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馨香
山坳里的清风吹拂,从初春吹到仲夏,吹到艾草长得鲜嫩、高挺、茂盛的时候,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就到了。“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午”之端有初始之意,亦有正、直,为人正直、正派之意。一如这清风吹拂,泉水滋润下旺盛生长的直挺的艾草,散发出阵阵清新醒神的馨香,开启人们趋正辟邪的美好愿望。
县城的端午节是少不了拔艾草、插艾草的活动。端午节这一天大清早,天还未透亮,城里的很多人就会揉着惺忪睡眼直奔隰县的佛教圣地小西天。并不是去烧香拜佛,而是去用泉水洗眼睛、拔艾草。在小西天脚下的西北面有一条细长的沟壑,一条小溪从沟壑中蜿蜒流出,听老人说沟的深处有一个泉眼,潺潺流淌的溪水,就是源自那里。泉水清澈甘甜,四季长流,从不曾干涸。有人说,因为泉眼依傍着小西天,有了佛祖的庇佑,方得长年不枯,甘冽纯净。附近居住的人们经常会拿着大壶、小瓶来这里接泉水,更有甚者一日三餐所用之水都取自这里。沟壑两边有土山坡,坡上长满了嫩绿的,端正的艾草。以前每年端午节的早晨,县城的人们就会蜂拥而至这里,接泉水、洗眼睛、拔艾草。三人一伙,五人一群,有的搀扶着父母,有的挈妇将雏,有的呼朋唤友,络绎不绝,好不热闹。据说,在端午节这一天,用泉水洗过的眼睛会更健康清亮,能明辨是非,可洞察秋毫。人们都希望用这清凉的泉水清洗眼睛,都愿那一双眼睛永远清澈明朗。尤其是满怀着希冀,弯下腰亲手掬起一捧泉水,用心去清洗孩子们黑亮的眼睛时,那一刻,心中升腾起一股如接受观音菩萨弹洒圣水时的神圣、虔诚。
了却第一桩心事之后,怀揣着另一个愿望,入沟寻找艾草。沟狭长幽深,左右两边都是山,山上都长满了各种杂草、树木。溪水旁有一些历经多年风雨的柳树,这些柳树体态虽不再婀娜多姿,但在炎炎夏日,他们的高大,繁茂,为前来爬山的人们遮挡住了当头烈日,为人们提供了一路的阴凉,甚是得人们喜爱。因了泉水,因了柳树,因了这深沟,每到盛夏城里酷暑难耐之时,人们总会结伴而行,步入这沟中,走走停停,说说笑笑,尽情享受这难得的清凉。不仅如此,沟里的左右山坡上还多长有古往今来能为人们驱邪避祸,祛毒驱蚊的艾草。所以,到了端午节,人们为了内心最朴素的愿望大都会举家来到沟里,虔诚地拔艾草,多则一捆,少则一把。来的人多了,艾草也几乎要被拔光了。早来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很快就拔了一大把了;来的迟的,就得一直往沟里走,就需要东张西望,仔细在山坡上寻觅,不过一般不会空手而归,只要你不放弃,总能觅得一些静静等待你的艾草,总会有机会亲自将新出炉的艾草放到鼻孔下轻嗅那淡淡的艾草香。
我们常常就属于那迟来的。一直沿着沟中似有似无的小路,深入,再深入。终于,在山沟的最深处的半山坡发现了几颗孤零零的艾草,和它们周围新留下的脚印。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的兴奋,小心翼翼地拔了起来,如获至宝般地捧着,仿佛久处困境的人拨云见日,好像久病卧床的人得到了灵丹妙药。身心的疲惫在这淡淡的艾草清香中渐渐舒缓了。
清洗眼镜、拔艾草的传统活动结束后,兴尽往回返,打开家门,香甜的粽子的馨香扑鼻而来。已经煮熟后又闷了一夜的粽子不冷不热,揭开锅即可食用了。将艾草捆扎好挂在门外的把手上,就开始洗手剥粽子了。剥开层层绿色的粽叶,一个棱角分明的、白米中露着红枣的粽子就出现在了眼前。在清新的粽叶香中,吃着香甜软糯的粽子,很自然地想到了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而其中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为深广。唐代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爱国诗人的屈原可谓“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在他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廉洁”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屈原再次表明自己坚守廉洁正直品质的决心。即使后来遭奸邪小人谗言诋毁,亦不改其志。因为在屈子的心中“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即保持清白节操,为正直的信仰而死也在所不惜,这正是被古代圣贤所看重推许的,也是忠诚正直的屈原为之殒身不恤的。当得知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我们的三闾大夫披发行吟于泽畔,最终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物。屈原的故乡,至今流传着一首《粽子歌》。歌中唱道:“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歌词看似描述粽子,实则暗喻屈原的廉洁形象。今天,当我们轻声吟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时候,脑海中出现的是即使被疏远也依然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屈原;当我们朗声高诵“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时候,眼前仿佛看到了出淤泥而不染一尘的屈原;当我们沉声低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时候,耳边犹如传来了忧国忧民、容颜憔悴的屈原的一声长叹。是啊,我们的三闾大夫深深地爱着他的楚国,爱着楚国的子民,眼看着楚君亲小人、远贤臣,眼看着上官大夫,子兰之徒诬言祸主,为害国家、人民,却无计可施,只能痛心不已,仰天长叹。斯人虽逝,但其爱国精神、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清廉高洁的形象,早已随着他发自肺腑的句句文辞深入人心。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对屈原称誉:“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的确,屈原与其笔下的“香草美人”别无二致,志行高洁,超凡脱俗。司马迁还有对屈原的更高评价:“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竟将屈原与日月相提并论。毫不夸张的说,“清廉高洁”可谓屈大夫一生的真实写照。其身正、志洁、行廉,真正配得上“端午节”之“端”字三重含义的合解,正道直行的起始之人。
如今,端午节的馨香依然弥漫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传统,也是先人赠于我们的宝贵财富。无论是艾草有益身心的气味,还是粽叶那清香绵长让人回味的味道,抑或粽子那清甜柔软让人口齿留香的香气,这汩汩不绝的馨香总会岁岁年年萦绕在人们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