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不管怎样认真仔细,总是有疏漏的地方,特别是发文。它会给我们自己的工作带来被动,要么被领导批,说自己不认真,要么被下属揶揄,说自己老粗。怎么办?我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常遇到,也想了一些办法,但不是很有效。后来,遇到一个老大哥,在他的指点下,进步了不少。那到底怎样细之又细的做好工作呢?
一是吃透精神。精神吃不全,囫囵吞枣,做事无论再怎么认真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麻烦越大。吃透精神就要搞清楚几个要点:第一,目的是什么。我们是为了什么干这件事,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第二,依据是什么。凡事都有依据,没有依据,做出来的事,要么多余,要么违纪,大了还有可能违法;第三,原则要求是什么。做事要遵循一个原则,知道了原则就知道了底线,也就知道自己应大概做到什么程度,最起码要搞清楚做事的范围、方法措施的界限;第四,措施办法是什么。做事的过程和步骤搞清楚了,才能有条不紊去完成好;第五,时间节点是什么。到什么时候,完成什么,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第六,注意事项。凡事都有关键,特别是新部署的事,从前没做过的事,尤其需要研究清楚应该重点把握的环节。
二是制定计划或方案。对时间跨度大的,要根据吃透精神情况,制定周密的方案计划,同时要请示增加人手,做好分工。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多一个人,也就多一份智慧,就会少走点弯路。对时间跨度小的,制定一个计划就可以,但要详细,不能太笼统,要有可操作性,也就说每一个人拿到手后,都能参照执行,不能只自己明白。在实际工作中是有这个情况的,有的同志怕自己的工作被别人干了,就故意“留一手”,而最终的结果是,与别人不方便,自己也不方便。这个计划或方案一旦制定并签字实施,一定要在案头摆放一本,同时利用电脑或自媒体记录下来,设置好提醒功能。
三是下文并跟踪问效。计划方案制定了,以公文形式下发,之后应跟踪问效,随时掌握工作运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防止出现“失控”,避免出现问题。这个时候,要注意的是:第一,尽快形成初稿。为防止出现错别字或多义词,最好跟同事合作一块去做。自己一定要多查,最好隔日审或隔事审或隔点审,一句话就是放放再看,容易发现错误。之后找人审,个人容易“熟视无睹”。审查多遍后,抓紧请批。第二,发文数要弄清楚。哪些该发,哪些不该发,总计发多少,要记录清楚,防止漏发、错发。现在普遍用网办公,更要细心,否则,问题会瞬间扩散,影响难以挽回。第三,电话征询。有时候,对方会不在位,如果不尽快电话征询,不排除文件发了几天,无人注意,导致工作不能及时落实。
细之又细的做好工作,需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非精益求精不可,马虎大意迟早会带来职业上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