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到家,朋友邀请去附近的酒店吃饭,几杯酒下肚话题自然就离不开“钱”,虽说几个大男人在一起就谈钱显得俗气,可只有钱这东西才有这个魔力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相比几年前谈论什么战争,足球和旅游,谈“钱”也更加务实和现实。
谈“钱”自然离不开职业,说职业自然会说收入,说收入会影响情绪,所以谈收入被另外一种更低调委婉的方式的代替,那就是谈自己“中产阶层”还有多少距离,这样也就有效的避免因收入差距大而出现的冷场现象,即有面子也能无碍的交流下去。
“中产阶层”这个名称进入中国已经很多年了,而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还是在《富爸爸,穷爸爸 》这本书里。可以这么说,随着社会发展和职业变化我的收入的确相比以前在体制内要高很多,而距离“中产阶层”还有一段距离,如果用以前的收入来谈论“中产阶层”或许在知道你的人眼里是很可笑的事情,但现在虽然还有距离但毕竟进步到可以谈论这个话题的地步了。
我的职业奠定了我接触到的人大多都是“中产阶层”,光鲜上的外表,不菲的车价,高档小区,子女均在私立学校就读,一年全家海外旅游若干,这些人在外人眼里是不择不扣的成功人士,其实要是和这些接触多了,你才发现这些人生活的焦虑和对未来深深的恐惧感,顶着成功人士的光环却时刻为生计发愁内心的扭曲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还要拼命维持这个虚假的形象就是眼下一些“中产阶层”最真实的写照。
说“中产阶层”就先要清楚“中产阶层”的标准,在知乎中,有人经过对比提出一个简单的标准,
在中国,月收入5K-31K,年收入6万-37.2万属于中产阶级!
月收入低于5K、年收入低于6万不属于中产阶级;月收入高于3.1万、年收入高于37.2万不属于中产阶级,属于高收入阶级!
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属于中产阶层,要知道这里说的年收入6万-37.2万是税后收入,不含什么五险一金之内的。当然,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上面说的公式在经济发达地区是很轻易实现的,就是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国企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都能达到这个标准,难怪有些媒体会乐观的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会有4亿“中产阶层”,而那时候中国的收入结构将会出现腰鼓形的形状,即最富有和贫困的中国家庭不到人口20%,而中间有60%的中国家庭都在“中产阶层”这个行列里。
持上述观点的人一定是“中产阶层”了,可别忘记了中国社会还是一个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悬殊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哪里,我们只能是和自己前几年的生活水平相比,离心目中的“中产阶层”还有相当距离。
这里引用下权威部门的结论“国家统计局25日在《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金红解读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数据》一文中指出,不同收入群体是按调查对象收入水平划分的。低收入群体是指调查对象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是指调查对象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群体;较高收入群体是指调查对象月收入在5000-10000元的群体;高收入群体是指调查对象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群体。”
其实这个调查数据还是真实可靠的,毕竟是官方权威机构的报告,说的直白一些,在中国要是月收入超过5000元,那么即可以自豪的宣称自己收入超过80%的人的收入。
这也难怪很多人的梦想就是成为“中产阶层”,既然自己没有成为富豪的命和能力,那么就退而求其次的成为“中产阶层”,主要自己努力一把,成为“中产阶层”些希望还是很大的。对这样想法的人我只能祝福他早日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
01)中产阶层不是社会底层理解的那么美好。
每一次的时代变革或者科技的革命,都会带来一次的财富的在分配和阶层的重新划分,要是说现在以互联网科技为契机带动是对整个社会行业重新梳理,那么生于上世纪末的年轻人很有优势来获取。
中产阶层的日子也很焦虑,往上进一步成为富人的机会和社会底层成为他们一样的困难。而稍不注意成为社会底层的可能性却很容易,中产阶层就像一部在高速路上行驶的汽车,随时有抛瞄的危险。
社会底层眼里只有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却不知道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可以说这个社会没有谁是随便成功的。
我的朋友杨,独子,在国企工作,是个小小的质检部部长,可家里还有一个加工厂,养了20几个工人,让他退休的老父亲每天帮他打理厂子。
去年夏天,他禁不住老婆忽悠在市里最好的小学外面买了学区房,本来不需要买的可为了女儿能受更好的教育,他把自己的原住房卖了近80万,一家三口搬回父母那50多平米的小房子住,又在银行贷款加上那80万拿到学区房的钥匙,这样下来,一个月光给银行还贷款就要8000元,20年还清。这样一来生活压力够大的,要是不买学区房这个朋友一月除去给工人的开支能挣12000左右,一年下来也能挣个20万左右,应该属于“中产阶层”了,可被老婆一忽悠,这下就彻底成为房奴了。
很令他不高兴的是,自从买了学区房,他老婆的虚荣心也是与日俱增,原本是不上班在家带孩子,现在孩子上学了,他老婆经不住闺蜜忽悠,办瑜伽卡,美容卡,购物等,把他搞得焦头烂额的。为了给工人发工资和垫资经营,他又把学区房做抵押像银行贷款。为此,两口子吵过闹过,差点就离婚。
中产阶层就这样,一边骂着房地产商黑心,一边小心经营着自己公司,同时还要处理本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甘心自己的生活被绑架还忙不停的购房。
中产阶层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中,房价是第一位,其次是食品安全和通货膨胀,看到这三点,我们不禁感叹中产阶层的生活,名义上是中产,其实也就解决了温饱,想过的有质量些,才发现自己追求的食品安全,清洁的空气和舒服的住房那样都不是容易的。可悲的是,抛开住房这个刚性条件,在食品安全和空气质量方面对生活的要求和社会底层的人的生活又有什么区别呢?要是一个社会连一个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都不能给他的社会成员提供,那很高级的精神需求不是更难实现了。
所以,对“中产阶层”来说,上一步很难,向下走是他们往往不敢想的,好不容易实现的生活品质要是在回去那绝对就是一个巨大的失败。
02)中产阶层的职场面临三明治般的考验
中产阶层大多人到中年,职场上升的空间有限,而职场新人每年都在加入,且一个比一个学历高,正虎视眈眈的盯着这些所谓职场中年大叔们。
论年龄,中产阶层没有优势;论学问,现在的新人不是“985毕业”就是有留学背景的,从哪个方面看中产阶层都是职场中的夹生饭,上面有能力超强的领导层,后面有那些时刻会替换自己的年轻人,焦虑的是,自己的收入并没有随着工作强度和压力而增加,而加班成为习惯的前提下是日益担心的被置换状态,导致出在职场的危机感。
中产阶层在职场上想的最多的就是被置换,而为了应对这个置换做的种种努力也成为他们私下讨论最多的话题,跳槽和充电。跳槽是为获得很好的收入所做的选择,同时也可有效延迟这种焦虑感。而充电也是无奈之举,不是后有追兵才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也不看看自己的年龄还充电,这些话题也成为职场上的冷幽默,除了调侃自己外就是告诉别人自己在充电,至于到底是否在充电只有他自己知道。
现在是知识付费时代,和职场小鲜肉相比,这些中产阶层自然不像小鲜肉们还处于知识的惯性区,但为了职场上可伶的上升空间,不得不拿起书本来,因为他们知道,职场焦虑最后会被知识焦虑无情的代替,与其被知识焦虑代替,不如现在就拿起书本来,趁着自己好歹也受过高等教育的熏陶,在重新找回当年的感觉岂不更好?
职场上永远都是僧多粥少,一个职位空缺立刻有很多双眼睛在注视着这个职位,中产阶层即盯着别人的位置,又时刻担心自己的位置被人代替。不上升就出局这是职场永恒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