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使用python实现RSA加密解密
一、非对称加密算法
1、乙方生成两把密钥(公钥和私钥)。公钥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私钥则是保密的。
2、甲方获取乙方的公钥,然后用它对信息加密。
3、乙方得到加密后的信息,用私钥解密。
二、RSA算法
1977年,三位数学家Rivest、Shamir 和 Adleman 设计了一种算法,可以实现非对称加密。这种算法用他们三个人的名字命名,叫做RSA算法。从那时直到现在,RSA算法一直是最广为使用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就有RSA算法。
这种算法非常可靠,密钥越长,它就越难破解。根据已经披露的文献,目前被破解的最长RSA密钥是768个二进制位。也就是说,长度超过768位的密钥,还无法破解(至少没人公开宣布)。因此可以认为,1024位的RSA密钥基本安全,2048位的密钥极其安全。
三、数学基础
1、互质关系
如果两个正整数,除了1以外,没有其他公因子,我们就称这两个数是互质关系(coprime)。比如,15和32没有公因子,所以它们是互质关系。这说明,不是质数也可以构成互质关系。
关于互质关系,不难得到以下结论:
1.任意两个质数构成互质关系,比如13和61。
2.一个数是质数,另一个数只要不是前者的倍数,两者就构成互质关系,比如3和10。
3.如果两个数之中,较大的那个数是质数,则两者构成互质关系,比如97和57。
4. 1和任意一个自然数是都是互质关系,比如1和99。
5. p是大于1的整数,则p和p-1构成互质关系,比如57和56。
6. p是大于1的奇数,则p和p-2构成互质关系,比如17和15。
2、欧拉函数
请思考以下问题:
任意给定正整数n,请问在小于等于n的正整数之中,有多少个与n构成互质关系?(比如,在1到8之中,有多少个数与8构成互质关系?)
计算这个值的方法就叫做欧拉函数,以φ(n)表示。在1到8之中,与8形成互质关系的是1、3、5、7,所以 φ(n) = 4。
φ(n) 的计算方法并不复杂,但是为了得到最后那个公式,需要一步步讨论。
[if !supportLists]四、[endif]密钥生成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RSA算法。假设爱丽丝要与鲍勃进行加密通信,她该怎么生成公钥和私钥呢?
第一步,随机选择两个不相等的质数p和q。
爱丽丝选择了61和53。(实际应用中,这两个质数越大,就越难破解。)
第二步,计算p和q的乘积n。
爱丽丝就把61和53相乘。
n = 61×53 = 3233
n的长度就是密钥长度。3233写成二进制是110010100001,一共有12位,所以这个密钥就是12位。实际应用中,RSA密钥一般是1024位,重要场合则为2048位。
[if !supportLists]l [endif]第三步,计算n的欧拉函数φ(n)。
根据公式:
φ(n) = (p-1)(q-1)
爱丽丝算出φ(3233)等于60×52,即3120。
第四步,随机选择一个整数e,条件是1< e < φ(n),且e与φ(n) 互质。
爱丽丝就在1到3120之间,随机选择了17。(实际应用中,常常选择65537。)
第五步,计算e对于φ(n)的模反元素d。
所谓"模反元素"就是指有一个整数d,可以使得ed被φ(n)除的余数为1。
ed≡ 1 (mod φ(n))
这个式子等价于
ed - 1 = kφ(n) (k∈Z)
于是,找到模反元素d,实质上就是对下面这个二元一次方程求解。
ex +φ(n)y = 1
已知e=17,φ(n)=3120,
17x + 3120y = 1
这个方程可以用"扩展欧几里得算法"求解,此处省略具体过程。总之,爱丽丝算出一组整数解为 (x,y)=(2753,-15),即 d=2753。
至此所有计算完成。
第六步,将n和e封装成公钥,n和d封装成私钥。
在爱丽丝的例子中,n=3233,e=17,d=2753,所以公钥就是 (3233,17),私钥就是(3233, 2753)。
总结,实际上就是计算n,e,d的过程
pq的作用用于求n==pq,再用 (p-1)(q-1)求φ(n),在φ(n)范围内随机选择即为e,d==e对于φ(n)的模反元素
五、验证RSA算法的可靠性
公钥公开,私钥不公开,故d被破解即RSA算法被破解。
回顾上面的密钥生成步骤,一共出现六个数字:
p,q,n,φ(n),e,d
这六个数字之中,公钥用到了两个(n和e),其余四个数字都是不公开的。其中最关键的是d,因为n和d组成了私钥,一旦d泄漏,就等于私钥泄漏。
那么,有无可能在已知n和e的情况下,推导出d?
