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一度陷入心情低落的漩涡不能自拔,自卑又难过,觉得自己这么多年下来,一事无成,谁都不如,懊丧到不能自已。这让人非常郁闷,我深知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所以,在快要钻牛角尖的时候,我不断告诉自己:不要拿自己的缺点去和别人的优点比,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有的,别人不一定有!我一一列出自己的优点,心情慢慢平复下来。
我很庆幸我走出了情绪的低谷,重新快乐起来。对于大人来说,有些情绪可以自己慢慢调整,但对于孩子来说,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这么棒,我怎么办》一书中的小女孩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小女孩生在一个马戏世家,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很棒。哥哥可以同时抛接五十个小球,叔叔可以从帽子里变出小兔子,姑姑是个优秀的驯马师,奶奶是占卜师……和这些家人相比,小女孩显然还差一大截。她沮丧地哭了,跪在地上,不知所措。
小女孩真的一无是处吗?不是的。她只是陷在自卑和比较的迷雾中走不出来。这时候,妈妈适时地出现了。她鼓励小女孩:“但是你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快乐呀。为什么不试试扮演小丑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小女孩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处,那就是可以让大家开心。这是别人没有的本领。一个马戏团因为有了小丑的加入变得更加活泼、有趣了!
全文用对比的方式渲染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认识自我的艰难历程。从正文第三页开始到倒数第五页,都是小女孩和家人的对比。
文字和句式的对比。左边的跨页是,“我的家人某某是做什么的,有什么本领”,对应右边的跨页是“而我,却哪样都做不好”。家人本领超凡,小女孩却连基本的要领都掌握不了,家人的头衔越大,本领越强,把小女孩衬托得越加黯淡无光。“而我”两个字单独成词,和“却”连用,那种转折出来的失望意味更浓。好几个家人对比下来,句式基本相同,却在相同中有变化,让人更体会到小女孩对自己的不满意。
人物神情的对比。左边的跨页中,人物神情轻松愉快,把表演视为享受。而在右边的跨页中,小女孩的神情要么紧张,要么费力,要么痛苦,总之,这些别人擅长的技能,她做起来却费力不讨好,怎么也达不到家人的水平。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样子让我们也为她捏把汗。这种努力真的值得吗?我们为什么非要学别人呢?
在整本书中,作者没有讲一句大道理,即使是妈妈,也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给出一个建议:为什么不试试扮演小丑呢?前面的对比让我们体会到了小女孩的内心冲突,妈妈的建议让我们看到了事情的转机。是啊,我就是我,为什么去学自己并不擅长的呢?至此,小女孩心结打开,豁然开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读者也水到渠成地领悟了故事的内涵。
书中用版画的形式刻画出了马戏团的一家,颜色不像一般的图画书那么绚丽。但和别的书不同的是,这本书中各个家人的本领部分,都是用虚线画成的。一开始我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才注意到书籍蝴蝶页中的那张黑色条纹胶片。把条纹竖过来(即胶片上的字正过来),左右移动,你会惊讶地发现,马戏团中的人真的在表演哪!小兔子啦,彩条啦,都动起来啦!这种动手带来的效果顿时让阅读变得有趣起来。
亲子阅读的时候,先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把胶片交给孩子,告诉他(她):“书中真的有马戏表演哟!”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胶片和图画在一起产生的惊喜效果吧!探索发现也是亲子阅读的一部分哟。
把书翻到最后一页,你发现了什么?小女孩是扮演了小丑,但她的本领仅仅是小丑吗?把胶片放到小女孩的位置,左右移动,你看出什么了吗?哈哈,小女孩用两个帽子同时抛接的是胡萝卜,而且练得非常顺畅了。再看看她的头上,她戴的可不是普普通通的小丑的帽子,而是喇叭!还有,还有,她可是站在球上哟!也就是说,她头顶着喇叭,一边抛接胡萝卜,一边平衡着球!这是不是说,有了自信心,连平时练不好的技能也可以轻松驾驭了呢?这个小丑可真厉害啊!小女孩再也不是那个事事不如人的小女孩了!她是一个与众不同,非常棒的小丑!
找到自己的优点,真是自信心爆棚啊!是的,你很棒,但我也不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