,不幸的天才则寿命短促,如流星般划过夜空,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夜空。
相比较而言,我更欣赏李白的飞扬飘逸的气质,杜甫中年以后沉郁悲凉,现实固然不尽如人意,但又岂是对诗人如此,生活固然不如意,但若能够笑看,不如意又能构成多少影响。杜甫是羡慕李白的,李白比杜甫年长很多,但没有迹象表明李白也同样崇拜杜甫,李白那洒脱性格甚至对皇帝和身边的宠臣也敢于取笑,才流传出杨国忠捧砚,高力士脱靴的故事。李白不屑于为官,也不惧怕奸臣逆党,但是李白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
想得而又不可得才是最苦的。一个诗仙一个诗圣,神仙和圣人我是更加钟情于神仙。
写了这么多,和杜甫草堂好像都关系不大,在草堂,我买好门票跟着导游一路前行,除了刚进园时的三口古井据说是杜甫及邻居所用之在,其余所有的建筑都是后人为了纪念他而仿制。除了建筑,杜甫草堂更像是一个大花园,据说如今草堂面积300亩,都是历朝历代人为了纪念他陆续建成,当时杜甫所生活的草堂面积尚不足三亩。
草堂中看到有很多杜甫雕像,神态各异,高矮胖瘦无所谓,反正他们都叫杜甫,雕刻家把诗人塑造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样子。
可惜杜甫已经看不到如今草堂盛况,建筑工程可谓规模宏大,想来若不建造浩大工程,对不起几十块钱的门票价格不说,恐怕只一间草堂也容不下如织游人。
蒋介石麾下有位得力干将名叫胡宗南,大陆形容他为志大才疏,我想杜甫治国的才干,或许也可以用志大才疏来形容,当然,这并无碍于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
望着花园中迎着寒风盛开的花朵,突然有一丝疲惫,身体的疲劳导致精神的倦怠,走出草堂,浣花溪边看到碧绿的水面上映衬着天空中的飞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