ed=1 (modφ(n))。只有知道e和φ(n),才能算出d。
φ(n)=(p-1)(q-1)。只有知道p和q,才能算出φ(n)。
n=pq。只有将n因数分解,才能算出p和q。
结论:如果n可以被因数分解,d就可以算出,也就意味着私钥被破解。
可是,大整数的因数分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目前,除了暴力破解,还没有发现别的有效方法。维基百科这样写道:"对极大整数做因数分解的难度决定了RSA算法的可靠性。换言之,对一极大整数做因数分解愈困难,RSA算法愈可靠。
假如有人找到一种快速因数分解的算法,那么RSA的可靠性就会极度下降。但找到这样的算法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今天只有短的RSA密钥才可能被暴力破解。到2008年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可靠的攻击RSA算法的方式。
只要密钥长度足够长,用RSA加密的信息实际上是不能被解破的。"
举例来说,你可以对3233进行因数分解(61×53),但是你没法对下面这个整数进行因数分解。
1230186684530117755130494958384962720772853569595334792197322452151726400507263657518745202199786469389956474942774063845925192557326303453731548268507917026122142913461670429214311602221240479274737794080665351419597459856902143413
它等于这样两个质数的乘积:
3347807169895689878604416984821269081770479498371376856892431388982883793878002287614711652531743087737814467999489
×
36746043666799590428244633799627952632279158164343087642676032283815739666511279233373417143396810270092798736308917
事实上,这大概是人类已经分解的最大整数(232个十进制位,768个二进制位)。比它更大的因数分解,还没有被报道过,因此目前被破解的最长RSA密钥就是768位。
[if !supportLists]六、[endif]加密与解密
有了公钥和密钥,就能进行加密和解密了。
1、加密要用公钥 (n,e)
假设鲍勃要向爱丽丝发送加密信息m,他就要用爱丽丝的公钥 (n,e) 对m进行加密。这里需要注意,m必须是整数(字符串可以取ascii值或unicode值),且m必须小于n。
所谓"加密",就是算出下式的c:
m^e≡ c (mod n)
爱丽丝的公钥是(3233, 17),鲍勃的m假设是65,那么可以算出下面的等式:
65^17≡ 2790 (mod 3233)
于是,c等于2790,鲍勃就把2790发给了爱丽丝。
2、解密要用私钥(n,d)
爱丽丝拿到鲍勃发来的2790以后,就用自己的私钥(3233, 2753) 进行解密。可以证明,下面的等式一定成立:
c^d≡ m (mod n)
也就是说,c的d次方除以n的余数为m。现在,c等于2790,私钥是(3233, 2753),那么,爱丽丝算出
2790^2753≡ 65 (mod 3233)
因此,爱丽丝知道了鲍勃加密前的原文就是65。
至此,"加密--解密"的整个过程全部完成。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知道d,就没有办法从c求出m。而前面已经说过,要知道d就必须分解n,这是极难做到的,所以RSA算法保证了通信安全。
你可能会问,公钥(n,e)只能加密小于n的整数m,那么如果要加密大于n的整数,该怎么办?有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把长信息分割成若干段短消息,每段分别加密;另一种是先选择一种"对称性加密算法"(比如DES),用这种算法的密钥加密信息,再用RSA公钥加密DES密钥。
七、私钥解密的证明
a=b(mod c)等价于a/c的余数是b,a mod c ==b
最后,我们来证明,为什么用私钥解密,一定可以正确地得到m。也就是证明下面这个式子:
c^d≡ m (mod n)
因为,根据加密规则
m^e ≡ c (mod n)
于是,c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c = m^e - kn(h∈Z)
将c代入要我们要证明的那个解密规则:
由于(a-b)^n=a^n-C1n a^(n-1)b+C2n a^(n-2)b^2+...+(-b)^n
它等同于求证
m^(ed) ≡ m (mod n)
由于
ed ≡ 1 (mod φ(n))
所以
ed = hφ(n)+1
将ed代入:
m^(hφ(n)+1) ≡ m (mod n)
接下来,分成两种情况证明上面这个式子。
当m与n互质。
根据欧拉定理,此时
=====> m^φ(n)=kn+1 (k∈Z)
得到
证明(kn+1)^h*m=m(mod n)展开即可
原式得到证明。
当m与n不是互质关系。
此时,由于n等于质数p和q的乘积,所以m必然等于kp或kq。
以m = kp为例,考虑到这时k与q必然互质,则根据欧拉定理,下面的式子成立:
(kp)^q-1 ≡ 1 (mod q)
进一步得到
即
将它改写成下面的等式
这时t必然能被p整除,即 t=t'p
因为m=kp,n=pq,所以
原式得到证明。
[if !supportLists]八、[endif]快速幂模算法
在讲解快速幂取模算法之前,我们先将几个必备的知识
1.对于取模运算:
(a*b)%c=(a%c)*(b%c)%c
这个是成立的:也是我们实现快速幂的基础
核心思想在于:
将大数的幂运算拆解成了相对应的乘法运算,利用上面的式子,始终将我们的运算的数据量控制在c的范围以下,这样我们可以客服朴素的算法的缺点二,我们将计算的数据量压缩了很大一部分,当指数非常大的时候这个优化是更加显著的,我们用Python来做一个实验来看看就知道我们优化的效率有多高了
