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欢绍兴的人文气息、清雅民风,有人喜欢绍兴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匆匆数日,我们最爱老绍兴悠闲怡然的慢生活。
枕水之城
绍兴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由水而秀,藉水而名,比起杭州,更有小家碧玉的韵味。走在绍兴城内,不时可见乌篷船穿梭于水巷之中,听艄公脚踏船桨划过水面发出的哗哗声,看千年石板桥上驻足赏景的人们,才真切感受到已身在安静温婉的江南小城。
古村小住
此行主要活动地点位于会稽山脚的禹陵村,相传大禹的守陵人曾在此居住,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更替,家族渐渐繁茂成村,族姓姒。现如今姒姓族人早已迁走,古村落却被保留下来。村内翠竹、台门、飞檐、石径、水巷、拱桥相映成趣,完全是绍兴水乡的超浓缩版。孩子们白天在码头广场玩起老底子游戏:踢毽子、滚铁环、跳房子,夜晚搬上小竹椅到戏台前看越剧、评书、电影。这一桢桢属于我们童年的画面在眼前回放,心底竟涌起难以言表的幸福感。
有关鲁迅
鲁迅,绍兴人。他最广为人知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等文以绍兴水乡为背景,于是鲁迅故里成了热门景点,宣传语是“跟着课本游绍兴”。可四年级的小朋友只知鲁迅是作家,有关文章一篇没读过。为响应宣传语,找来一本《朝花夕拾.呐喊》合集。无奈小朋友觉得老先生的文字别扭拗口,只好母子共读。而这段当年语文老师要求背诵的段落,我基本还能背下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翰墨情结
学书法的孩子最应该到书法圣地兰亭走走。1600多年前,王羲之邀好友集聚兰亭,行修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并写下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当年的真迹早已无处寻,坊间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关于唐太宗骗取真迹的野史,据说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七世孙智永出家当和尚,将它传给弟子辩才。辩才将兰亭序藏于屋顶房梁上。酷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遍求兰亭真本不得,差人设计从辩才手中骗得真迹。之后,令人摹刻翻拓,赐给他的皇子近臣,最终真迹随唐太宗一同葬入昭陵。但蹊跷的是,多年后昭陵被盗,盗墓贼一一列出的宝物清单中并无兰亭序,因此很多人猜测兰亭序真迹藏在了武则天的陵墓乾陵中,乾陵是唯一未被盗也未开发的唐帝陵,迷一般的兰亭序真迹,迷一般的存在。说这么多,重点是要感谢唐爷爷(此处应有掌声),没有他老人家四处找人摩刻翻拓,兰亭序的内容我们不会知晓,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也无法流传下来。
王羲之喜欢白鹅,处处留心观察白鹅。兰亭序通篇20个“之”字,王羲之模仿白鹅的不同形态,分别写出20种不同字形的“之”字,小朋友如能临摹是再好不过了。
爱在沈园
沈园又称沈氏园,本和陆游没有任何关系。用现在的话说,只因和前妻唐琬离婚后重逢于此,感慨万千,写下叹往昔、伤别离的《钗头凤》。几经流转,唐琬也回了一阙悲情小词《钗头凤》,那个肝肠寸断,叫人不忍直视。后唐琬郁郁寡欢,早早便香消玉殒。此后,园子渐渐得名,越剧也有了题材。上一辈强拆婚姻的戏码天天上演,即便是陆游这样的硬汉型诗人,也有面对家人无奈妥协的时候,世人皆唏嘘。
不负美食
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有句旁白: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不可辜负美食。绍兴美食多不胜数,走街串巷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曾在一本旅游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水城绍兴是古越文化的发源地,从金戈铁马的春秋吴越,卧薪尝胆、隐忍负重地走来。江南四季丰盈的河水,滋生了绍兴水乡那些因水而秀美的风景、傍水而灿烂的文化、似水而柔韧的禀赋。确实,水墨绍兴,值得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