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行为科学对于了解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某种行为的原因的重要性,是组织与管理领域呈现出来的一个重要趋势。
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己,又在自我的成熟过程中影响他人。在此期间,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如何和各种组织产生冲突和共鸣,进而影响个人与组织的行为,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一方面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模块是人,流程是人本身、人与人的行为;另一方面研究这些行为能够有效地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各种行为的动机、后果,从而在个人成长、企业管理、人际关系等领域做出更有效地积极行为。
与《国王武士祭司诗人》类似,这本书看似是指导大家如何成熟,实际上很少判定某个行为的好坏与否,而是通过分析行为产生的原因、行为本身客观的表现形式,来逐步分析个性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基本假设及观点
为什么要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表现的理论依据?一旦理解其中道理,对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就能更好地认识事物。妄图直接对人们的行为加以预测和控制是一种走捷径的行为,往往会反噬自身。
要对人的情况进行正确的诊断分析,首先就必须要了解自己。只有当我们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他人;只有我们了解了他人,才能了解自己。
另外还需要掌握相关的原理:
- 个体因素,人的人格因素及原理;
- 非正式群体因素,即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原理;
- 正式组织因素,传统的人员组织原理(直线参谋、命令链、分工专业化、生产安排与控制等)。
管理者要想在管理上取得成功,必须要掌握一些通过系统研究提炼出的技能,而不是一些伎俩或花招。如果把技能理解为一种职业技能或暗示是对人玩手腕,就会引起一些麻烦。
对技能的定义:
- 技能是一个具体而不是抽象的概念。人们依靠技能和周围环境产生直接联系;
- 技能是学习方法,可以改善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 技能是获得平衡成长的过程,通过运用技能对环境中的复杂关系产生深刻认识,并对处理这些关系的能力更有信心;
- 技能是一种有机的、不断发展的、不断增强的反应能力体系;
- 人际关系技能,特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想,领会他人的感受和思想,并据此做出反应,从而促进大家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
依据常识和经验,去理解行为和解决问题是不够的,因为都戴着有色眼镜,存在诸多局限性。
第二章:人格
人格的各个组成部分会保持一种“稳定平衡”。人格的平衡是个人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解决方案。人格对出现变化的容忍程度越高,就越健康。
普遍研究表明,人格表现为某种形式的能量,这种能量存在于人类自身,这是类似于欧几里得数学推理的基础假设,一切后续研究都在此基础之上。
对管理者而言,下列观点十分重要:
- 人人都具有心理能量;
- 心理能量是不灭的;
- 人们表现出来的能量的大小与他们当时精神状态有关;
- 如果一个人的能量因受到阻碍暂时得不到释放,那么这些能量最终都会以其他方式得到宣泄;
- 如果人们的能量没能通过他人提供的渠道顺利释放,那么总有一天也会在别处寻求宣泄。
心理能量源于人格中的需要系统。心理健康的人通常有自我实现或自我提高的目标。在了解一个人的时候,最大的缺陷在于试图立即就给人贴好坏的标签,一旦这样做,就不可能对一个人做出客观的评价。
需要的种类:
- 内在需要和外在需要;
- 有意识和无意识需要;
- 社会需要;
- 生理需要。
人格体现为能力,而能力被看作是一个人借以表达需要的系统。
能力的种类:
- 认知能力;
- 行为能力;
- 感知能力。
人格组成被概念化为“自我”。仅靠自我反思来建立自我意识是很难实现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展开的社会交往,相互影响建立起来的。人们看见的往往只是符合自我概念的事物,很难做到真正客观。如果不符合,人们就会产生防卫机制,陷入认知威胁。
减少威胁一般有两种方法:改变自我、保护自我。如果错误是在当事人一方,保护自我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陷入负反馈的困境。最常见的令人感到威胁的感受是:焦虑、冲突、挫折和失败。
人的挫折忍受力越高,其生活的适应能力越强。
成熟意味着人格组成部分的扩充和自我世界的扩大。忽视人格存在的文化背景,就不可能理解它。
所有组织都在努力实现目标,保持内部和谐、适应外部环境,这种涉及多方面的发展进程可称为自我实现。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要在工作中获得最佳的个性表现,前提条件是允许他们:
- 变得更加主动而不是更加被动;
- 更加独立而不是更加依赖;
- 眼光更加长远而不是更加短视;
- 比同龄人拥有更高的职位;
- 能够更加自制;
- 能够将自身许多内在的、更加重要的才能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