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大婚后,两宫太后还政于皇帝,皇帝开始亲政。
皇帝亲政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重修园明园,这算是皇帝掌权后烧的第一把火,可是这第一把火竟然没有烧起来,半路就熄灭了。圆明园修了个头,没有银钱支持,自然而然的半途而废了。圆明园停工,皇帝这把火没有烧起来,还弄上至自己,慈禧太后,下至大小臣工都是憋了一肚子的气。
皇帝下指修圆明园,为什么会没有人支持,而且最后弄的君臣不和,天怒人怨的?
1、私心
皇帝立皇后没有按照慈禧太后的心愿,立她相中的富察士为皇后,而是立了阿鲁特氏为后,这让慈禧太后伤透了心。于是皇帝大婚后,慈禧三不五时的找皇后的茬,阻止皇帝与皇后亲近,弄的六宫上下都知道这一对婆媳不和。
内务府的人为此想出了一个门道,一为巴结皇帝和慈禧太后,二为自己的生财之道,就开始动重修圆明园的这个大工程了。
内务府想要修圆明园,主要原因是重修圆明园是个十几二十年的大工程,只要这个工程开始了,那花钱就如流水,自己就像抱着一个金蛋一样,财源不断了。并且圆明园一旦修成了,升官换顶子那都是顺风顺水的事。
基于这两个原因,内务府的人都跃跃欲试,兴奋难眠。但是他们也知道在这个时候提起修圆明园,肯定会遭到军机大臣的反对,还有清议的责难,所以找上皇帝身边的太监悄悄向皇帝请旨。
皇帝由于立皇后之事与慈禧太后弄的关系较僵,正想找个事情缓和一下母子关心。如果重修了圆明园,孝敬了慈禧,慈禧又有了消遣的去处,有了事情,自然不会再盯着自己和皇后了,所以对重修圆明园非常上心。
重修圆明园,一是内务府的私心,二是皇帝自己的私心。并不是从国计民生,百姓疾苦之处考虑,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一旦开修圆园明,这就是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大工程,可是皇帝一不关心当时的民生艰苦,二不关心正在陕西打回乱的部队的军饷问题,却一味的以自己的想法要修圆明园。
这样的大工程,虽然以孝敬两宫太后为理由,但也算是明不正,言不顺的事情,在修建过程中受阻是可以想象的。
2、私欲
皇帝想重修圆明园,慈安太后这种不热衷政事的人一听都知道要花许多钱,顺理成章的都要问一问,钱从哪里来?
修圆明园,慈安太后一下子就能想到恭王和军机大臣肯定反对,恭王还可以商量,文祥是一定会反对的。
慈安太后都知道修园子的银钱是个问题,大臣反对也是一个问题,修不修的成就更是个问题了,从而想到又没有安生日子可过了,为此慈安太后还有点发愁。
可是慈禧听说皇帝准备修圆明园,立马便有喜色,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作为一个掌握政权十三年之久的慈禧,会想不到这些?可是她对这两个问题绝口不提,只是策划着该怎么修圆明园。
慈禧这种态度就很让人奇怪了,其实这一点不奇怪,慈禧有着自己的心思。
慈禧是一个权利欲、掌控欲非常强的女人,对于归还政权给儿子,成为闲闲的太后,一直很烦心。
现在皇帝要修圆明园,她一看就知道是一个修不起来的事情,可是她一声不吭,只一心扑在修圆明园的事情上,这让皇帝觉得这件事情做的对,从来没有夸过自己,很少给自己好脸色的皇额娘这次这么高兴,做儿子的一定要尽心孝顺。这个缺爱的皇帝在这时就下了决心,一定要把修园子的事情进行到底,就是与军机大臣对立也在所不惜,其实这正是慈禧想要的结果(自己有点邪恶了)。
其实这时,慈禧太后只要把当时的朝政分析给皇帝,让他明白这时不是修圆明园的好时机,打消皇帝的念头,就不会有后面的君臣不和的事情了。
慈禧太后这么做,有两个念头。
一个是哀家已经归政了,啥事不问。修园子是为了让哀家散心,那么其他事情,我就一概不问,只盼着圆子修起来,我好有个散心的地方。这样就让皇帝和军机大臣知道,我不干政,一切都让皇帝说了算,看起来是不干政,尊重皇帝,这只是要给大家这么一个印象罢了。
另一个是她要让皇帝碰个钉子,以显示自己的先见之明,让大臣们有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意识。那就是皇帝不干正事,不关心国计民生,只一心想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虽然大臣们不敢说出来)。皇帝做事只图自己喜好,一点不考虑客观现实,不是一个好皇帝(大臣们想想而已,绝不敢说,有的大臣连想都不敢想)。当大臣对皇帝不满的时候,自己再出来干政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也为她之前说皇帝看不懂奏折,不会处理朝政,前后照应。如果皇帝总是干这些不靠谱的事情,那么之后皇太后重新出山辅助皇帝,也就水成渠成了。
到那时,慈禧重新掌握朝政,重新掌握大权,随心所欲,第二个念头就算成功了。
3、现实
皇帝登基之后,长毛作乱,匪患不断,虽然经过十几年的辛苦努力,终于荡平了长毛和匪患,但是到处都烧,到处民生艰苦。
陕西,左宗棠还在平回乱,一年的军饷几百万都是向洋人借的。日本人居心叵测随时都有打仗的可能,那时军费从哪里来?
