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快乐很简单。一把石子,几块羊骨,一根橡皮筋,或者一个沙包,一只鸡毛毽子,还有那根碳棒,和一块边缘被打磨得光滑细腻的小石块。
一把碎石子,可以在手指上飞舞。几个小伙伴席地而坐,拿出精心捡来的漂亮的小石子,五个一组,开始抓石子。
第一关是将四个小石子随意在地上散开,手中留一个,抛到空中,趁小石子在空中飞舞的时间,捡拾地上的小石子,捡起一颗后接住空中掉下来的石子。如此反复,直到地上的四个石子全部被捡起。
第二关和第一关基本一样,只是要地上的石子一次捡起两个来,这样两次就可以抓完地上的石子。
以上两关都不难,只要判断准确,一般都会顺利完成,进入下一关。
第三关增加了难度,要先抛起一个石子,趁机将地上的四个石子分成两组,一组三个,另一组一个,然后接住空中掉下来的石子。
接着再抛出一个石子,趁机捡起一个石子,把捡起的石子放到三个石子之上,构成三足鼎立之状,再接住空中的石子。
最后再抛开手中的石子,翻手将食指和无名指搭在中指之上,使手背部分形成一个可以接住石子的平面,小心接住空中的石子,然后给躺在手背上的石子用力,打散地上的三足鼎立,最后再抛起石子,全部抓起地上的石子。
如果顺利过了三关,那么就可再增加难度,进行下一轮游戏。
有的小伙伴协调能力不是很好,顾了地上的石子,就顾不上空中的石子,常常是地上的还没捡起来,空中的就已经掉了下来。
要顺利完成三关进入下一轮游戏,常常需要半学期到一学期的训练才可以。
羊骨,我们叫噶啦,是羊后腿肘关节部分的一块小骨头。长得很稀奇,一面像猪鼻子,一面像人耳朵,一面光光的像肚子,一面又长一小窝,像肚脐眼。
要是家里有羊肉吃,我们的眼睛只盯着那块小羊骨。收集起来后,刮净上面的筋和肉,洗干净了,然后在四面染上不同的颜色,带到学校去和小伙伴们玩。
一个沙包和一个噶啦,就可以开玩。方法是把沙包抛到空中,趁机把地上的噶啦翻到鼻子向上,然后接住沙包,如此反复,直到把噶啦的四个面都翻一遍朝上的机会,最后抛起沙包一次,抓起噶啦接住沙包。
玩噶啦的最高境界是,将散在地上的十多个噶啦一次翻到同一个面朝上。这需要敏捷的速度和准确的判断。
我玩到最多的时候只有把四个噶啦一次同时一个面向上。再多了就顾不了空中落下的沙包了。
有个小伙伴特别敏捷,抛一次沙包可以翻十个噶啦,且可以做到让它们同一个面向上。我悄悄练了很长时间,最终没能胜过她。
橡皮筋是女孩子书包里的必备品。家庭条件好的是在商店里买的松紧带,漂亮且上档次。家庭条件不好的,如我,就把父母废了的架子车的内胎剪成一厘米宽的长条带在书包里。
一般有四个小伙伴,就可跳皮筋。两个人一组,分成两组。皮筋的两头对接,两个人钻在里面,把皮筋撑起来,形成一个长方形。
先是从脚踝开始,另一组两个人变着花样跳。先双脚跳进长方形,然后跳起来骑到长方形长,再跳进去,最后跳出来。整个过程以不踩着皮筋为赢。
最高的级别是撑到两个人的脖子上。皮筋的高度增加了,长方形的宽度变小了,跳得人的难度也加大了。一般情况下,很少有小伙伴晋级到脖子的高度。
橡皮筋还有另一种玩法。可以六个人一起玩。其中三个小伙伴把皮筋撑开成三角形,三个小伙伴就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另外三个小伙伴各站一条边,开始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一边用脚勾住皮筋,开始跳,一边只勾一次。右脚勾住,左脚紧跟着跳进去,在左脚进去的同时,右脚又跳出来,随后左脚也跳出来,绕过顶点,用同样的方法去跳下一个边。
决胜的法则是一边跳,一边读儿歌: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如此重复着,直到数到八八八五六,八八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
这中间,要是谁数错,或者踩了皮筋就算输。输了的,就去撑皮筋,换原来撑皮筋的开始挑战晋级。
如果有小伙伴跳得好,一个课间,撑皮筋的一组就没有机会跳一次,那将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呢。
那时候,下课后一窝蜂似地冲出教室,在校院里抢占地皮用碳棒写作业,也是一大快乐。老师背着手,在校园里这么一走,就算是把作业检查完了。我们快乐,老师也一定很开心。
那时候的时光很慢,那时候的快乐很简单。跳房子,打沙包,滚铁环,打雷球,踢毽子,仿佛永远都有玩不够的游戏,永远都有玩不够的快乐。
今天六一,中午有小朋友一起吃饭,当我祝福一句六一节快乐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我一点也不快乐!一桌子人吃饭,我被怼得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
现在的孩子个个都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条件优越到要星星父母不敢给月亮,他们为什就没有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