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微博关注的育儿博主转发了一条关于父母教育子女的小视频,看完之后百感交集,父母与子女之间到底怎么沟通才能达到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视频42秒左右,妈妈说出来这次争吵的原因,小女孩回到家心情不好,父母自认为自己好声好气的问她,孩子就开始哭,喊她伸出手板儿接受教训,孩子的态度比父母还要恶一点。
一个七八岁的小学生,在学校受了委屈,心情不好。回到家父母想要关心她,但方法不当,前一秒还想要问女儿为什么不开心的父母,下一秒就气的要孩子伸出手板儿接受教训。
在学校受到的委屈无处释放,回家以后矛盾激化,视频中的小女孩不停的大声强调,我想要自己静一静,那又怎样?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那又怎样?
小女孩已经向父母很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要求一个人静一静,希望父母给自己一个人静一静的时间和空间。
而父母仍然执着于强调女儿要认识到她的错误,认为女儿承认错误的态度不端正,挑战到了父母的权威。
在这个反抗权威与压制反抗的过程中,谁都不会是这场战争的赢家,输的既是父母,也是孩子。
大多数父母都想要一个听话乖巧,服从父母权威的孩子。可他们不知道视频中的小女孩有多么可贵的品质,即使在自己极度委屈、愤怒的情况下,还能够表达,自己想要静一静的诉求。
如果她的父母,在她第一次说要自己一个人静一静的时候,就告诉她,可以一个人静一静,等我们都冷静下来,再进行下一步的沟通,该多好?
有网友在那条微博下留言,小朋友知足吧,我要是跟你一样的话,早被我妈暴打一顿,一个巴掌呼上来了。
这样的观点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赞同,我们小时候,父母奉行的是棍棒教育,坚信孩子不听话,多半是皮痒,打一顿就好了。如果打一顿不解决问题,那么就再打一顿。
有人笑称,没有挨过揍的童年,不是完整的童年。
02
《请回答1988》中有一个场景,德善从学校回来之后,爸爸在半路等着她,爸爸主动向德善表达了歉意,并给德善买了一个生日蛋糕作为补偿。
这一段剧情,真的要为德善爸爸疯狂打call。
德善爸爸站在德善的角度去看自己,承认自己是个不完美的爸爸,德善爸爸真诚的向德善承认错误,在三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忽略了德善的感受;德善爸爸放下父母的权威架子,向德善解释,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希望能够取得女儿的谅解。
这说明亲子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共情”。
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回到上文提到的视频,小女孩在学校遇到的委屈,可能是被老师批评,可能是跟好朋友闹别扭,也许在成年人的眼里,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确是小女孩不能承受的痛苦。
女孩声嘶力竭的呐喊,在父母的眼里,更多的是对父母权威的挑衅。所以妈妈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说她态度不端正,问她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她所遭遇的问题,去认同她的感受,去体会她的心情,去理解她的想法。
如果父母工作了一天,身心疲惫,没有一个稳定的心态来面对孩子失控的情绪,那么,就给孩子一个静一静的时间跟空间,也给自己一个静一静的时间跟空间。
03
当我的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才有了另一个名字叫做“妈妈”,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才开始学着如何做一个妈妈。
在构建亲子关系的过程中,如何当好爸妈的道路上,我们也曾经摸爬滚打,走过弯路,还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摸索出那么一点点适合自己的经验教训。
我们的孩子不到三岁,无理取闹大哭大叫的时候,我需要半蹲在他面前,直视他的眼睛;语气要温柔,如果气得不行,也要保持语气淡定;面部表情一定要放松,小孩子超级敏感,超级会看脸色,伪装的神情可逃不脱他们的眼睛。
首先认可他的小情绪,要一边碎碎念:宝宝不开心,妈妈抱一抱,亲一亲宝宝。
一般生气时,会飞奔到你的怀抱;中等程度时,会别扭到不让人碰他,特别生气时,会又蹦又哭,嗷嗷叫。
这个时候,要耐心的等待,小孩子会一边哭一边偷偷观察你的神色,你越关注他就越来戏。你可以告诉他,如果不开心,你可以多哭一会,把坏情绪发泄掉,妈妈就在这里等你。
然后,要尊重他的想法,当你把孩子抱在怀里,等他情绪稳定的时候,再慢慢的给他讲道理。
如果他有明显的逆反心理,就不要再碎碎念他刚才犯的错误了。小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人家也是要面子的,好不啦?
小孩子的大脑是有开关的,当他想听想看想学的时候,这个开关就会打开,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他不想听不想看不想学的时候,他就会关掉这个开关。
大一点的孩子会用行动跟语言来表示反抗,把头埋进沙发,捂耳朵,语言表示抗议,不想听,要静静。
最后,我们要明确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的意志可以凌驾于孩子。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经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这世界上,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也没有人天生就会教育子女,在成为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父母与孩子相互认可,相互尊重,共同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