算法实现:
#快速幂模运算,把b拆分为二进制,遍历b的二进制,当二进制位为0时不计入计算
def quick_pow_mod(a, b, c):
a = a % c
ans = 1
#这里我们不需要考虑b<0,因为分数没有取模运算
while b != 0:
#判断b的二进制最后一位数是不是1,是则参与计算
if b & 1:
ans = (ans * a) % c
# ans = (ans * a) % c,理论上等价于 ans = (ans % c) * (a % c)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会出错。已解决,因为可能最后一次相乘的时候返回一个未除尽的数
#相当于遍历二进制的b
b >>= 1
# A(n) == A(n-1)^2,% c可以提高效率
a = (a % c) * (a % c)
return ans
我们现在来看核心原理:
对于任何一个整数的模幂运算
a^b%c
对于b我们可以拆成二进制的形式
b=b0+b1*2+b2*2^2+...+bn*2^n
这里我们的b0对应的是b二进制的第一位(倒数第一位),那么我们的a^b运算就可以拆解成
a^b0*a^b1*2*...*a^(bn*2^n)
对于b来说,二进制位不是0就是1,那么对于bx为0的项我们的计算结果是1就不用考虑了,我们真正想要的其实是b的非0二进制位,那么假设除去了b的0的二进制位之后我们得到的式子是
a^(bx*2^x)*...*a(bn*2^n)
这里我们再应用我们一开始提到的公式,那么我们的a^b%c运算就可以转化为
(a^(bx*2^x)%c)*...*(a^(bn*2^n)%c)
这样的话,我们就很接近快速幂的本质了。
(a^(bx*2^x)%c)*...*(a^(bn*2^n)%c)
我们会发现令
A1=(a^(bx*2^x)%c)
...
An=(a^(bn*2^n)%c)
这样的话,假设bx都=1,An始终等于A(n-1)的平方,依次递推。
首先,我们会观察到,我们每次都是将b的规模缩小了2倍。
那么很显然,原本的朴素的时间复杂度是O(n)。快速幂的时间复杂度就是O(logn)。在数据量越大的时候,者中优化效果越明显。
[if !supportLists]九、[endif]Miller-Rabin素性测试算法
素性测试(即测试给定的数是否为素数)是近代密码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虽然Wilson定理(对于给定的正整数n,n是素数的充要条件为)给出了一个数是素数的充要条件,但根据它来素性测试所需的计算量太大,无法实现对较大整数的测试。目前,尽管高效的确定性的素性算法尚未找到,但已有一些随机算法可用于素性测试及大整数的因数分解。下面描述的Miller-Rabin素性测试算法就是一个这样的算法。
算法:
首先要知道费马定理只是n是素数的必要条件。即费马定理不成立,n一定是合数;费马定理成立,n可能是素数。接下来请看Miller-Rabin算法的分析过程。
x^2 = 1(mod p),p为质数,x小于p
x = 1或 p -1
x的偶数次方对p取余数,结果可能是1^x * (p-1)^y对p取余数,即结果有可能是1,p-1,或(p-1)^k对p取模,当k为偶数时=1,当k为奇数时=p-1
若有解,3/4概率是质数
算法实现:
# n为要检验的大质数,a < n,k = n - 1
def miller_rabin_witness(a, n):
if n == 1:
return False
if n == 2:
return True
# n - 1 = m * 2^q求解 m, q,因为n为偶数,所以必有解
k = n - 1
# 2为 底数,n为N
q = int(math.floor(math.log(k, 2)))
while q > 0:
m = k / 2 ** q
#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因为m有可能是未除尽的数
if k % 2 ** q == 0 and m % 2 == 1:
break
q = q - 1
#先计算 a ^ (n-1) == 1 mod(n) 是否成立,不成立必定为合数
if quick_pow_mod(a, n - 1, n) != 1:
return False
#计算第一项
b1 = quick_pow_mod(a, m, n)
for i in range(1, q + 1):
if b1 == n - 1 or b1 == 1:
return True
#后一项等于前一项的平方mod n
b2 = b1 ** 2 % n
b1 = b2
if b1 == 1: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 Miller-Rabin素性检验算法,检验8次
def prime_test_miller_rabin(p, k):
while k > 0:
a = random.randint(1, p - 1)
if not miller_rabin_witness(a, p):
return False
k = k - 1
return True
十、[endif]扩展欧几里德算法
扩展欧几里德算法是用来在已知a, b求解一组x,y,使它们满足贝祖等式: ax+by = gcd(a, b) =d(解一定存在,根据数论中的相关定理)。
e取65537,故list[0] * s + list[1] * e = 1,list[1]为(e)mod(s)的乘法逆元,也就是e对于φ(n)的模反元素d,此方程必有解。
欧几里德算法停止的状态是:a= gcd, b = 0 ,那么,这是否能给我们求解 x y 提供一种思路呢?因为,这时候,只要 a = gcd 的系数是 1 ,那么只要 b 的系数是 0 或者其他值(无所谓是多少,反正任何数乘以 0 都等于 0 但是a 的系数一定要是 1),这时,我们就会有: a*1 + b*0 = gcd
当然这是最终状态,但是我们是否可以从最终状态反推到最初的状态呢?
