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一个微信公号上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忘记了,大致内容是,在一个人20岁到30岁时,居住的环境很重要,因为年轻时的生活环境,会决定人一生的品位。
我觉得写这篇文章的家伙,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踏踏实实地扯淡。
所以,今天我推荐一本海明威的书给大家:《流动的飨宴》。
这是海明威最后一本书,在1960年的秋天完工,一年后,海明威开枪自杀。
这本书是个散文集,也算是个小回忆录,叙述了海明威在1921年—1925年间,和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在巴黎生活的情形。
海明威生于1899年,初去巴黎时,是22岁。
当时,海明威的身份是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外派记者,负责采访希腊和土耳其的战事。
在巴黎的日子里,海明威经常去咖啡馆写作,他的上衣口袋里装着一枝铅笔和一个转动削笔刀,手里则拿着几页白纸。
他叫来一杯咖啡,一边慢慢喝着,一边写东西,偶尔也会喝加了苏打水的威士忌——巴黎的咖啡馆也提供酒。
如同正常上班一样,早餐过后,海明威便来到咖啡馆写作,午饭时就回家。下午的时光,他会和妻子一起去河畔散步或者去图书馆看书。
巴黎有很多图书馆,管理员也熟识了海明威。当时,海明威很穷,没有足够的钱垫付借书的押金,管理员则告诉他,他可以任意借,而无需支付太多的押金。
这让海明威欣喜若狂,各种书籍读了个饱。
在巴黎,他还遇到了英国作家乔伊斯(乔伊斯写的《尤利西斯》一直是现代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海明威第一次见他时,乔伊斯一家正在一间餐馆用餐,海明威透过餐馆的落地窗看到了他,年轻的海明威心怀崇敬,十分仰慕,后来,他和乔伊斯也成了朋友。
在巴黎,海明威遇到了人生中的一位女导师——斯坦因小姐,她常会邀请海明威和他的妻子一起去她的公寓小坐,对于海明威的文章,斯坦因小姐也给予了肯定和指点。
另外,海明威在巴黎还结识了不少当时有名的画家和作家,但对于他们的画作和文作,海明威没有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到见解。他常常直言不讳,表现出自己强烈的爱憎态度。
当然,在巴黎,海明威遇到了另一个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
菲茨杰拉德比海明威大三岁,因为出版《了不起的盖茨比》而蜚声文坛。菲茨杰拉德很欣赏海明威,经常对他的作品做出中肯的评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以后,菲茨杰拉德的才华似乎耗费殆尽,之后出版的小说反响平平,他则将更多时间花费到了对海明威小说的指点上。
在《流动的飨宴》这本短篇集子里,海明威用了三篇文章来写和菲茨杰拉德的交往过程,可见二人感情有多深。当然,后来两人关系破裂,是后话了。
海明威这么描述在巴黎的生活:
“假如在你年轻的时候,有幸在巴黎生活过,那么在你此后的生涯里,不管你走到哪里,巴黎都会与你同在,因为她是一席流动的飨宴。”
巴黎这场繁华的盛宴,是海明威重要的精神食粮,也是在这里,他写出了第一部长篇反战小说《太阳照常升起》。
海明威在巴黎开阔了眼界,遇到了各类大咖,这是他最大的收获。
海明威一生去过很多地方,古巴、非洲、加拿大、欧洲……他的经历也复杂,海明威做过记者、当过兵,还做过克格勃间谍。
所以,我想用下面的话来反驳那篇鸡汤文。
人的一生,住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的生命中,都遇到过哪些人,他们又给了你怎样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又是怎样改变着你的生活。
这个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