全国各处都处非常艰难的时刻,银钱有限,平回乱的军费一年三四百万都筹不出来,都要向洋人借款。这时修建圆明园,简直就是雪上加霜的事情,哪个愿意?
上至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知道个中缘由的,估计都得反对这件事情了,没有发言权的也要清议一番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有钱修园子,那真是奇了怪了。
4、泄劲
皇帝下旨要孝敬两宫太后,重修圆明园,这是至诚至孝的事情,谁也说不出一个“不”字。
从恭王这个军机大臣领头人物开始就不赞成修圆明园,但是皇帝兴致高昴,这是压不下去的事情。况且反对这件事情,又是得罪慈禧太后,虽然慈禧归政,但是十几年的垂帘,余威依然存在,大臣们不能不顾忌这一层。种种原因,不能明着反对,只是暗中不支持,慢慢泄了皇帝的那股劲,到时自然修不成了。
军机六部,无论户部,工部,还是吏部,哪个部门也不接这个烫手山芋,也不掺和这件事情,把让内务府自己折腾去。
从恭王这个军机大臣引头,只是捐了两万块,其他臣子你一万,我五千,他两千的,这么捐来捐去,也仅仅捐了十几万。这与修建圆明园需要的天文数字相比,连一根毛都不算。修圆明园,第一期就要修几千间房子,这十几万连一处都修不了,真正是杯水车薪。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军机大臣都不赞成,那其他人都是看军机眼色的,纷纷效尤,能躲则躲,不能躲随便捐一点钱了事。
京中官员是这个情形,外面那些封疆大吏也是手眼通天的主,京中啥情况那是清清楚楚,所以更是能推即推,根本不接这个茬。
虽然有皇帝明发的行文,要求两湖、两广、四川、浙江各省采办楠木、柏木等大木料。浙江的巡抚杨昌浚以浙江没有大木为由不给办;就连慈禧太后着力提拔的吴棠都以成材巨木罕见为由拒了此事,其他省份可想而已。
没有木料,没有银钱,想修圆明园,白天做个梦修了吧。
5、自己酿的苦果自己咽
就在这样的内阻外扰的情况下,圆明园实在无力继续修下去,只好停工。但是皇帝不肯就此罢休,把责任推在军机大臣身上,以既然当初不同意为何不反对为由,强词夺理,罢了几个官员的职,宝鋆本该升官也没有升,还差点掳了恭王的爵位,从而弄的君臣不和。
其实这件事也是皇帝自己做的冒失,顾前不顾后,以自己的身份压人,听信了内务府那一干子的想象之言,觉得肯定能行。结果自己年轻不更事,大臣虽然不能明面上反对,却总是对这个不着调的事情有着推拒之心,从而看轻皇帝,也要给他一个坑让他自己跳。
结果,皇帝真的是挖了一个坑,最后骑虎难下,也只能闭着眼晴咽下了自己酿的苦果,但是不甘心,要找一找大臣和帝师的麻烦,所以最后弄的天怒人怨的。
20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