假设当前我们要处理的是求出a和 b的最大公约数,并求出 x 和 y 使得 a*x + b*y= gcd ,而我们已经求出了下一个状态:b 和 a%b 的最大公约数,并且求出了一组x1 和y1 使得: b*x1 + (a%b)*y1 = gcd , 那么这两个相邻的状态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关系呢?
我们知道:a%b = a - (a/b)*b(这里的 “/” 指的是整除,例如 5/2=2 , 1/3=0), 代入b*x1 + (a%b)*y1 = gcd 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
gcd = b*x1 + (a-(a/b)*b)*y1
= b*x1 + a*y1– (a/b)*b*y1
= a*y1 + b*(x1– a/b*y1)
对比之前我们的状态:求一组x和 y 使得:a*x + b*y = gcd ,是否发现了什么?
这里:
x = y1
y = x1– a/b*y1
算法实现:
#这里的逻辑很复杂
#扩展欧几里得算法,得到结果list[0]是a的系数,list[1]是b的系数 list[0] * a + list[1] * b = 1,但是有可能得到的list[1]是负数
def ex_euclid(a, b, list):
# b==0时 a 为先求出最大公约数
if b == 0:
list[0] = 1L
list[1] = 0L
list[2] = a
else:
#把b作为a传入函数,会形成一个交替的过程以 8,3为例,以次为[8,3],[3,2],[2,1],[1,0],即函数入栈时,第二个参数的值为入栈后第一个参数的值
#对应着出栈时,函数的第一个参数的值等于出栈后第二个参数
# [8, 3], [3, 2], [2, 1], [1, 0]对应的list取值为[-1,3,1][1,-1,1][0,1,1][1,0,1]
ex_euclid(b, a % b, list)
temp = list[0]
# a%b = a - (a/b)*b ,b*x1 + (a%b)*y1 = gcd
# gcd = b*x1 + (a-(a/b)*b)*y1 = b*x1 + a*y1–(a/b)*b*y1 = a*y1 + b*(x1 – a/b*y1)
#故出栈时,函数的第二个参数的系数等于出栈后第一个参数的系数,出栈后第二个参数b的系数=x1 – a/b*y1
list[0] = list[1]
#算法 1
list[1] = temp - a / b * list[1]
# 3 * x1 + 2 * y1 = 1,x1已知= 1,y1 = (1 - 3 * x1 )/2
#算法2,结果一致,使用时注释temp = list[0]
# list[1] = (list[2] - a * list[0]) / b
#求模反元素
def mod_inverse(a, b):
# x = list[0],y = list[1],q = list[2]
list = [0L, 0L, 0L]
if a < b:
temp = a;a = b;b = temp;
ex_euclid(a, b, list)
#改进,将负的模反元素变为正的模反元素,根据公式 ed ≡ 1 (mod (s)),ed + s * k ≡ 1 (mod (s)),k为任意整数,令 k = m * e,即e的整数倍
# e(d + s * m)≡ 1 (mod (s)), abs(b) < s,所以只加一次即可
#此处只对list[1]进行修改
if list[1] < 0:
list[1] = a + list[1]
return list[1]
RSA实现流程
1.先创建一个包含有接近一万小质数的数组,随机获得一个30-31位数的十进制数字num,判断是否与数组元素都互质,若不互质则+2,直到获得一个都互质的整数
2.对num进行Miller-Rabin素性检验8次或者更多次。如果num没有通过检验,重新随机生成大整数重复之前步骤,否则认为num是素数。Miller-Rabin素性检验有一定概率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