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断剑裂冰
除夕晚上,不知道各位是否和我一样,每到一个时间点就疯狂摧残着手机,刷红包刷到手抽筋,摇一摇摇到胳膊疼,咻一咻咻到手心出汗。虽然最后连个敬业都没咻出来,有点儿小遗憾,但是,我把春晚看了一遍,发现绝不像网上吐槽的那样枯燥乏味,毫无看点。
(一)
第二天早上起来,习惯性地刷QQ空间,发现空间里好多人都转发了六小龄童在辽宁春晚的演出视频,还在热议这个话题。我仔细看了一遍,确实不错,科技特效跟六小龄童的表演衔接的天衣无缝,完美地把美猴王的神韵表现了出来。
但是对于这个事情,我不认为六小龄童没上央视春晚,会对央视春晚有那么大的影响。
要说经典,六小龄童确实属于经典,但是经典的东西多了去了,总不能都搬到春晚舞台吧。春晚本身就是一个迎新的舞台,而且时间长度那么固定,节目数量也不可能多到哪儿去,如果有更好更新的节目可以吸引观众,为什么还要用《西游记》的回忆来收获观众呢?经典永远是经典,但是不要把经典神化。理性判断好坏;盲从乱喷,无疑可耻。
(二)
看过春晚的童鞋们可能会发现,今年的央视春晚上,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风格的那种小品没有出现。他的那种风格的小品属于那种通俗易懂,接地气,以极其夸张的表现手法反映一种现象,或者反映一种农民大众的普遍心理。在现实中,他的小品里表演的情况很少出现,或者说只有特定的一群人会出现。虽然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过于虚假的东西会让人觉得很做作,就算演员们能把那种小品演的很好,一些观众还是不喜欢甚至说讨厌。
冯小刚曾经和赵本山有过论战。冯导认为,东北的那种依靠人的长相缺陷取乐观众的小品特别俗。在一档节目里,一对故意扮丑演小品的东北夫妇收获了大量观众的笑声,然而,冯导的脸色却极为不好,他评价说"你们的表演引起了我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舒服。"
今年辽宁春晚上有个小品《吃面》,里面演员有在小品界特别红的宋小宝。网上有的人说辽宁春晚能完爆央视春晚,在我看了这个小品后,我觉得如果央视春晚有这种节目的话,那央视春晚的前排观众席里面就绝不会有那么多上流人物。
先就事论事,对于小品《吃面》,我只想向那些看得津津有味的观众问一句,十几年前的东西再搬上来,真的那么有趣吗?
首先,我没有记错的话,小品演员陈佩斯曾经在春晚舞台上有过一个特别类似的小品。笑点也是一直演吃面,最后吃了好多,肚子饱的不行。那应该是十几年前的东西,当时的生活水平不高,所以确实会出现那种情况,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十几年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么多,因为那么点儿钱去吃霸王餐的人,我不认为会出现,我也不认为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整个小品中这个最大的笑点,也有抄袭的嫌疑。
其次,这个小品的另一大笑点也算是一个模仿。历年的央视春晚节目里,赵本山有个特别经典的系列小品《卖拐》,相信绝大部分人都看过的。内容演的是一个大忽悠把一个老实人给忽悠瘸了。而,今年辽宁春晚《吃面》这个小品,也是一个大忽悠把一家面馆的老实人都给忽悠了。可以说,仅仅是老坛子装新酒,虽有笑点,但并无新意可言。
辽宁春晚上那种二人转式的搞笑风格,可能会博得很多人的欢迎,尤其是受到农民百姓的欢迎,但是那些平常混迹上流社会的人不见得会喜欢吧?说不定也会像冯导那样,"引起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舒服"呢。
我写这篇文章,没有歧视任何人的意思,只是表达了一下我对央视春晚的态度和看法。央视春晚是让13亿人看的,那些不够大众、不能让绝大部分人看得舒服的东西,就不应该上,也没资格上。
另外,央春晚舞台,小品都是泪点与笑点齐飞的,生活本来就是痛并快乐着。依靠感动人来收获笑点,依靠让人心酸、笑中带泪的故事来传播正能量,这是肯定要给予认可和支持的。
不同的人看法都不一样,喜欢看什么类型的就去看,你喜欢的东西大众不一定喜欢,所以,你也无权要求央视春晚怎么怎么样。作为一个观众,你只要明白:无需抨击,雅俗同赏。这样,就行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