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一个什么《中国诗词大会》的武亦姝瞬间成为屏幕上的宠儿,有人冠以古之才女复生。电视我是不看的,顶多偶偶看看动画片,作为背景噪声,所以那个节目也就不甚了了,据说此女子才貌齐备,语惊四座,更兼从容自若,虽略有锋芒毕露,然却使人耳目一新,赞叹不已。
内心来说,笔者一直有背诵自东晋以来著名诗词的宏愿,无奈囿于生活窘迫之困扰,至今犹成奢望。此女子能够殚妙年于阳春白雪上,我辈之叹羡咨嗟亦是想当然尔。其记忆之出类拔萃、气质之鹤立鸡群、学习之佼佼于人,在今天算是一特立独行者,完我未完之夙愿,在此一点上,我很欣赏。
然而此女子尚算不得我心中才女标准,至少我所钦慕的只有原创派。原创者执文技之牛耳,开一代之风尚,获百世之美名。诸如班昭、蔡琰、卓文君、卫夫人以及薛涛、鱼玄机、李易安等人,不过如果仔细看这些才女,包括谢道韫,她们共同的经历基本上都是生活坎坷不平,因而集文学与思想于一体,感情细腻,内容丰富,这是背诵者永远难以企及的高度,也是原创者最大的乐趣。古人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正是此一写照,不过如果武姓女子聪颖异常,加上日后生活苦难的磨砺,或许能成一集大成者亦未可知。
古时常有女子能背诵几百首诗(男亦然),于登峰履川时恰到好处引用几句,不失风雅之谈,为骚人墨客所称颂。这大概是因为当时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潮流,突然一个标新立异者,虽无药石之论,也是幽谷中一缕清风。王熙凤掌荣府于一身,权焰熏天,惜在不识丙丁,时人也不以为意,这在今日全然无法想象。因而有二三女子能吟诗即被交口称誉,这跟民国时代女子能识字、长得漂亮、出生显赫而成才女如出一辙,皆因先前识字的人太少之缘故。
电子网络出现以前,书籍大致集中于图书馆或豪奢巨贾之家,一般人难有机会观览,染指更属黄粱美梦。如果有人过目成诵,腹有诗书百千卷,侃侃而谈,亦会被人目为才女而誉称一方,这是资源匮乏的缘故。东汉虽有造纸术,卷册也并未普及于大众,因为当时只能手抄书,价格动辄百十金。宋代以降有了活字印刷,书籍慢慢走入普通家庭,资源稍能均益于中人。自此以后,才女罕闻,亦属谲怪。想来书籍太多,杂音乱耳,反不如先前专注了。这跟研习书法有同工之处,古人千方百计所能索取之碑帖不过一二,于是一生揣摩、临写,虽不能成大家,也可小有所成,今人所购碑帖动辄百十千计,可惜终属涂鸦。
网络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抄袭,复制粘贴几乎瞬间完成。有人可以做到日作三千字而未读一句,于是文章的意义也就日渐其微,谁也不知道字自何源,作者早就“泯然众人矣”。于是乎,背诵这算不得创作的技艺反成了一大奇事,试想一下,真正的原创者有几人不是读书破万卷?可惜已被网络时代的抄袭给湮没。背诵最大的特点便是无法作假,对面坐一人,娓娓道来数千言,即使全是别人的话,你也得佩服一二,至少不是简单复制粘贴而来,这大约也是此女子受到追捧的根本原因。
追捧背书之现象,凸显出网络时代抄袭的蔚然成风,从软文到科研论文,几乎无一领域能够幸免。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到造假时代国民对于真实的追索,即便是没有原创,大家也不吝佩服。笔者一生所痛恨者莫过于抄袭作假,哪怕不及格也不愿意为此一卑劣事。
去年某日,一老同学打电话,意思是帮忙找个研究生捉刀职称英语。我的拒绝理由是如果被抓会坑了别人,这确实是一个原因,但根本的地方在于内心十分反感代考、替考的作假行为。别人又搬出他人曾被代考通过而未被查到,至今吃香的喝辣的,金钱收益称巨。当时很让我语塞,笔者虽不以为然,可是看到作假者嚣张跋扈、高官显爵,只能饮恨无奈了,今天的中国社会,小到一针一线,大到国事政策,无不充斥着假冒伪劣,触目惊心,可说是“一个都不能少”。
如果能以诵诗而成契机,使我们大家热爱阅读并且开始原创,这当然是值得拍手称快的好事,可惜抄袭者得利如果不能遏煞,那么此一风气将永远不会停止。政府推动诚信系统,基本上是在金钱上设立标准,这有点南辕北辙意味了,或者说事后诸葛亮。最根本的地方在于从小开始,从一字一句、每张考卷开始。人生如江河东流,转瞬即逝。若渴望死后能够不似蚊豸一般悄然无声,只能自己创作才有意义。伽利略的书也许没几个人会去看了,但谁不知道他、谁不佩服他呢?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