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无意中在床下的柜里翻到了她给自己留的书信,保存的很小心,像是对待年少时的情书那样。我小心地向外张望了一下,我妈在客厅收拾物什,并未察觉什么。于是我谨慎地拆开简易的信封,草草读起来。
“我相信他是爱我的。”
只看了第一眼,我就有些失神,原来她也“爱”过。
作为一个天性多疑的人,我对国人一向为讷于表达情感而开脱用的“天性内敛”抱有很强的怀疑态度。
如果相爱,为何不表现出来,有什么好顾及的呢?
一张桌子坐两头,相顾无言地吃饭、看新闻、发微信,这难道算是爱情吗?
我曾在青春期时疾世愤俗,相当武断地认定所谓“爱情”,恐怕在中国人之间是不存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丧嫁娶,革命情感 ……估计植根于人天性中的某些激情和冲动早就被孔老二和红皮书里的条条框框囚死了吧。年轻一代感知爱情的存在,好似只能通过先秦时代的诗歌民谣和西方文化中的罗曼蒂克,断是不能从身边的亲朋之间得到什么启发的。
这种对爱情惊疑不定的态度,导致我在中学时对身边同学出现的早恋现象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一面是有些消极性的鄙夷和嘲弄,觉得这帮“小屁孩”不过是被无聊的韩剧和言情小说里的剧情迷昏了头,脱离了现实,想通过这种结局注定破灭的“过家家”的方式,来排解相较之下更为无聊的校园生活罢了;但除此之外,似乎心中还对这种“鲁莽”的行径存有一丝敬意,这种很傻很天真的行为也不失为一种对性和爱情冷淡压抑、刻板乏顿的文化语境的反抗。虽然最终不了了之,但这种注定性的论调反而增强了其中的戏剧性,让“初恋”、“早恋”显得格外诱人。
我妈有喜欢收藏书信的习惯,估计她有时会设想晚年坐在摇椅上翻阅那些早已陈旧泛黄的信笺的场景,这在她眼中是一种浪漫。我能理解,毕竟是女人的天性。实际上,我还知道,她曾悄悄把我小时候跟她吵架时气愤之下、写来咒骂她泄愤用的草稿纸藏了起来,暂且认为是她将来想在某个时候用来奚落我的把柄吧。
但这几封信的出现却有些颠覆了我对她的以往印象。我历来相信,亲情在这个家中是存在的。她作为一名母亲,爱她的儿子。同样作为一名妻子,她也爱她的丈夫。但我不曾知道的是,原来她和他之间,也曾有过“爱情”。
我继续阅读那几份信笺,手开始有些颤抖。
“他最近总加班,回家以后总是沉着脸,动辄就发脾气,好像是单位的领导有些排挤他,我很委屈但又不能说出来,让他更压抑。”
……
“孩子夜半饿了就哭着嚎,总得起夜来喂奶。这几天真的有些神经衰弱了,但他也不体谅我,每次被吵醒就发火,说明天要早起上班。我赌气就把孩子扔一边哭,过了一会儿还得喂奶哄他睡觉,这段日子真难熬。”
……
“我最近银行上班太累,发烧了好多天,想把孩子寄养在他奶奶家几天。可他家里人都没什么人性,怀孕的时候没出什么力就算了,现在也不帮忙带带孩子。我爸妈身体也不好,哪有余力照顾孩子?我真是心疼他们,不想给他们再添负担。”
……
“他当了领导以后压力大了很多,单位但凡有些风吹草动就得赶紧回去。人事关系也很难处理,上下都得料理好,整个人天天跟浇了锅油似的,焦头烂额。……
今天早饭他又把儿子骂了一顿,儿子摔门进了书房,他扔了筷子套上外套就走了,这爷俩现在跟仇人似的。 ”
无言地望着这信纸上浅浅划过的一笔一墨,年轻如我,尚不能完全体会其中的悲苦酸涩,只是发觉这几页信纸竟如此沉重,压得我心头慌乱,不忍卒读。
“我相信他是爱我的。”
重新审视,这八个字竟有这般魔力,支撑着这个女人陪着一个出身背景远不如自己的男人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岁月。
我曾经半开玩笑地问她,当初为什么嫁给我爸呀?谁想她回答地倒很是干脆,一见钟情呗。她说,是在我姥爷的单位里邂逅了他,在他打着手机回看向她的那一瞬间,怦然心动。
对于这言情剧般的神展开我无语了……
我至今仍然觉得她不应该嫁给他,一个凤凰男。这种因出身背景的悬殊带来的家庭矛盾和纠纷,我作为这一婚姻的结果,对那种宿命般的痛苦,身在其中,难以言表。恨别人并不难,难的是你还不得不待在他们身边,告诉他们,就算我们彼此怨恨也要在一起,因为我们本应该相爱。这种内在的撕裂感带来的阵痛,好像只有随着死亡才会消逝。
然而我的确改变了曾经的想法。如果一个女人赌上她的岁月跟一个男人相守几十载,至今仍不后悔的话,那她和他之间,的确存在“爱情”,而且应该是进行时。而我作为其产品,依旧痛苦而又荣幸地见证着它。
如果每一代人的爱情故事,终究会被时间消磨成庸俗的沉珂滥调,那其中残余的温存就弥足珍贵了。不仅是足以缅怀,给以慰藉,更重要的,是让人有些勇气和侥幸继续走下去吧。