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是中秋节,在一个群里,兴起了中秋忆诗的活动:写出你能想到的带“月”的诗句,不能查阅。好像不难,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被人说了;继续想,“杨柳岸晓风残月”,又被占了;“带月荷锄归,依然没位……“海上生明月”,“我歌月徘徊”,“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都不得,以前见过的听过的都卡死在脑中,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
最后,由于离家在外的缘故吧,听着旅舍窗外秋雨霏霏想来晚也难见月,突然忆起“晓觉芳檐片月低,依稀乡国梦中迷”——中学背过的一首《题旅舍》。宅在家中,于是把大家写的都整理了一遍放在石墨,加上作者(有的不记得作者的就百度了一下),准备分享在群里。除去群里已有的,顺便也再补充了一些网上的,中午不小心就分享出去了……
度娘有的,需要我分享?脑子果真不够用了。但是趁此机会也重新了解了一遍李杜的诸多“月”诗和“秋思”,而我的思维一向跳跃,“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竟然联想到节律和宇宙——《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一篇《宝命全形论》,该篇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月始生,则血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还能由“春江花月夜”想到“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果真不能深思,那么美的夜,竟然被“涛声吼地”所破坏。这些节律,这些顺应自然的周期,在传统文化中被不断强化。却终究在现代社会中被打乱,比如熬夜,日夜颠倒。可是,真的好吗?
然很巧的是今年的获奖者是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给了这三位:杰弗理·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殊(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他们共同做了一件关于昼夜节律的事情,即深入钻研了我们的生物钟并发现其内在原理以及适应的节律,同时还列出了当生物节律与地球的旋转不同步时,所造成的影响。
研究发现:昼夜节律的紊乱,与内分泌代谢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严重的脑部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乃至肿瘤的发生发展都有关联。
杰弗理·霍尔教授研究的一个奇怪的经常早睡早起的家族。提出了“时钟基因”(周期基因),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基因会在相同的时间打开和关闭,以保持睡眠和饮食周期的均衡。
另一个极端就是睡不着觉的家族,研究逐渐发现,这些罕见病人的大脑下丘脑、杏仁核等区域存在着控制节律的基因突变或紊乱。我见过一个孩子,才两岁,三四天不睡觉,眼睛熬得红红的,即便很疲劳,也还是那样安静的呆着。
研究发现,由于熬夜缺乏睡眠,神经突触部分会被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吞噬。这些星形胶质细胞像是微型的吸尘器,当大脑连接变得衰弱和分裂的时候,就会开始清除神经突触细胞,从而减少了神经递质,导致大脑神经传导变慢、反射时间变长。所以熬夜将造成大脑开始吞噬自己。这是为什么长期熬夜会感觉大脑不敏,反应迟钝。
节律生活,道理我们都知道,流传了几千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直到现在,其具体作用机制乃至影响,才逐渐被科学家证实。
那么,生物钟已经乱了,是不是就没救了?
Nooo~~不要小看了人体奇妙的自我调节功能。
“长途旅行会出现时差,对时差的调整就是人体的一种自我调节,比如在飞机上,会通过调整饮食供应时间来帮助你调节时差——本该是平时睡觉的时间,却给你来一份正点的正餐。”
强大的人类!“良好的睡眠习惯或有规律地吃饭,会对人体的生物钟起一个重新设定的作用。”其中一名研究人员说——他们也曾经熬夜研究熬夜的坏处。
有一个关于大珠慧海禅师的寓言故事。
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吗?”
禅师回答说:“用功。”
问:“如何用功?”
禅师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问:“一切人都是这样,跟大师您用功一样吗?”
禅师回答:“不同。”
问:“怎么不同?”
禅师答道:“他吃饭时 不肯吃饭 ,百种需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律师至此无话可说。
最后,该睡觉时你熬夜了吗?有时候熬夜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仅违背自然节律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生物节律。如果你只是偶尔晚睡,倒是不用太担心。愿我们都尽量顺应自然节律,远离熬夜的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